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9912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下载.docx

南水北调工程河北段进展顺利,完成18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381万群众的饮水困难。

新上电力项目12个,装机容量达到2316万千瓦,比“九五”增加724万千瓦。

电话普及率由24.6%提高到52.8%,提前实现村村通电话,互联网用户达到311万户。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石钢、华药等一批省属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市县属国企改制面达到99%。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3.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2%。

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资、财政等其他改革取得新进展。

扩大了22个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8亿美元,年均增长10.3%;

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0.7亿美元,其中出口109.3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3.1倍和2.9倍。

对内开放成效显著,首钢搬迁等重大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累计申请专利2.8万件、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5421项,分别是“九五”的1.66倍和1.28倍。

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高中段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

全省人民众志成城,成功抗击非典。

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有效地阻击了疫情发生。

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142个疾控项目和106个医疗救治项目基本完成。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效果良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城市大气污染、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效果。

廊坊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

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组建出版、报业、广电集团,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98.4%。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

军民双拥共建全面推进,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加强。

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继续发展,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1.6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445.9元和1002.7元。

就业持续扩大,2003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调控目标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欠发公教人员工资问题得到解决,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

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省市两级和164个单独统筹的县(市、区)全部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为2.1万户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逐步取消农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0万人次。

初步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整村推进和“四帮一”扶贫工程顺利实施,五年来减少贫困人口140万。

扎实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省14%的行政村进入先进行列。

广大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政府取得积极进展。

完成行政许可项目清理,建立健全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施“双提”工程。

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廊坊、唐山、秦皇岛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

“四五”普法任务基本完成。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完善发展环境评价考核机制,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条战线都取得了新成绩、新进展。

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活力增强的态势;

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突出结构调整主线,保持合理投资规模,扩大消费需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以“两增、两减、两分”为重点的国企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资金、人才、创新等方面的困难,民营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调整优化出口结构,狠抓利用外资大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大力推进城市化和“一线两厢”区域发展,促进了城乡、地区的良性互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精心组织实施"

十项民心工程"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

全部财政收入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8%,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8%。

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十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各位代表!

我省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河北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中直机关驻冀各单位,向关心河北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十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深化了我们对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一是牢牢把握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

注意抢抓机遇,实现快速发展,并把“快”与“好”辩证统一起来,坚持积极的、有作为的态度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矛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发展。

二是把解决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作为着力点。

提出狠抓“四项重点经济工作”,按照“一条主线、两大支撑”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立足工业强省,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立省、立市、立县的大项目,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重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经济建设。

着眼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

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采取扩权强县的改革措施;

着眼于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实行激励性财政政策。

四是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把社会事业摆在重要位置,组织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制定科技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展开文化大省建设,推进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五是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大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工作力度,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投资、吸引外资的积极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以上经验和启示,归结起来就是:

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河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定要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把广大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为民上来,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一心一意地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些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已经产生了积极效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科技总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任务相当艰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问题仍是障碍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社会事业欠账较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事故屡有发生。

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戒骄戒躁,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纲要(草案)》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

特别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与我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相吻合,有利于发展优势产业;

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

只要我们抓住历史机遇,用好这些条件,积极应对挑战,今后五年可以大有作为。

  根据“十一五”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紧紧围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推进和谐河北建设两大主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冀、两环开放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草案)》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本质要求就是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做到"

五个统筹"

的发展。

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强化统筹的意识、和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纲要(草案)》明确了在实践中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其核心内容:

一是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

三是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四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五是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落实"

一线两厢"

区域发展布局。

六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这些原则,体现了从河北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全面认识、深刻理解、认真贯彻。

  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10年达到1.7万亿元(2005年价),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全部财政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和6%以上。

城市化率达到4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

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构建和谐河北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提出这样的目标,既体现了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要求,又体现了为2020年实现"

翻两番、三步走"

奋斗目标打好基础的要求;

既反映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既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又留有余地、切实可行。

《纲要(草案)》把规划目标分为预期性、约束性两大类,形成了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等6个方面、26项综合性指标和29个专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规划把人均生产总值、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结构调整三项指标摆在重要位置,旨在表明,今后我们看发展,要更加重视"

人均"

的概念,把人均指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更加重视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加重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实现这些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能取得重要进展,就能为后十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务期必成。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纲要(草案)》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壮大提升工业主导产业。

坚持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做大做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优势产业。

抓好钢铁工业“品种、质量、整合”工作,加快曹妃甸大钢、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等项目建设,实现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

大力发展汽车、船舶、电力、环保、通讯等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食品、医药、建材建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

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盐化工,形成技术先进、上下游产品关联配套的石化产业体系。

重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壮大规模以上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规模以下工业,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这是我省的后续主导产业。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快华为、中兴北方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积极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

  全面振兴服务业。

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靠投资,二是靠消费。

“十一五”时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更多地依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建设物流园区和大型专业物流项目,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积极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继续抓好各类商品市场改造升级。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红色旅游、自然生态和文物精品等特色旅游。

强化文化产业在新兴服务业中的重要地位,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

建立公平、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

我省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结构调整既任重道远,又十分急迫。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切实把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这条主线进一步突出出来,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纲要(草案)》力求充分、全面体现这一要求,提出深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和系统工程,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讲究实效。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提高优质蔬菜和果品比重,把畜牧业做成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产业化基地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

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对种粮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三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基本完成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

它比取消农业税更深刻、更艰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深化粮食、棉花、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这是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各地各部门尤其是综合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从思想认识到工作部署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要调整投资方向,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

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设施投入,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五是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优化县域村庄空间布局,搞好乡村建设与整治规划。

组织农民硬化道路,净化院落,绿化村庄。

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

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跨入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行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要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科学规划,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撑。

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导,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按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方向,鼓励和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挥聚集优势,提升技术层次,延长产业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带动力。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向纵深发展,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加速城市化进程。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重点,梯级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把发展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构筑环京津、环省会城市群,培育沿海城市带。

发展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支持现有中等城市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县城和重点镇。

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促进产业向城镇集中,夯实城市化的产业基础。

深入实施"

阳光工程"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建立统一户籍、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共享等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容纳能力,一方面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市化,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战略举措。

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才能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只有壮大县域经济,才能为全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才能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要求,《纲要(草案)》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建立互动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并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布局的途径。

  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布局。

“一线”地区要发挥产业聚集程度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等比较优势,着力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全省经济隆起带。

“南厢”地区要发挥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钢铁、化工、食品、建材、纺织服装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规划建设特色工业园,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培育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北厢”地区要发挥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能源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林业和旅游业,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

  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壮大沿海经济带。

做好临港经济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要按照技术一流、规模一流、效益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的要求,建设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强力推进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开发建设。

依托大港口,大力发展物流仓储、装备制造、配套加工和煤化、石化等临港产业,增强港区综合竞争力。

挖掘海洋资源潜力,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开发式扶贫,走经济发展、群众生计、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相结合的道路。

以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太行山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和黑龙港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重点,探索更加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和方法,整合扶贫资源,整体推进。

注重解决移民问题,组织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

健全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

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

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纲要(草案)》提出,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优化网络、提高水平的原则,整体推进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推进能源建设。

坚持省内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