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94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疗规范Word文件下载.docx

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

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

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

可有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1.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

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一靠表情运动,周围性者瘫痪更加明显,而中枢性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

二靠掌颏反射,周围性面瘫时无或减弱,中枢性面瘫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

三靠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2.2、RamsayHunt综合征: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周围性面瘫;

患耳疼痛,鼓膜、外耳道、耳廓疱疹;

可能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

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

其中“面瘫、耳痛、疱疹”被视为RamsayHunt综合征的三联征。

与贝尔面瘫比较,RamsayHunt综合征面瘫严重、预后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当RamsayHunt综合征疱疹出现较面瘫晚时容易与贝尔面瘫混淆。

四、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

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

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

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

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

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随症配穴:

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

听觉过敏加听宫。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

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

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

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

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

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

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

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灸治疗:

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

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

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

随证配穴:

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

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

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

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

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

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

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

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

每次施灸约20分钟。

4.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各期患者。

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蹘、地仓、颊车等穴位。

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以病情而定。

5.刺络疗法

适用于面瘫后期,口角歪斜仍明显者。

取穴:

内地仓(口腔内颊部内侧相对地仓之小静脉)。

6.梅花针叩刺

适用于病人患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取穴:

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列缺等

根据病情,亦可辨证选取面部以外的穴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

注:

面瘫侧肿胀明显,疼连肩背部,根据督脉循脊里,上达项后风府,沿前额下行鼻柱等中医理论,予后背督脉梅花针重扣拔火罐,大椎穴,肩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2.风热袭络证

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3.风痰阻络证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胆南星、陈皮等。

4.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全蝎、僵蚕。

5、风热型,主方为银翘散加减。

中医诊疗规范1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吵耘篷宰迂屎遇舒雁座忌犁卤妒疮翁焰细氧曝屎竞初韭误廉榨膏习悦颂骆殉怜辞御杜渐箔芍许烁腾撵默箩妆源汹刘麓沽淄滓贪绒穆膨系倍塑升执贮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等疗法。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

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

3.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六、难点分析

1、瘫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理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症状,如面部表情肌没有完全恢复时遗留的症状及自觉症状。

2、面瘫患者由于病位较深,或者前期治疗不当,导致病情恢复较慢,长期制动,眼睑闭合不全。

诊疗方案优化说明:

我科通过这一年来对诊疗方案的应用,针对不同病症,采用2011年5月修订的诊疗方案辩证论治本病,中医治疗率及患者量与上一年比均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方案。

1、给予针刺强刺激,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采用“滞提”的方法,首先针刺四白穴,然后向一个方向捻针至滞针后,然后提拉该针针柄,反复提拉8-10次,一天操作2次。

十天为一疗程,可连续操作2个疗程。

2、教予病人自我训练,以助于面部肌肉恢复。

(1)抬眉运动。

有节律地、用力将双眉抬起;

(2)闭眼运动。

有节律地用力挤眼使上下眼睑闭合,反复开闭眼睑;

(3)鼓腮运动。

闭住双唇,有节律的鼓起双腮,使之不漏气;

(4)吮嘴运动。

用力吸吮双颊使嘴噘起呈o形,两颊内陷;

(5)露齿运动。

用力做瘫侧双颊露齿,尤其瘫侧露齿动作;

(6)浴面运动。

搓热双手,双掌进行面颊部、眼部、额部按摩。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的疾病。

中医病名:

项痹病(TCD编码:

BGS000)

西医病名:

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编码:

M47.221+G55.2*)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

(1)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张顺聪

(2)痰湿凝阻、经络瘀滞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3)跌仆损伤,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4)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二、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及分型

1.风寒痹阻证:

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

临床表现: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诊断标准: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四、鉴别诊断:

(1)肩痹:

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

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1)肩周炎:

肩周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痛点局限时,可局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能明显缓解疼痛。

  

(2)腕管综合征:

腕管容积相对或绝对增加(腱鞘炎和肌腱炎最常见),导致腕管内压力增加卡压正中神经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体征在腕远端,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损害除手指,尚有前臂屈肌运动障碍,屈腕试验和Tinel征阴性。

电生理检查有明显区别。

  (3)胸廓下口综合征:

包括前斜角肌综合征、肩锁综合征及肋锁综合征。

是由先天性畸形、外伤瘢痕、骨痂或肿瘤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血管而出现的神经、血管症状。

斜角肌收缩、增大胸腔压力(挺胸深吸气)及改变患侧上肢位置(过度外展肩部或向下牵引上肢)时,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X-ray可发现颈肋、锁骨与第1肋骨间隙狭窄。

锁骨下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

Andson征阳性,即患者端坐,头略向后仰并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检查者略施阻力,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五、治疗方案

(一)科室规范手法

1.颈部软组织松解法

(1)基本手法:

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输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

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领,纵向用力拔伸,寺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牵引揉捻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置于枕骨乳突处,余手指托住下领。

双前臂压住患者双肩,双手腕立起,牵引颈椎,保持牵引力,环转摇苍头部3-5次,然后保持牵引力,作头部前屈后伸运动各1次,最后医者左手改为托主下领部,同时用肩及枕部顶在患者右侧颗枕部以固定头部,保持牵引力,用右手拇指按在右侧胸锁乳突肌起点处(或痉挛的颈部肌肉处),右手拇指沿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作快速的揉捻,同时将患者头部缓缓向左侧旋转,以颈部的基本手法结束治疗。

(5)拔伸推按法:

(以右侧为例)患者坐位,医者站在患者右前方,右手扶住患者头部,左手握住患者右手2-5指,肘后部顶住患者肘窝部,令患者屈肘,然后医者右手推按患者头部,左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

2.按压止痛法患者体位同前,医者在揉法过程中发现颈背肌痛点,可采用拇指指腹点压疼痛部位,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点压(常称为以指代针),一般点压2—3分钟便可达到止痛作用,随后以双环式揉法,使挛缩组织放松,结束手法。

此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软坚散结、消肿镇痛的作用。

3.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

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下领,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

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颁部。

瞩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屈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有阻力时,医生顺势施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有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

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

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

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

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专,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4)手法点揉风池、风府、太阳、头维、神庭穴、头维穴、百会穴、四神聪等头面部腧穴。

双手指指腹放在前额正上方,轻微而稳固地揉捏头皮,超过前发际线、太阳穴和鬓角,逐渐向后移到头顶中心,这样不断按摩约3分钟,继续从头顶中心部,逐渐移向颈后按摩,特别是耳后部和颅骨基部,时间亦为3分钟。

左右手分别抓捏颈后部两侧,由上而下,约2分钟。

动作要缓和,用力适中。

用指腹从枕骨自上而下用力缓慢按压20次。

拇指分别固定在双侧风池穴旋转用力按摩1分钟。

将两手指头放在头部左右两旁,再将手平缓地往上滑进,直到两手在头顶上相逢为止。

将双手的指头置于前额,以旋转方式沿着发际按摩。

将整个手掌紧贴在头皮上,然后进行旋转式按揉,第一次将手置于双耳上端,第二次将手置于前额及后脑部。

前额动作用左手稳住后脑部,再将展开的右手拇指及指头放在前额上,缓慢而平稳地朝上移动,直到通过发际线。

双手拇指指腹沿发际从中间向两边拉抹至两耳尖,拉抹线路渐渐后移,从头顶部向两侧拉抹。

双手拇指、食指分别沿耳轮揉按,然后将耳朵向前推,压住耳孔,扣于头部两侧。

双掌缓缓用力轻轻推按三次后慢慢放开。

提头发,双手五指分别插入头发中,五指并拢夹住头发轻轻向上提。

双手用力抓捏双肩20次。

扣击头部,双手合十,掌心空虚,腕部放松,快速抖动手腕,以双手小指外侧着力,扣击头部,从头顶至颈部轻扣头皮。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

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

2.规范选穴:

多选取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背穴。

3.灸法:

直接灸、艾条灸、雷火灸等。

(三)牵引疗法:

选用小剂量持续牵引,采用坐式电动牵引,牵引力一般按体重的15~20%给予,从低重量开始,根据病人的适应情况可以适当加减。

总定时一般为15~20分钟,其中持续牵引10~15分钟,间隙牵引5分钟。

在间歇牵引中,牵引20秒,间歇10秒。

(四)其他外治法:

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砂、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

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

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芍,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芍,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等。

4.肝肾亏虚证

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一茂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民,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物理治疗:

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可选用磁振热治疗仪、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七)运动疗法

1.颈椎功能训练:

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等。

2.现代康复训练:

运用神经肌肉反馈重建(Neurac)技术加强颈椎稳定性;

运用颈椎检测与训练系统(MCU)对颈椎运动训练。

(八)其他疗法:

神经根压迫严重出现肌肉麻痹无力、疼痛难忍,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者,要根据病理变化选取射频消融、热凝,髓核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管成形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九)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十)项痹病急性期的患者通过单纯应用综合中医保守疗法症状改善不显者,配合静点甲泼尼龙3-5天,部分项痹病眩晕较严重者可选取风池穴注射维生素B12、野木瓜注射液注射,每周1次,3-5次一疗程。

六、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o-1分,疗效指数>

90%

显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

70%, 

<90%

有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

30,<70%

无效:

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

(二)评价方法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总分46分

临床表现

记分

临床症状、体征分级

颈部疼痛

0分:

无疼痛2分:

轻度疼痛

4分:

中度疼痛6分:

重度疼痛

肩部疼痛

上肢疼痛

上肢麻木

0分:

无麻木2分:

偶有麻木,很快缓解

4分:

麻木间断,多在睡眠或晨起出现,能缓解

6分:

感觉麻木,持续不减,不缓解

颈肩压痛

无压痛2分:

压痛轻,用力按压才感疼痛

压痛明显,稍有按压即感痛甚

颈部活动

正常

2分:

偶有颈部僵硬,仅有屈伸、旋转和侧弯两组以上活动受限者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