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参考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参考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参考教案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阅读课本P11看看它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
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
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指导学生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有无损坏。
(巡视。
各小组学生检查用品。
)
一、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1.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
a、要求学生按照教材12-13页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探究实验。
b、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
还有什么有关蜡烛的实验吗?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二、报告展示,问题交流
1.教师根据参观交流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
如报告书工整、操作规范、善于思考分析问题等。
2.让学生说出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疑问。
鼓励其他同学将问题解决。
着重以科学探究形式解决熄灭后白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三.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
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
四.归纳总结,得出方法
引导学生小结化学学科实验探究学习的特
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检查器材
仔细聆听
结合课本P13表格学生分组实验:
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1.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燃着时:
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火焰:
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演示实验】书P13图1-10说明火焰温度的高低。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后观察现象:
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可以设计实验,在教师允许下完成。
按要求整理。
组内学生讨论,信息反馈。
补充填写实验报告。
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提出猜想、推理论证。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探究经历总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认真完成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明确要求,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的精神。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学会整理,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便于实验室的管理。
适当鼓励,激发兴趣通过生教生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完善探究过程,有始有终。
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明确化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及方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板
书
设
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组成
颜色
状态
密度
硬度
燃烧时
火焰的分层及温度
烛身的变化
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
二、实验探究的学习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反
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
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
与他人合作精神。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提出问题,情景激疑:
1.说出你知道的空气中的成分
2.放置在空气中的松脆的饼干过一段时间会变软,夏天的早上草叶上有露水,这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物质?
3.结合呼吸过程的知识储备,你认为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投影展示】
(课本14页)可参考的三条信息。
设计实验方案
如何来验证这些结论的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
1.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演示实验】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交流实验现象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得出实验结论
结合上述实验,提问:
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实施方案
4.评价结果,得出结论
一般能说出氧气,二氧化碳
说出空气中含有水
学生讨论,形成观点:
人呼出的气体中
①全部是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
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⑤没有氧气了
了解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
全体交流:
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倾听
按步骤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充分发表意见
(1)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
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
珠;
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用总结性语言归纳
结合本次探究过程总结
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激活思维
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便于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题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一.探究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水蒸气<水蒸气
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