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元阳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检测卷六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云南省元阳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检测卷六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元阳一中届高三适应性检测卷六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表明()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7.右图为英国工业革命时代阿克莱特于1771年建立的纺纱厂遗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纺纱厂所利用的动力应该是( )
A.蒸汽动力B.水力动力C.水电动力D.机械动力
8.史学家保尔·
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中认为英国在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但是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
“创造了新美洲”指的是,英国( )
A.建立了“日不落帝国”B.开展了工业革命
C.确立了责任内阁制D.实行了议会改革
9.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
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
在这两个过程中先后崛起的世界性大国是( )
A.葡萄牙和西班牙B.荷兰和法国
C.美国和德国D.英国和美国
10.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
”这主要表明( )
A.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B.环境问题影响苏联经济可持续发展
C.环境问题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1.下图所示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
A.世界政治全球化B.世界格局多极化
C.“冷战”愈演愈烈D.大国控制力削弱
12.下图是选自美国查尔斯·
莫里所著《文明的解析》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英国逐渐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B.法国重商主义的盛行是大量科学家诞生的土壤
C.德意志分裂割据制约了本国科学家的涌现
D.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分卷II
二、必考题部分(共2小题,共37分)
13(18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
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
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
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
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
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
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
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
“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
“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之解决。
”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
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
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下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
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3、选做题部分(共3小题,考生任意选择一题作答即可)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置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
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一、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
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
同学甲:
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
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同学乙:
战争并没有结束。
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说:
“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
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家庭的增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宗法观念在中国影响深远,留存至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有助于大家族衰微,小家庭增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各国变法改变了原有的贵族等级序列,新兴地主阶级壮大,促进大家族解体,小家庭增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A项发生在1840~1842年,B项于1858年签订,C项于1901年签订。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选D。
3.【答案】D
【解析】材料是反映日本军队的分布情况,没有反映其对世界带来的危害,故A项错误;
B项是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并非该图要说明的问题,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关盟军反攻的信息,故C项错误;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抗击了日本近一半的陆军,由此充分证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排除D。
5.【答案】A
【解析】观察图表,可以看出,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翻译书籍的文科数量逐渐增多,科技类书籍逐渐减少,故A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A不能反映后一个材料,故排除;
B不符合史实,所以错误;
D不符合第一个材料,所以不对;
C与材料相符,故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工业革命的理解能力。
18世纪60年代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这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后来他又建立水力纺纱厂,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8.【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信息的出处《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可以判断出“创造了新美洲”指的是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信息“英国在十八世纪失去了美洲,却在本土范围内创造了新美洲”不符,故A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
1832年实行议会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的转移至大西洋东岸,这一时期的世界性大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
而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一的超级大国,是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故D项正确;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与德国都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崛起的大国,但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的生态问题,与政府控制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
从题干“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作出死亡判决”,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体制弊端积重难返,环境问题并非根源,故C项错误;
从题干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并非强调其建设成就,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第一幅反映的是冷战时期德国的分裂,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德国的统一,体现了随着苏联在欧洲控制力的减弱,德国实现了统一,故D项正确;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政治领域是不可能全球化的,故A项错误;
两幅图没有体现力量的多极化,故B项错误;
冷战随着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而结束,故C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1600——1800”从图片看出,科技成果最密集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因而B错误;
德国此时期并不是欧洲科技中心,但是到了19世纪德国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增加,科技中心向德国转移;
C错误;
此时.意大利已有的科技中心地位不是发生动摇,而是发生根本转移,D错误;
图片反映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创新,英国成为欧洲科技中心。
13.【答案】
(1)同:
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
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
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
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
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
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3)时代背景:
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
解读:
(略)
【解析】第
(1)问,“相同点”从两种语言文字的产生、地位演变及影响方面归纳;
“不同点”侧重于从对当今社会的深远影响分析。
第
(2)问,注意关键时间点“16世纪”“18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再调动所学知识,结合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由时间是“20世纪1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答出新文化运动关于“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及与“废汉字”之间的联系,注意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吻合;
第二小问的“解读”注意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归纳。
依据表格中近代以来汉字的新变化,分析音译外来词、旧词被赋予新涵义、新词出现以及简化字出现的原因,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14.【答案】
(1)圈地运动。
新贵族。
(2)大土地所有制。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
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
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解析】
(1)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6世纪初”,此时的英国呢绒畅销,获利丰厚,因此,导致许多封建主圈地养羊,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圈地运动,这些封建主也与传统靠收取地租的封建主不同,变成了新贵族阶层。
(2)由材料中对四区轮作制技术的描述,这种技术革命要大规模推广,必然依赖于大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否则,小块土地制度下,是难以满足耕作需要的。
结果的回答只要参照材料中的表格,不难答出促进粮食产量增加的答案。
(3)影响的回答可从劳动力、资金、农业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角度来回答。
借鉴意义的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
(1)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
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
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
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
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16.【答案】
(1)赞同甲同学的观点。
理由: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赞同乙同学的观点。
凡尔赛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
当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极端民族主义日益上升。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危机,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
(2)理解: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敢于面对复杂的形势,应用高超的技巧,处理好世界重大事务。
(1)第一问是观点性题目,要求是论证某一观点,只需要证明某一观点的合理性即可。
甲的观点可以从战后国家格局的形成、国际组织的建立和条约的签订等方面指明如何维系和平;
乙的观点则强调战争的遗留问题、战后矛盾的累积以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方面说明战争发生的危险性。
(2)注意问题中的提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从世界形势和联合国的职能等方面分析。
17.【答案】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
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1)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
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