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部语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Word格式.docx
《8部语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部语八下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huāi衰弱、衰草连天、衰微;
cuī鬓毛衰、衰衣。
观:
guān观测;
guà
n道观。
差:
chā差异;
chāi差遣;
chà
差劲;
cī参差。
落:
luò
落叶;
là
o落枕;
丢三落四。
3.形近字:
融化、消融、融合;
溶解、溶液;
热熔。
簌簌sù
;
万籁là
i俱寂;
洗漱shù
、喇lǎ叭。
销xiāo声匿迹、报销;
消化、树梢shāo;
稍微;
俊俏qià
o;
峻峭qià
o。
衰shuāi老;
哀āi伤;
蓑suō衣。
物候hò
u;
武侯hó
u。
监测;
侧面;
厕所,铡zhá
刀。
翘qiá
o首;
跷qiāo跷板;
百折不挠ná
4.词语:
萌发:
种子或孢子发芽;
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
排列的顺序;
挨个;
依次。
翩然: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悬殊:
相差很远。
销声匿迹: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
周:
转一圈。
复始:
重新开始。
花香鸟语:
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文章理解】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内容要点:
①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③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④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以人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为序)。
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由现象到本质:
四季不同景观-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关系-物候知识-物候学
由主到次:
由影响程度的大到小:
由空间到时间: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此外,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这样使文章条理清晰。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作用: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作比较: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作用:
突出(强调)了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3.列数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4.作引用: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月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就天。
准确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一、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就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这一段将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
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
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二、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
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
)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
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融化萌发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恰当、形象,透露出喜爱之情。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形象、典雅,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
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0.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三、文中哪些用词科学准确?
①“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③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④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⑤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明确:
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真题练习】
1.选词填空。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清醒、苏醒、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连续、陆续)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悄然、欣然、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发育、培育、酝酿、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纷纷、刷刷、簌簌)地落下来。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灵验、灵敏、灵活、灵便)
③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观察、观测、预测、观望)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
③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④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
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
开花日期,“前者”是指:
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7.下列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冰雪融化(ró
ng)孕育(yù
n)翩然归来(piān)农谚(yá
n)
B.簌簌落下(shù
)了解(jiě)销声匿迹(nì
)纬度(wěi)
C.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á
o)层峦叠嶂(zhà
ng)弋阳(yì
D.风雪载途(zhà
i)隧道(suì
)头晕目眩(xuà
n)窥见(kuī)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答案】
1.①苏醒;
次第;
翩然;
孕育;
簌簌②灵敏③观测
2.①拟人;
②比喻
3.①下定义;
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③分类别;
④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4.A、D
5.C
6.D
7.C
8.A
【语段阅读】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1.解释下列词语。
2.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4.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5.
(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
[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6.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
这样命题好不好?
为什么?
7.揣摩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二)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
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
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D.能。
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一)1.销声匿迹: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
动作轻快的样子。
2.A
3.时间顺序;
举例子
4.不行。
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5.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6.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7.
(1)次第,一个接一个。
(2)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二)1.根据这些自然现象来安排农事。
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C.√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二、①首先是纬度。
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A第①句 B第③句 C第⑤句D第⑥句
2.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本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总分 B并列 C解说 D补叙
4.本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B列数字C举例子D打比方
5.“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6.本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
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7.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8.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如:
雨水,清明,小暑,寒露,冬至等。
6.“哪些”“首先”
7.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8.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三、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
概括到具体(逻辑)
3.突出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拓展延伸】
1.收集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①“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④“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⑤“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⑥“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理解诗意: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
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课外阅读】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
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
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
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
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
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
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
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
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
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
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示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