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 学案 1.docx
《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 学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 学案 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鹏之徙于南冥学案1
二鹏之徙于南冥
对应学生用书P86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抟扶摇(tuán) 2.夭阏(è)
3.决起而飞(xuè)4.抢榆枋而止(qiānɡ)
5.舂(chōnɡ)6.蓬蒿(hāo)
7.数数然(shuò)8.泠然(línɡ)
9.樽俎(zǔ)10.姑射山(yè)
11.疵疠(cīlì)12.瞽者(ɡǔ)
13.瓠(hù)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边际
3.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
4.三飡而反同餐;通返,返回
5.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6.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
7.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8.而征一国者通能,能力
9.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分,辨别
10.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返回
11.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12.而爝火不息通熄,燃灭
13.藐姑射之山通邈,遥远
14.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通诳,欺骗
15.犹时女也通汝,你
16.世蕲乎乱通祈,祈求
17.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通纷纷,纷纷扰扰
18.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通皲,皮肤冻裂
19.世世以洴澼为事通纩,丝绵
三、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某事实,后文加以转折
2.众人匹之
古义:
一般人今义:
多数人,大家
3.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田野上空浮游蒸腾的云气
今义:
野生动物的一种
4.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
寿命长的
今义:
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
天空飘浮的生物或空气、尘埃等物体
今义:
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体
6.腹犹果然
古义:
饱的样子
今义:
表示在意料之中
7.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表承接上一动作
8.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古义:
错综华美的色彩及花纹
今义: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四、一词多义
1.志
2.名
3.穷
4.让
5.焉
6.之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时:
有时
(2)冬,与越人水战水:
在水上
2.名词作动词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
向南飞
(2)置杯焉则胶胶:
搁浅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
向上飞
(4)不过数仞而下下:
落在地下
(5)而我犹尸之尸:
像行尸一样占据
(6)鹪鹩巢于深林巢:
筑巢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大败越人败:
使……败
(2)而征一国者征:
使……信任
(3)彼于致福者致:
使……到来
(4)德合一君合:
使……满意
2.动词的意动用法
吾惊怖其言惊怖:
以……为惊讶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
2.此小年也(“也”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1.偃鼠饮(于)河(“饮”后省略介词“于”)
2.剖之以(之)为瓢(“以”后省略代词“之”)
(三)状语后置句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作状语,后置)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南冥”作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1.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2.彼且恶乎待哉(疑问代词“恶”作宾语,前置)
3.之二虫又何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4.物莫之伤(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五)主谓倒装
归休乎君(“归休”作谓语,前置)
[课文·译注]
……
对应学生用书P90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评析] 至于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的人,他还依靠什么呢!
因此说,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功,圣人不追求名声。
庄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这也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心中“无我”,就要淡泊功名利禄。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评析]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结在腰间来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
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这段话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外物所滞,而应把无用当作有用的道理,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问题1] 选文第1段,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问题2] 选文第1段,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
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 用课文上的话说就是: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问题3] 选文第3段,庄子如何揭示了本段选文的主旨?
[明确] 庄子借许由之语“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揭示了这一选段的主旨:
“圣人无名”。
[问题4] 选文第4段,通过肩吾跟连叔的对话,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塑造了一个神奇的、如姑射山的神人形象,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有拯救天下苍生的大功,但他却“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不求功,不居功。
[问题5] 选文第6段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明确] 这里蕴涵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
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
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
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问题6]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海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问题7] 《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明确]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
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形象。
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
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对应学生用书P90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kūn) 齐谐(xié) 蜩(zhōu) 迁徙(xǐ)
B.泠然(línɡ)舂粮(chōng)抟(tuán)晦朔(shuò)
C.翱翔(áo)坳堂(áo)万仞(rèn)蓬蒿(hāo)
D.数数然(shuò)夭阏(è)恶乎待哉(è)决起(jué)
解析:
A项,蜩:
tiáo;C项,坳:
ào;D项,恶:
wū,决:
xuè。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到;适合。
B项,副词,就;代词,这。
C项,什么;厌恶。
D项,均为连词,还是。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三飡而反 ②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③世世以洴澼为事 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而征一国者 ⑥藐姑射之山 ⑦辩乎荣辱之境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⑥⑦
C.①③⑤⑥⑦D.①②⑥⑦
解析:
①“飡”同“餐”,“反”通“返”。
③“”同“纩”。
⑤“而”通“能”。
⑥“藐”通“邈”。
⑦“辩”通“辨”。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B.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解析:
A项,“不过”,不超过。
B项,“果然”,吃饱的样子。
C项,“无力”,没有力量。
与现代汉语相同。
D项,“文章”,错杂的花纹。
答案:
C
5.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B.彼且奚适也
C.物莫之伤D.归休乎君
解析:
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主谓倒装句。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 (授予)
B.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努力)
C.犹有所待者也(等待)
D.乘天地之正(把握)
解析:
C项“待”意为“凭借”。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A.B.
C.D.
解析:
A项,因果连词,因而;转折连词,却。
B项,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项,副词,将要;递进连词,并且。
D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答案:
B
8.对本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仍然嗤笑他们,并没有向他们学习,庄子认为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没有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解析:
A.庄子认为这是可取的。
B.“懈怠”表述不当,应是表明他的修养到了一种境界。
C.“超然脱俗,树立至德”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