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文档格式.docx
《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勤技能岗位职业能力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7、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9、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复杂性的特征。
2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2、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这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23、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质和量,质和量的统一叫度。
2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25、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这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发展周期。
事物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曲折性和新进性的统一。
26、“扬弃”,是否定中有肯定,克服中有保留。
27、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是马克思主久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8、事物的矛盾纷繁复杂,既有共同性,以有差别性,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2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0、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是其特征。
31、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认识或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的目标确立需要理论指导;
实践的结果的评价需要理论指导。
3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3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它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4、社会存在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5、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
3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9、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
40、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1、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经济基础的核心。
4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4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4、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5、中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6、工人阶级掌握国家领导权、成为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
47、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上即是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48、政治体制即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50、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四项:
立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
5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习惯上把其余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52、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53、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5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54、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
55、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
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教祖是老子,主要经典为《道德经》。
56、中国的宗教政策是: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坚持独立自主办教。
5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985年邓小平提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和平问题和经济或发展问题。
58、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59、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目前国际战略格局的总框架是“一超多强”。
60、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顺应历史韩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2、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5、坚持全方位的外交工作布局。
6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3、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久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6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
争、党的建设。
56、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57、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58、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9、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6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
:
6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6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6、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66、科学发展观的四个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是提出阶段,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是形成阶段,2004年4月至2004年9月是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是深入贯彻落实阶段。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6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69、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70、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1、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2、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方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7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从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二、法律常识
1、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
2、法的本质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具体表现在国家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3、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特殊内容,它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
4、法的作用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5、法的社会作用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个方面,其中政治职能是社会任凭的核心。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部门组成。
7、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即法律的制定(立法)、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表现在它的规定内容上的根本性、法律效力上的最高性、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严格性。
9、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体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0、我国的经济制度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外,还存在着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11、我国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1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权利救济的权利。
1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国家、依法服兵役,纳税,其他等义务。
14、我国的国家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组成。
15、行政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行政法的概念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6、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做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17、行政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分类,最常见的是以行政行为所针对的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18、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或者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19、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撤销违法行政行为、纠正不当行政行为、履行法定职责、行政赔偿等。
20、行政纠纷的解决的途经归纳起来主要三种: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2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等。
22、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是民事主体。
23、民事权利主体包括: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24、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5、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得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6、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依法所享有的各种权利。
民事权利主要包括:
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和人身权。
27、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28、民事责任可分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不履行其他义务的民事责任三种。
29、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届满时,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制度。
30、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1、合同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2、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结婚;
离婚;
家庭关系。
3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4、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刑法规定三个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35、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36、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犯罪形态有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37、我国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38、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制裁方法。
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刑罚的具体运用:
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规定判处。
具体的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减刑、缓刑、假释等。
39、诉讼即“打官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为解决争议和处理案件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40、民事诉讼的原则是平等、辩论、调解、处分等原则。
民事诉讼参加人包括诉讼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41、我国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包括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
42、刑事诉讼程序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立案、侦查、提起诉讼、审判、执行。
我国的刑事诉讼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43、刑事诉讼法是规定国家公安、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程序性法律规范的总称。
原则有四条:
1、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3、无罪推定原则。
4、疑罪从无原则。
44、审判管辖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专门管辖。
45、级别管辖:
是指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的管辖。
46、行政诉讼法是规定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审理行政案件中进行各种诉讼活动所遵循的程序性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原则是:
1、被告负举证责任;
2、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原则;
3、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46、行政诉讼程序主要由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程序构成。
三、自然科学
1、自然现象是相对于由人类引发的社会现象而言的,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的影响。
如遗传、基因、地震、生态平衡、新陈代谢。
2、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进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如:
生物工程、3G、克隆技术等。
四、公共服务
1、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有三类基本参与者:
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2、基本公共服务的三个基本点是:
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满足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能力、满足人的基本健康需要。
3、政府服务是指由政府安排并生产的服务,即政府同时扮演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
4、政府服务与公共服务的不同:
1、服务的提供者不同;
2、服务的生产者不同;
3、公共服务的类型不同。
5、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导向,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6、公共服务的分类:
1、按内容和形式划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
2、按专业划分为国防建设、国内与国际公共救助与灾害援助、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文化经济产业开发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特色产业建设、金融保险与消费建设、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发展等。
3、按工程专业属性分为国防工程、公用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7、政府公共服务的动作理念:
1、主权在民,2、以民为本,3、顾客至上,4、有限政府,5、依法行政,6、民主开放,7、高效廉洁,8、公正平等,9、责任信用。
五、省情常识
1、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
2、河南古时是人牵象之地也是简称“豫”的来由,是九州的中州、中原。
3、河南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四季分明的气候、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空交通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4、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中原繁衍生息。
裴李岗文化时期,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制陶等手工业。
5、东汉建都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定都开封,河南再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6、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接着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7、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主力突破黄河天险,从鲁西南千里跃进中原,直插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
8、中原文体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六、自我发展能力
1、自我认知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2、自我体验3、自我控制
2、自我认知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3、自我认知在个体发展中的三个方面作用:
是认识世界客观事务的条件,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经。
4、自我认知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5、自我认知的作用:
丰富人的感情世界,促进人的意志发展,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6、自我认知能力的途径:
自我分析,与别人比较,从别人的评价中,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7、如何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1、清楚自己的状态。
2、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
3、有切实可行的目标。
4、有自我解压的意识。
8、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其标准是:
情绪健康,意志健全,智力正常,行为反应适当,人际关系得当,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相符。
9、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心理健康是生物、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0、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与维护:
正视情绪问题,进行合理宣泄,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自我放松,活动调适,交往调适,暗示调适。
11、挫折的含义:
指人们在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包括情境、反应、认知三方面内容。
12、挫折对人的积极意义:
提高人的认识水平,能增强人的承受力,能激发人的活力和意志。
消极反应:
攻击行为,冷漠,心理防卫。
13、环境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征,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表现有环境敏感度,挫折承受力。
14、良好环境适应力的特征:
①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②能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③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④具有稳定的性格;
⑤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
15、提升环境适应能力的五个方面:
①了解单位的文化环境;
②了解单位部门内部的人际关系;
③严格要求自己;
④正确看待问题;
⑤学会容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