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内能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内能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物理内能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4
17
19
三高管
16
22
紫金管
18
23
28
【答案】可再生不变变小相同错误有关紫金管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再生能源是不需人为参与,可以循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2][3]水从涂层吸收热量,水温升高,水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睡得质量不变,但由于水吸收热量,水的体积会增大,所以水的密度会变小。
(2)[4]实验要探究热水器内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真空管的材料等因素的关系,要控制真空管内水的初温、质量相同。
[5]其它条件相同,而环境温度不同时,经过相同时间后水温几乎相等,说明热水器内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环境温度无关。
说明“猜想一”是错误的。
(3)[6]夏天如果没有阳光,热水器的水温就较低,而冬天如果有太阳,热水器内水温就很热,说明热水器内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光照强度有关。
(3)[7]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在日照时间相同时,紫金管温度变化量大,所以应选择紫金管制成的热水器。
2.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将适量碎冰放入试管中,利用水给冰加热,目的是______;
(2)某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______°
C;
(3)图乙是根据所测数据绘制成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冰的熔化特点是:
持续吸热、______;
AB和CD两段图象的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______;
(4)若不计热量损失,物质在AB和BC两段吸收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则
=______。
【答案】使冰受热均匀-4温度不变该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1)[1]将装有冰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这样冰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2]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C,此时是零下,液柱上表面对准了0°
C下面第4个小格处,读作−4°
C。
(3)[3]由图像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冰化成水质量不变,但比热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同样受热情况下,温度变化快慢不同。
(4)[5]因为同一加热装置,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已知在AB段时间为2min,BC段为3min,则
3.小军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器材,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时间(min)
1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1)小军设计的电路中的R甲、R乙的阻值大小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2)只闭合开关S2,他首先观察了水的加热过程,测得数据如上表。
分析数据可知,该地区气压______(选填“高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3)接着断开S2,待水冷却后,继续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小军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初温都相同,他应首先闭合开关______,再闭合另外一个开关,同时控制加热过程中水的末温度应低于______℃。
实验表明:
水的末温比煤油______,水的吸热能力比煤油强。
【答案】R甲=R乙低于S198低
(1)[1]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应选用相同的热源,由图示电路图可知,两电阻并联,它们的电压相等,要使电阻在相等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应控制两电阻的阻值相等,即R甲=R乙。
(2)[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水沸腾后,水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98℃,说明该地区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3)[3]要探究水与油的吸热能力,应控制水与煤油的质量、初温相等,还要控制水与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所以应控制两个电阻丝同时开始加热,则由图可知应先闭合支路开关S1,然后再闭合干路开关S2。
[4]实验过程中水不能沸腾,所以应控制加热过程中水的末温度应低于98℃。
[5]实验表明:
水的末温比油低,水的吸热能力比煤油强。
4.班级各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石棉网的作用是__________;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t/min
2
10
温度t/°
C
-10
-5
2.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液态
根据表格中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_______)
(3)分析图像,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0~4min冰温度升高10℃,10~14min水温度升高5℃,在两个时段加热时间相同,但物质的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
(5)某小组做实验时发现冰熔化时间太短,为了增长时间,以下做法可行的是_____(至少一个选项正确)
A.降低冰的初始温度B.增加冰的质量
C.直接将试管放入常温的水中做实验D.用底面积更大的小烧杯代替试管做实验
【答案】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冰熔化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固态和液态时比热容不同BC
(1)[1]烧杯从石棉网上吸收热量,受热更加均匀。
(2)[2]描点法画出图像,如下图所示:
(3)[3]由图像可以看出,冰熔化过程中虽然吸收热量,但温度一直不变。
(4)[4]固态时升温较快,液态时升温较慢,这是由于水在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固态时大。
(5)[5]A.降低冰的温度,冰升温变慢,但熔化时间并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增加冰的质量,升温变慢,熔化时的时间也变长,故B符合题意;
C.将试管放入常温的水中做实验,从水里吸收热量,由于水温较低,所以冰熔化时间变长,故C符合题意;
D.底面积更大的小烧杯,吸热面积变大,所以熔化时间变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5.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实验装置中的两个烧杯的规格应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烧杯中的水和煤油应具有相同的初温和__________;
(2)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煤油的比热容的________倍;
(4)若本次实验共消耗酒精20g,则这些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J。
(q酒精=3.0×
107J/kg)
【答案】相同质量等于9826×
105
(1)[1][2]实验中两个烧杯的规格应相同,烧杯中水和煤油的初温和质量都应该相同,因为此实验探究的是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那么唯一的变量是液体的种类,而其他的量都要保持相同。
(2)[3]加热10min,即加热时间相同,那么两者吸收的热量相同。
(3)[4]由图象乙可知,水开始时温度上升,到98℃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是水此时已经沸腾,所以水的沸点是98℃。
[5]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从68℃升高到98℃,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min和10min,即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是煤油的2倍,所以水的比热容是煤油的的2倍。
(4)[6]完全燃烧这些酒精放出的热量
Q放=mq酒精=20×
10-3kg×
3.0×
107J/kg=6×
105J
6.某一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_℃.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_______(选填“多”或“少”).
(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
答:
_________;
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8多不能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
(2)在相同的酒精灯下,向相同的烧杯加热,要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而实验中加热食盐水所用时间多,则其吸收的热量也多;
(3)要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必须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保证质量不变,还有一个因素,得使两者的温度差相同,才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1)根据图中所示,温度计示数为98℃,所以水的沸点为98℃;
(2)我们知道要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就得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
(3)要比较其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就得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所以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比较,而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
(1)98;
(2)多;
(3)不能;
实验中没有保持二者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
7.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___________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实验中便用相同电加热器加热的目的是:
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___________相同;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最后的温度相同,就要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表明食用油的吸热本领比水______(“强”或“弱”);
(4)本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质量吸热水弱控制变量法
(1)比较水与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应控制水与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水与食用油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最后的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表明食用油的吸热本领比水弱.
(4)本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8.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装置如图所示:
加热时间/min
甲的温度/°
20
24
32
36
乙的温度/°
44
52
(1)实验中应量取______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液体的量要适当,至少要能_________电加热器的发热体,保证液体在相等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的热量______,如果液体太多则实验耗时较长;
(2)本实验使用的物理学探究方法有转换法和___________;
(3)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右上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________的吸热能力较强;
(4)物理学中用比热容表示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上述实验中,甲和乙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____。
【答案】质量相等浸没相等控制变量法甲液体2:
1
(1)[1]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要改变物质的种类,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故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3]液体的量要适当,应使电加热器的发热体至少要能浸没液体中,保证液体在相等加热时间内放出相同的热量,如果液体太多则实验耗时较长。
(2)[4]实验中要控制液体的质量相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通过加热时间长短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采用的是转换法。
所以本实验使用的物理学探究方法有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5]因为两种液体使用的是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所以每分钟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根据实验数据,同样将温度升高到36℃,甲需要加热4分钟,乙需要加热2分钟,,所以甲的加热时间更长,甲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甲的吸热能力强。
(4)[6]由
,在质量和升高温度的情况下,比热容与吸收的热量成正比,同样将温度升高到36℃,甲需要加热4分钟,乙需要加热2分钟,所以甲吸收的热量是乙吸收热量的2倍,因此甲的比热容是乙的2倍,即甲和乙的比热容之比为2:
1。
9.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
将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分别装在烧杯中,并测出沙子和水的初温。
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并不断搅拌,每隔lmin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记录如下表
温度/℃
沙子
25
29
34
38
水
21
(1)实验中,加热时间实质上反应了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在如图中画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__)
(3)分析图象可知,对于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
吸收相等的热量,升温较快的是______;
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则______吸收的热量较多。
通过大量类似实验,人们发现了物质的又一种物理属性,物理学将这种属性叫做__________。
(4)该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答案】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见解析所示沙子水比热容转换法
(1)实验中,加热时间实质上反映了水和沙子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热量越多.
(2)根据实验数据,在图2中画出沙子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
吸收相等热量,升温较快的是沙子;
若使两者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较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较多,由上可知,水吸热能力较强,物理学将这种属性叫做比热容;
(4)由
(1)可知,实验用加热时间反应吸收热量的多少,用的是转换法。
10.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
(1)同学们选用如图甲所示的一套器材进行实验,在实验前要控制水和煤油的________和初温相同.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水和煤油,通过加热分别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水和煤油的________,得出结论.
(3)在对该实验进行评估时,他们认为原方案存在需要两次加热耗时较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若使用改进后的装置按要求进行实验,会发现________(选填“水”或“煤油”)中温度的示数较高.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答出一个即可)
【答案】质量加热时间煤油在同一个烧杯中加热,保持加热时间相同(合理即可)
(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时,应控制质量相同,在实验前要控制水和煤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
(2)等量的水和煤油,通过加热分别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即吸收热量的多少,则加热时间长的吸热能力强;
(3)若使用改进后的装置按要求进行实验,则水和煤油吸热相同,根据Q
cm△t可知,水的比热容大,水的温度升的较低,煤油的温度较高;
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
在同一个烧杯中加热,保持加热时间相同(合理即可).
点睛:
本题是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仔细分析题中有几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