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731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 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docx

九年级化学专题89坐标曲线类试题

专题八坐标曲线类试题

◎题型简述

坐标曲线类试题是河南近3年中招考试的热点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单元内容之间的整合能力,试题难度比较大。

河南试题对此类试题的考查具有很大的重复性,2012年9题和2013年10题主要考查pH变化曲线、两种物质和一种物质反应的曲线、溶液质量曲线、催化剂曲线四种类型,2014年22

(1)题和2010年16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的pH变化曲线。

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对坐标曲线类试题进行练习并不断归纳、总结其规律。

◎重难点突破

※类型

(1)pH变化曲线

1.酸碱反应的pH曲线

(1)图像:

(2)分析:

碱入酸,在0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如2014年22

(1)题、2012年9题C项、2010年16题第三空(如图①);酸入碱,在0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如图②)。

2.稀释溶液时pH曲线

(1)图像:

(2)分析:

碱性溶液稀释时,由于碱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pH不断减小,但不会小于7(如图①);酸性溶液稀释时,由于酸性溶液的pH<7,而水的pH=7,随着水的质量的增加,pH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7.如2013年10题A项(如图②)。

※类型

(2)两种物质和一种物质反应的曲线

1.图像:

2.分析:

向两种混合溶液中加入一种溶液,应遵循优先反应原则,如2013年10题B项(如图①),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优先发生中和反应,即烧碱(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进行,当氢氧化钠被消耗完,而后才是纯碱和盐酸反应,所以一开始没有气体生成;再如2012年10题A项(如图②),向一定量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Na2CO3优先和盐酸反应,将盐酸消耗完后,再和CaCl2反应,所以反应一开始是没有沉淀生成的。

※类型(3)溶液质量曲线

1.物质溶解时,溶液质量的变化

(1)图像:

(2)分析:

物质溶解时,当温度一定,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时,溶液质量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时,溶液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如图①);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时,溶液质量从初始阶段逐渐增加,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如图②);向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时,溶液质量不发生变化(如图③)。

【特别提醒】物质溶解时,溶质质量分数在相同情况下和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图一样。

2.物质溶解时,如果加入的物质能够和溶剂(水)发生化学反应,如CaO和CuSO4。

则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1)图像:

(2)分析(温度一定):

向水中加入该物质:

该物质和水发生反应初始阶段,生成物完全溶解在溶剂中,溶液的质量从零逐渐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的质量达到最大;随着物质的继续加入,该物质消耗了溶液中的溶剂,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小;当溶剂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减小为零(如图①);

②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该物质:

该物质和水发生反应初始阶段,生成物完全溶解在溶剂中,溶液的质量从溶液原来的质量逐渐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的质量达到最大;随着物质的继续加入,该物质消耗了溶液中的溶剂,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小;当溶剂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减小为零(如图②);

③向饱和溶液中加入该物质:

反应前,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溶液的质量达到最大;随着物质的加入,该物质消耗了溶液中的溶剂,溶质析出,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小;当溶剂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减小为零,如2013年10题C项.

2012年9题D项(如图③)。

※类型(4)催化剂曲线

1.图像:

2.分析: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不论是把二氧化锰固体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是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发生变化(如图①);当生成物质量相同时,由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加入催化剂后化学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如图②)。

◎典例精析

【例】(2013河南)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纯碱和烧碱的混合溶液中滴人盐酸

C.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方法指导】该题为图像题,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此题涉及知识面广,与图像结合理解题意,增加思维空间,题的难度较大,有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

在处理图像类问题时,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是进行判断的要点,且要看清楚横、纵坐标代表的量。

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专题冲刺集训

1.(2014许昌二模)下列图像,正确反映了向盛有少量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渐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时,烧杯中混合溶液pH变化情况的是()

2.(2015原创)给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不再反应,下列各图像表示的实验过程与时间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是()

3.(2014北京)已知:

Ca(HCO3)2CaCO3+CO2↑+H2O。

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Ca(HCO3)2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该过程中CaCO3不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4.(2014江西)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以下物质,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5.(2015原创)向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列示意图表示,其中正确的是()

6.(2014兰州改编)下列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

A.煅烧石灰石

B.在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向HCl和C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D.稀H2SO4滴入BaCl2溶液中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人铁粉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等质量的碳酸钙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足最稀盐酸反应

D.等质量、等质最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8.(2012河南)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一定量的盐酸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入Na2CO3溶液

B.向一定量的MnO2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入NaOH溶液

D.一定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9.(2014说明与检测题型示例)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等质量的镁和氧化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足量的铁和铝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D.向一定量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大量的水

10.(2014烟台改编)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D.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11.(2015原创)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图①表示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②是用H2还原CuO来测定CuO中铜元素的含量

C.图③是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

D.图④是用适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

12.向等质量的镁条和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有关量的关系如图,其中错误的是()

13.(2014德阳)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1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废液缸中有大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他们取一定量废液缸中的上层清液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同时记录了滴入Na2CO3溶液质量(X)与某一相关量(Y)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纵坐标(Y)可表示溶液的pH

B.BC段所处溶液的pH等于7

C.反应进行到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D.Na2CO3+2HCl=NaCl+H2O+CO2↑为AB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此时溶液的质量逐渐减小

15.(2015原创)如图是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滴加方式反应时,溶液pH随滴人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1)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_______(填“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中。

(2)该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那么a点对应的溶液中,在单位体积中微粒数目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符号);将b点对应的溶液放在蒸发皿中慢慢地蒸干,所得的固体中除了NaCl外,还可能含有___________(写化学式)。

16.(2014包头)某溶液由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钾、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如图所示。

(1)该溶液中一定没有的溶质是________。

(2)a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

专题九常见气体的制备

◎重难点突破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

在实验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

2.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

(l)制氧气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KMnO4K2MnO4+MnO2+O2↑

②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H2O22H2O+O2↑

③氯酸钾制取氧气:

2KClO32KCl+3O2↑

(2)制二氧化碳

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H2O+CO2↑

(3)制氢气

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Zn+H2SO4=ZnSO4+H2↑

3.气体发生装置

(1)选择依据: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取。

(2)常见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装置类型

固一固加热型

固一液不加热型

反应物的状态

固体

固体、液体

装置图

举例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需加棉花);②氯酸钾制取氧气

①双氧水制取氧气;②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③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____倾斜;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实验完毕后,应先将____取出,然后再____;③用高锰酸钾粉末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____.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④若使用长颈漏斗,长颈漏斗导管下端应________;⑤块状固体应大小适当,不能太小,防止反应____________

【装置拓展】制取气体最佳装置的选择

装置图

装置特点

安装简便

便于添加液体

可控制反应速率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适用范围

用于制取少量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