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211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0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docx

实用参考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2知识点总结doc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

(1)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净物

混合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无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从物质的状态分类:

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转化

1.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

(2)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定义

物质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

水结成冰,蔗糖的溶解,酒精的挥发,金属通电,活性炭的吸附漂白等

化学变化

定义

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热效应、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

如:

金属的腐蚀、物质的燃烧、食品的腐败变质、铵盐受热分解等

类型

按反应形式可分为: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

按反应的本质可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按参与反应的离子可分为:

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

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2.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Mg+Cl2MgCl2

(2)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CaO+CO2=CaCO3

(3)酸+碱→盐+水2HCl+Ba(OH)2=BaCl2+H2O

(4)盐+盐→两种新盐AgNO3+NaCl=AgCl↓+NaNO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2Cu+O22CuO

(6)碱性氧化物+水→碱CaO+H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Fe2O3等不能与H2O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碱+盐→新碱+新盐Ca(OH)2+Na2CO3=CaCO3↓+2NaOH

(8)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S+O2SO2

(9)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SO3+H2O=H2SO4

(10)酸+盐→新酸+新盐CaCO3+2HCl=CaCl2+H2O+CO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盐+金属→新盐+新金属Zn+CuSO4=ZnSO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Na、Ca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金属+酸→盐+氢气Zn+H2SO4=ZnSO4+H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

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CuO+2HCl=CuCl2+H2O

(1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Ca(OH)2=CaCO3↓+H2O

(15)同(7)

(16)同(10)

三、物质的量

11.物质的量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

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

用符号n表示。

1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13.阿伏加德罗常数1mol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1。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的关系:

n=

四、摩尔质量

(1)摩尔质量1mol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1,符号为M。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n=

五、物质的聚集状态

(1)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

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2)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m,单位为L·mol-1,气体摩尔体积的表达式为Vm=

在标准状况下(0℃,101kPa),气体摩尔体积Vm≈22.4L·mol-1这里的气体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由此也可以推知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是用气体的摩尔质量除以,即由此也可推得:

=·

(2)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适用范围:

适用于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

不同表述:

①若T、P、V相同,则N(或n)相同;②若T、P、n相同,则V相同。

2.推论:

①、相同==

七、物质的分散体系

(1)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1

1~100

>100

外观特征

均匀、透明、稳定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能否通过滤纸

×

能否通过半透膜

×

×

能否有丁达尔效应

×

×

实例

NaCl、蔗糖溶液

Fe(OH)3胶体

泥水

(2)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①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做“胶体”。

根据分散剂状态,可将胶体分为液溶胶,如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气溶胶,如云、雾、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②胶体有如下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在暗室中,让一束平行光线通过肉眼看来完全透明的溶液,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可以观察到有一浑浊光亮的光柱,其中有微粒闪烁,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质点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热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注意:

电泳只是胶粒定向地向电极运动,并没有凝聚而沉淀。

  凝聚——胶体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凝聚”。

能促使溶胶凝聚的物理或化学因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物质的分离:

是把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开的过程,分开以后的各物质应该尽

量减少损失,而且是比较纯净的。

经常采用的分离方法有:

过滤、蒸发、结晶、蒸馏(分馏)、萃取、渗析、洗气等。

(2)物质的提纯:

是指将某种物质中的杂质,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的过程。

和分离的主要区别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

①物质提纯的原则:

不增、不变、易分。

所谓不增,是指在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物质,不变指被提纯的物质性质不能改变,易分是指使杂质与被提纯物质容易分开。

②提纯的方法可以归纳为:

“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杂转纯:

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

如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即可将混合物加热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

杂变沉:

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

化为气:

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如食盐水中混有Na2CO3,则可加盐酸使CO32-变CO2逸出。

溶剂分:

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或被提纯物质萃取出来。

如用CCl4可将碘从水中萃取出来。

(3)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主要仪器

举例

注意事项

过滤

固体与液体分离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粗盐的提纯时,把粗盐溶于水,经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除去

①要“一贴二低三靠”

②必要时要洗涤沉淀物(在过滤器中进行)

③定量实验的过滤要“无损失”

蒸发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

蒸发皿、三角架、酒精灯、玻璃棒

从食盐水溶液中提取食盐晶体

①溶质须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气氧化

②蒸发过程应不断搅拌

③近干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萃取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可在烧杯、试管等中进行,一般在分液漏斗中(为便于萃取后分液)

CCl4把溶在水的Br2萃取出来

①萃取后要再进行分液

②对萃取剂的要求: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不反应;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溶质不与萃取剂反应;两溶剂密度差别大

③萃取后得到的仍是溶液,一般再通过分馏等方法进一步分离

分液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

分液漏斗

水,苯的分离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结晶

重结晶

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烧杯及过滤仪器

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①一般先配制较高温度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

②结晶后过滤分离出晶体

蒸馏分馏

利用沸点不同以分离互溶液体混合物

蒸馏烧瓶、水冷凝管、酒精灯、锥形瓶、牛角管、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等

制取蒸馏水,除去水中杂质;石油分馏

①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②加碎瓷片

③注意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下进上出

④不可蒸干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阴离子的特性及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主要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及说明

Cl-

AgNO3溶液,稀硝酸

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Ag++Cl-=AgCl↓(白色)

CO32-

①BaCl2溶液、稀盐酸②盐酸、石灰水

①生成的白色沉淀能溶于稀盐酸

②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①Ba2++CO32-=BaCO3↓

BaCO3+2H+=Ba2++CO2↑+H2O

②CO32-+2H+=CO2↑+H2O

CO2+Ca(OH)2=CaCO3↓(白色)+H2O

OH-

①无色酚酞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pH试纸

①变红

②变蓝

③显蓝色至深蓝色

OH-表现碱性

SO42-

可溶性钡盐溶液,稀盐酸

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Ba2++SO42-=BaSO4↓(白色)

(2)常见阳离子的特性及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主要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及说明

H+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pH试纸

①变红色

②变红色

Fe3+

硫氰化钾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

Fe3++3SCN-Fe(SCN)3

NH4+

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

加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使试纸变蓝

NH4++OH-NH3↑+H2O

NH3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三、溶液的配制和分析

(一)物质的量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