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9789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

教育法规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述

1、教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和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答: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6、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主要有: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美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苏联赞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

7、人的身心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

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飞跃;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增长和单纯的量变,而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从旧的质到新的质的为断变化的过程。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承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8、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9、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10、遗传素质:

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环境:

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目的

12、试述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答:

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其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34页)

13、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

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是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在中国有孟了,在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在中国有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16、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

答:

(1)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的全面发展

18、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

是要在小学阶段使学生“初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工,或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

要实现教育目的和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它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各“育”既具有相对独立性,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存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

(1)“五育”的相对独立性

“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2)“五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0页)

20、素质教育及基本内涵。

答:

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1、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是中地位。

(42页)

答: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2、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答:

(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国际竞争激烈,文化渗透越来越快,要想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

(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23、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

答: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教师的角色

24、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答: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教师是教育者

25、简述教师的作用。

答: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6、教师的一般角色和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答:

(一般角色)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有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示范性(3)系统性

28、教育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热爱学生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3)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①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28、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答: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29、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

答:

(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30、教师应具有的个性素养。

答: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1、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答: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反思、加强实践锻炼)。

学生的本质

32、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第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第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第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第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33、<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答: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4、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答:

⑴教师中心论,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让主宰作用

⑵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

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5、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答: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要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课程概述

36、课程及其内涵。

答: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

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的课时分配、学年编制的学周的安排。

37、课程的类型。

答:

(一)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四)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8、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学生。

39、课程计划及构成要素。

答: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开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六要素: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周学时安排。

40、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

答: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与多样性。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41、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

答: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要求。

(2)了解自已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已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3)了解自已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已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已的教学、教育工作。

42、课程标准:

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1、课程标准包括的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2、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答: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2)严格执行课程标准(3)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已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4)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43、教材:

是教师的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44、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答: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

45、教科书及其作用。

答:

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

(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46、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答:

(1)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以及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对其正确理解和大体掌握。

(2)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来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3)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等,都应当给予重视。

(4)由于最新的科学成果尚未在教科书中及时得到反映,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5)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课程资源

47、课程资源:

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

48、广义的课程资源与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答: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也包含着课程实施的条件。

49、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答: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50、课程实施及影响实施的主要因素。

答: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评价

51、课程评价及课程评价的内涵。

答: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

(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5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75页)

课程设置

53、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情况及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76页)

54、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理论。

55、目前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答: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56、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它包括哪几部分?

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

57、我国中学的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教学概述

58、教学: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59、教学的含义。

答: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60、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61、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2、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原则与方法

67、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6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91页)

69、教学方法: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70、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

71、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93页)

教学的组织形式

72、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96页)

73、班级授课制:

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点:

第一,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第二,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缺点:

第一,难以因材施教。

第二,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缺乏灵活性。

74、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主要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

7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

(一)备课,基本要求是: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二)上课,基本要求是: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的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教学评价(99页)

教学评价

76、教学评价:

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

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77、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答: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基本方法:

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

基本方式有:

考查和考试。

学校文化

78、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79、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答: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舒尔茨,基本理论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80、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答:

教育与文化的特殊性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22页)

81、学校文化及特点和功能。

答:

学校文化:

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深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特点: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