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76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课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热电偶

1823年塞贝克(Seebeck)发现,在两种不同的金属所组成的闭合回路中,当两接触处的温度不同时,回路中就要产生热电势,称为塞贝克电势。

这个物理现象称为热电效应。

如图2-1:

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两端联接在一起,一端温度为T0,另一端为T(设TT0),这时在这个回路中将产生一个与温度T,T0以及导体材料性质有关的电势EAB(T,T0),显然可以利用这个热电效应来测量温度。

在测量技术中,把由两种不同材料构成的上述热电交换元件称为热电偶,称A,B导体为热电极。

两个接点,一个为热端(T),又称工作端,另一个为冷端(T0),又称为自由端或参考端。

热电势EAB(T,T0)的产生,是由两种效应引起的:

珀尔帖(Peltier)效应

将同温度的两种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如图2-2所示。

由于不同金属内自由电子的密度不同,在两金属A和B的接触处会发生自由电子的扩散现象。

自由电子将从密度大的金属A扩散到密度小的金属B,使A使去电子带正电,B得到电子带负电,直至在接点处建立了强度充分的电场,能够阻止电子扩散达到平衡为止,两种不同金属的接点处产生的电动势称珀尔帖电势,又称接触电势。

此电势EAB(T)由两个金属的特性和接触点处的温度所决定。

根据电子理论:

或:

式中:

K:

波尔兹曼常数,其值为1.38×

1023J/K;

T﹑T0:

接触处的绝对温度(K);

e:

电子电荷量,等于1.6×

10-19C;

分别为电极A、B的自由电子密度。

由于

的方向相反,故回路的接触电势为:

汤姆逊(Thomson)效应

假设在一匀质棒状导体的一端加热如图2-3所示,则沿此棒状导体有温度梯度。

导体内自由电子将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扩散,并在温度较低的一端积聚起来,使棒内建立起一电场,当这电场对电子的作用力与扩散力相平衡时,扩散作用即停止,电场产生的电势称为汤姆逊电势或温差电势。

当匀质导体两端的温度分别是T、T0时,温差电势为:

或:

式中

称为汤姆逊系数,它表示温差为一度时所产生的电势值。

的大小与材料性质和导体两端的平均温度有关。

是金属本身所具有的热电能。

它是以铂等标准电极为基准进行测量的相对值。

例如:

铜和康铜的热电能在0100℃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值分别为7.6μV/℃和-3.5μV/℃。

图2-4总热电势

通常规定:

当电流方向与导体温度降低的方向一致时,则为正值,当电流方向与导体温度升高方向一致时,则取负值。

对于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回路,当接触点温度T﹥T0时,回路的温差电势等于导体温差电势的代数和,即:

上式表明,热电偶回路的温差电势只与热电极材料A、B和两接点的温度T﹑T0有关,而与热电极的几何尺寸和沿热电极的温度分布无关。

如果两接点温度相同,则温差电势为零。

综上所述,热电极A、B组成的热电偶回路,当接点温度T﹥T0时,其总热电势为(如图2-4)

式中:

EAB(T):

热端的分热电势;

EAB(T0):

冷端的分热电势。

从上面的讨论可知:

当两接点的温度相同时,则无汤姆逊电势,即:

而珀尔帖电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

当两种相同金属组成热电偶时,两接点温度虽不同,但二个汤姆逊电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两接点处的珀尔帖电势皆为零,所以回路总电势仍为零。

因此:

(1)如果热电偶二个电极的材料相同,二个接点温度虽不同,不会产生电势;

(2)如果二个电极的材料不同,但两接点温度相同,也不会产生电势;

(3)当热电偶二个电极的材料不同,且A、B固定后,热电势

便为二接点温度T和T0的函数,即

当T0保持不变,即E(T0)为常数时,则热电势

便为热电偶热端温度T的函数:

由此可知,

和T有单值对应关系,这是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公式。

热电偶的分度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热电偶冷端温度等于0℃的条件下测得的。

热电极的极性:

测量端失去电子的热电极为正极,得到电子的热电极为负极。

在热电势符号

,规定写在前面的A、T分别为正极和高温,写在后面的B、To分别为负极和低温。

如果它们的前后位置互换,则热电势极性相反,如

等。

判断热电势极性最可靠的方法是将热端稍加热,在冷端用直流电表辨别。

3、放大器

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势信号,其大小只有毫伏级,不能做为后续电路的输入信号,必须进入前置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

因此选用ICL7650作为放大器,它具有极低的输入失调电压(典型值为1uV),失调电压的温漂和时漂也极低,分别为0.01V/C和3.33nV/d。

也可选用OP-07超低失调运算放大器作为前置放大器,但是失调电压比ICL7650要大,因此,本方案采用ICL7650作为放大器。

ICL7650的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它和其他的运算放大器的使用方法类似,为了更好得起到放大的作用,需要对该芯片有一个电容补偿元件,电容的型号为104即可,ICL7650的芯片资料如下面所示:

Cextb:

外接电容1

Cexta:

外接电容2

-Input:

反向输入端

+Input:

同向输入端

V-:

负电源端

Cretn:

外接电容的公共端

Output:

输出端

V+:

正电源端

Int/clk:

时钟输出端

Ext/clk:

时钟输入

图4-1ICL7650

为了更好的抑制共模输入,在运放的输入方式上选择同向输入,放大倍数是这样考虑的,K型热电偶的测温范围定在0到1299℃,E型热电偶的测温范围定在0到799℃,然后将微弱的毫伏电压放大到0到1伏的范围,用于后面的A/D转换环节。

那么运放的放大倍数如下:

A=1+R2/R1

选用镍铬—镍硅(分度号为K)的热电偶,要求测量范围为0~1299℃,满度1299℃时的热电势值为51.612mV,前置放大器的放大倍数A应为

A1=A-1=1000/51.612-1=18.4

若选用镍铬—铜镍(分度号为E)的热电偶,要求测量范围为0~799℃,满度799℃时的热电势值为59.825mV,放大器的放大倍数A1应为

A1=A-1=1000/59.825-1=15.7

本数字仪表选用两种型号的热电偶测温,则可通过切换开关改变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使之满度时的放大器输出为1V。

4、A/D转换器

考虑到本设计属于是一定范围内的温度测量系统,温度变化过程比较平稳,不需要高速的A/D变换器,所以采用3.5位的双积分型的A/D转换器MC14433。

MC14433是美国Motorola公司推出的单片3.5位A/D转换器,其中集成了双积分式A/D转换器所有的CMOS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

具有外接元件少,输入阻抗高,功耗低,电源电压范围宽,精度高等特点,并且具有自动校零和自动极性转换功能,只要外接少量的阻容元件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A/D转换器,其主要功能特性如下:

(1)精度:

读数的±

0.05%±

1字

(2)模拟电压输入量程:

1.999V和199.9mV两档

(3)转换速率:

2-25次/S

(4)输入阻抗:

大于1000MΩ

(5)电源电压:

±

4.8V~±

8V

(6)功耗:

8mW(±

5V电源电压时,典型值)

图4-2MC14433

Pin1(VAG)—模拟地,为高阻输入端,被测电压和基准电压的接入地。

Pin2(VR)—基准电压,此引脚为外接基准电压的输入端。

MC14433只要一个正基准电压即可测量正、负极性的电压。

此外,VR端只要加上一个大于5个时钟周期的负脉冲(VR),就能够复为至转换周期的起始点。

Pin3(Vx)—被测电压的输入端,MC14433属于双积分型A/D转换器,因而被测电压与基准电压有以下关系:

输出读数=Vx/VR*1999因此,满量程的Vx=VR。

当满量程选为1.999V。

VR可取2.000V,而当满量程为199.9mV时,VR取200.0mV,在实际的应用电路中,根据需要,VR值可在200mV—2.000V之间选取。

Pin4-Pin6(R1/C1,C1)—外接积分元件端,次三个引脚外接积分电阻和电容,积分

电容一般选0.1uF聚脂薄膜电容,如果需每秒转换4次,时钟频率选为66kHz,在

2.000V满量程时,电阻R1约为470kΩ,而满量程为200mV时,R1取27kΩ。

Pin7-Pin8(C01C02)—外接失调补偿电容端,电容一般也选0.1uF聚脂薄模电容。

Pin9(DU)—更新显示控制端,此引脚用来控制转换结果的输出。

如果在积分器反向积分周期之前,DU端输入一个正跳变脉冲,该转换周期所得到的结果将被送入输出锁存器,经多路开关选择后输出。

否则继续输出上一个转换周期所测量的数据。

这个作用可用于保存测量数据,若不需要保存数据而是直接输出测量数据,将DU端与EOC引脚直接短接即可。

Pin10、Pin11(CLK1、CLK0)—时钟外接元件端,MC14433内置了时钟振荡电路,对时钟频率要求不高的场合,可选择一个电阻即可设定时钟频率,时钟频率为66kHz时,外接电阻取300kΩ即可。

Pin12(Vee)—负电源端Vee,是整个电路的电压最低点,此引脚的电流约为0.8mA,驱动电流并不流经此引脚,故对提供此负电压的电源供给电流要求不高。

Pin13(Vss)—数字电路的负电源引脚。

Vss工作电压范围为VDD-5V≥Vss≥VEE。

除CLK0外,所有输出端均以Vss为低电平基准。

Pin14(EOC)—转换周期结束标志位。

每个转换周期结束时,EOC将输出一个正脉冲信号。

Pin15(OR)—过量程标志位,当|Vx|>

VREF时,OR输出为低电平。

Pin16、17、18、19(DS4、DS3、DS2、DS1)—多路选通脉冲输出端。

DS1、DS2、DS3和DS4分别对应千位、百位、十位、个位选通信号。

当某一位信号有效(高电平)时,所对应的数据从Q0、Q1、Q2和Q3输出,两个选通脉冲之间的间隔为2个时钟周期,以保证数据有充分的稳定时间。

Pin20、21、22、23(Q0、Q1、Q2、Q3)—BCD码数据输出端。

该A/D转换器以BCD码的方式输出,通过多路开关分时选通输出个位、十位、百位和千位的BCD数据。

同时在DS1期间输出的千位BCD码,还包含过量程、欠量程和极性标志信息。

Pin24(VDD)—正电源电压端。

MC14433最主要的用途是数字电压表,数字温度计等各类数字化仪表及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A/D转换接口。

至此,已经将温度信号放大并转换成数字信号。

5、锁存器

MC14433A/D转换结果采用BCD码动态扫描输出,因此每位数字要增加一个四位的锁存器74LS373,把经过多路组合的数据分离出来,并寄存在相应的锁存器内,由MC14433的多路调制选通脉冲DS4,DS3,DS2控制Q0,Q1,Q2,Q3BCD码三位数据的输出,经个位,十位和百位锁存器锁存,输出个,十,百三位BCD码,在下一步中,以这十二位BCD码作为EEPROM的地址线,对其进行寻址。

在最初设计中,EEPROM的寻址应该使用二进制码进行,但是由于BCD码到二进制码的转换芯片已经停产,所以直接用BCD码做为EEPROM的地址线,所以,就要在相应的存储单元存储相应的温度值。

控制线转换的频率是由A/D转换芯片的频率决定的,通过选定外围电路的电阻值来控制频率的高低,在地址锁存的时候本应该在控制信号到来时传输数据的,由于我将A/D转换的频率设置在70赫兹,这样在后续电路显示的时候,人眼是分辨不出来的。

6、

EEPROM线性化器

A/D转换器的输出作为地址码访问EEPROM时,EEPROM存放的表格内容将被取出,送入显示器以显示被测的温度。

表格的编制方法如下:

首先根据热电偶的E~t特性曲线,在E坐标上进行有限等分。

K型的镍铬—镍硅热电偶用于测量0~1299℃。

设量化单位为q。

E~t的量化曲线如图所示。

这种线性化的精度取决于划分的程度,划分得越细,越多,则精度越高,不过还取决于实际电路所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芯片的分辨率,A/D转换的分辨率越高,就可以分的越高,这样也就跟热电偶分度表的真实性越接近。

线性化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热电偶的分度表曲线,但不是完全符合,而是允许在一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这样做,可以在不搭建复杂模拟电路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对热电偶的非线性特性补偿。

此种做法的不足之处是,在计算新的分度表时,过程较繁琐,但相对于复杂的模拟电路来说,还是有很大改进的。

显然,A/D转换器的量化误差是与量化单位q、输入函数x(t)有关。

以K分度号热电偶表格编制方法为例加以说明,温度测量范围0至1299℃,1299℃时的热电势查表为51.612mV。

0~1299℃内平均热电势为0.0516mV/℃,即量化单位q=0.0516mV。

当温度为0℃时,热电势为0.000mV,A/D转换器输出地址(16进制,下同)为0000,EEPROM内写入000.0数。

经过这种线性化的补偿方法,可以把热电偶的温度特性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的结果如图4-4所示:

K型热电偶的温度特性曲线是非线性的,为了在数字转换部分使电路简化,就应当在这里对非线性进行补偿,从它的温度特性曲线可以看出,采用通常的折线法或是最小二乘法都可以,不过就加大了计算的复杂程度,而且在后续的A/D转换时就要采用高性能,多通道的器件,也就增加了整个设计的经济成本,为此,采用了这种借助线性化辅助曲线的方法,详述如下:

首先将K型热电偶在1299℃时其转换电压是51.612mv,将其分成一千份,那么其最小分度就是q=0.0561mv,分得越小,其精度越高,不过要受后续器件的精度影响。

其次,在热电偶的温度特性表上每隔10℃找一个参考点,它的作用在于使线性化补偿之后的拟合曲线始终在原温度曲线附近,不会偏差太多,也可以选择20℃,或更高,参考点相距越近,测量精度就越高。

最后,在测量的时候,将实际测量的转换电压与特性表中的参考点比较,这里以向下寻找为标准,找到一个和实际电压最接近的一个参考点,这时,就以改参考点为基准温度值,然后计算出二者的电压差,在将该电压差除以最小分度q,得出一个在10℃之内的温度值,最终显示温度为:

最终显示温度=参考点基准温度+附加温度值

按照这种方法制作EPPROM内的温度表格,这样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寻找非线性补偿的方法上,简化了电路的设计,只需把计算出的温度表格输入到存储器中即可,而且这种利用线性化辅助曲线进行非线性补偿的方法,计算简单,易行,精度高(根据参考点和最小分度值的选取),分辨率高,不仅适用于温度补偿系统还可以在近似的情况中应用。

只要后续转化器件的精度高,就允许将参考点选取的更近,将最小分度值选取的更小。

测量结果就更接近实际温度值。

7、LED

从EEPROM线性化器读出的数分别送到四个七段码的译码器之中,从里面送出的数码是BCD码,然后把BCD数码通过4511转换为七段码,若采用的是共阴极的数码管,可以直接把4511的输出接到数码管的限流电阻上,然后接到七段码上,但通常使用的是共阳极的数码管,这时就需要把4511输出的七段码经过非门74HC04做一下反向,然后再通过限流电阻接到七段码上,这里选择240欧姆的阻值。

在此采用的是静态显示方法,没有采用动态显示,所以将所有的数码管的选通管脚都接到高电平,虽然比较耗费电源,但是没有加入动态显示部分,节省了一部分成本。

8、数据融合及方法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原理是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个传感器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序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估计任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优越的性能,可见从融合方式上,数据融合可以分为时间融合、空间融合,在本系统运用了空间和时间融合,即先在同一时间对各传感器的观测值进行融合,得出各个不同时间的目标位置估计,然后进行时间融合得出最终状态空间融合,包括采用参数估计理论;

时间融合可采用模糊理论以及基于知识的专家系统。

数据融合所用到的各种检测、分类与识别算法的分类情况如图3所示。

主要分为基于物理模型的算法、基于特征推理技术的算法和基于知识的算法。

在最近几年中,又发展了基于现代数学模型的数据融合方法,主要包括随机集合理论、条件代数、相关事件代数等。

随机集合理论处理的随机变量为集合,而不是传统的随机变量。

Goodman等人运用随机集合理论将多传感器多目标估计问题转换成单传感器单目标估计问题,还应用随机集合理论把模糊证据(例如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报表和规则)引入到多传感器多目标估计问题中,同时还应用该理论把不同的专家系统模型(例如模糊逻辑和基于规则的推理逻辑)引入到多传感器多目标估计问题中。

1)基于知识型专家系统的数据融合

基于知识的系统是将规则或知名的专家知识结合起来实现自动对目标的识别。

当人工推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进行时,专家系统可以运用专家的知识进行辅助推理。

基于计算机的专家系统一般包括以下4个逻辑部分:

①一个知识库,包括基本事实、算法和启发式规则等;

②一个大型的包含动态数据的全局数据库;

③一个控制结构或推理机制;

④人机界面。

由推理机制运用数据、事实和规则在知识库中进行搜索,最后得出推理结果。

图3读/写时序图

2)分布式自适应动态数据融合方法

设被测对象由N个智能传感器组成的多传感器共同测量,各个智能传感器具有独立的测量、运算和存储能力,传感器向数据处理中心实时发送实测数据,系统融合的过程如下:

(1)网络中N个智能传感器分别对目标进行测量,得到测量向量值;

(2)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得到N组测量值,根据外部定义的各传感器测量精度确定各结点测量数据范围;

(3)根据所确定的各传感器测量数据范围,以“表决”方式判别是否存在故障传感器,如有则将该传感器对应得测量数据范围剔出;

(4)由“表决”后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传感器测量数据范围推导包含正确测量值的最优范围;

(5)由最优范围中选取本智能传感器的融合结果;

(6)综合N个智能传感器的融合结果得出最终的融合结果。

在以上测量中,系统测量数据范围的推导,首先根据各智能传感器的测量值及其测量误差推算测量数据范围,用户还可以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实时改变误差范围,以进一步满足动态测量的需求。

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根据接收到各智能传感器传递的测量数值并确定各数据范围后,将进一步推导包含正确测量值的最优范围,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正确测量值必然包含在各正常传感器的测量数据范围交集内;

测量范围与大部分传感器不相交的传感器为故障传感器。

求解包含正确测量值的最优范围步骤为:

将N组数值范围以升序排列,依次将排序后各上界与当前上界比较,若该值大于当前上界,则当前上界不变;

若该上界小于当前上界大于当前下界,则将该上界定义为当前上界;

若该上界小于当前下界,则对应传感器为故障传感器。

若故障传感器的数量超过传感器总数的一半,则原序列的第一组数值对应的传感器为故障传感器,将其剔出后再次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故障传感器的数量低于传感器总数的一半。

最后,用各纬度最优范围与各传感器测量范围交集的大小作为权重(交集越大则该传感器所测得数值的置信度越高),将加权平均值作为系统的融合结果,即

以上计算过程完成了智能传感器的局部融合结果。

为了减少计算量,在保证融合精度的前提下,各智能传感器局部融合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可作为最终融合结果。

3)基于多点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融合方案

多点温度测量系统如图5所示,可采用一个、两个、三个等温度传感器测量被测对象的不同的温度采用点的当前温度值,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二、三个DS18B20分布在不同位置用来感受被测对象不同位置的温度,然后经单片机处理,主要是数据融合的方法对不同位置的传感器温度数据进行空间数据融合,获得有关温度的一致性测量结果,对这些测量结果在显示电路实时显示。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1)按所设计的电路图在面包板上连接线路。

1、合理布局,恰当的规划每个芯片在面包板上的位置。

2、注意电源线(主要有+5v和-5v和一个+2v)和地线在面包板上的分配,充分利用好面包板上的横条和竖条。

基于热电偶的数字温度测试仪的设计方案如图:

线路如图:

2)连线结束后进行基本调试

1、用稳压电源调出+5v,-5v,+2v和地,把电源接入电路。

注意一定不要把+5v和-5v接反了。

2、接入电源后可以先接入热电偶,看看是否能一次性通过。

如果LED有稳定的显示,通过调节放大器ICL7650的反馈电阻(电位器),来使温度显示和实验台所示温度一致,然后再通过降低或升高实验台温度,检验温度计是否也随之变化。

若变化,基本成功。

3、如果第2步没有通过,即没有一次性成功。

可尝试如下调试。

(1)用万用表测量面包板上的电源线路是否供电正常,有没有非正常的断点,可以先从驱动电路的电源线(即+5v,-5v和地线)查起。

发现断点,即用导线自行连接好。

(2),用万用表测量ICL7650是否有输出,即看该芯片是否工作正常――起了放大作用。

如果工作不正常,可尝试替换该芯片。

(3)用万用表测量AD转换芯片(mc14433p)的相应输入输出拐脚是否有电压,即检测该芯片是否正常工作。

(4)同样的方法,分别用万用表检测其他的芯片是否正常工作。

(5)若各个芯片正常工作,而显示很不稳定。

可以检查是不是稳压电源没有接好,EEPROM芯片是否是坏的

五、实验结果

实验板最后连接图:

改变热电偶热端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六、实验总结

1)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1、通过给LED显示器个管脚加高电平,测试其是否完好。

发现LED多数都已经被烧坏。

2、合理的选用电压源,用万用表检测输入电压,保证输入电压无偏差。

3、经过仔细排查,电路中有多处缺线的地方,包括EEPROM的VCC线和GND线,LED管脚的传输线以及多处电源线和接地线。

4、电路中多处缺少电阻,尤其是放大器环节的电阻,经过查阅资料,选取两个电阻阻值之比为10:

1。

5、连线排查完毕后仍不能显示正确。

显示可变,却不能正确显示测试温度,考虑应该是ROM的问题。

把EEPROM中的程序重新烧录,问题解决。

2)实验心得

本次试验了解便携式数字仪表的制作,数字式显示仪表是一种以十进制数形式显示被测量值的仪表,与模拟式的显示仪表相比较,数字显示仪表具有读数直观方便,无读数误差准确度高,响应速度快,易于和计算机联机进行数据处理等优点。

数字式显示仪表的基本构成方式如下,图中各基本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以构成不同用途的数字式显示仪表。

将其中一个或几个电路制成专用功能模块电路,若干个模块组装起来,即可以制成一台完整的数字式显示仪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