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诗经》两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657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册 《诗经》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册 《诗经》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册 《诗经》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册 《诗经》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册 《诗经》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册 《诗经》两首.docx

《上册 《诗经》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册 《诗经》两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册 《诗经》两首.docx

上册《诗经》两首

上册《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

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

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

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

《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

“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

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干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

“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

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

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

“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

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

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

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

“盘飧市远无兼味。

”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

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

多么繁重的劳动啊!

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

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

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

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

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

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

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

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

如《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

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

“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是什么问句?

  明确:

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

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

也不是。

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责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

(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是什么问句?

  明确:

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反语。

  二、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

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

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

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

”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

“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

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走路”有关。

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

语文公开课.教案(简案)

课题:

漫话清高(《语文》第三册)

时间:

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授课班级:

高二(12)班

所授课型:

教读课

教学工具:

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方法:

点拨——合作——拓展

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设置点拨性强、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合作的情境中通过师生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

最后达到鉴赏文学性散文的情趣和理趣,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合作学习的课程模式。

2、多媒体在教学整合中的适度运用。

3、作家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

授课人:

张辅良

目标引领: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3、本文的主旨。

4、学习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

二、文体介绍(略)

三、自主—合作—探究(见幻灯片)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清高:

清正、孤高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7自然段,自主思考,合作讨论:

(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许由:

经国之才不屑为官

陶渊明:

诗才名扬不愿做官

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须有才艺。

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

(2)作者举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李白:

诗名天下用世心切

孟浩然:

前愿用世后多恬淡

说明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师生共同讨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不能发财致富者得到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于人于己也没有坏处。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作者旁征博引,举了许多事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不求一致)

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5、本文作为一篇文化随笔,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见幻灯片)

(1)和一般散文相比,本文举例丰富,引用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

著有《艺文丛谈》、《楚辞选注》、《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2)与鲁迅的文章相比,此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鲁迅的散文锋芒毕露,批判性强;金开诚的散文含蓄委婉,娓娓道来。

(分析原因)

四、延伸讨论:

在市场经济下,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

现代社会中要保持清高,应该做到哪几点?

五、延伸阅读:

(见幻灯片)

六、课外拓展:

(见幻灯片)

1、完成练习题二,写在《随笔本》上。

2、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

七、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漫话清高

许由:

经国之才不屑为官

清正陶渊明:

诗才名扬不愿做官——原则性

在古代清高

孤高李白:

诗名天下用世心切——严格性

孟浩然:

前愿用世后多恬淡——模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