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5285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Word格式.docx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也许他自知年老体衰,下决心和死神赛跑。

七言、五言、律诗、古体诗他空前地锤炼诗歌形式,用不同的形式瞄准内心的节奏。

他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内心波涛汹涌,形式就是内容,呈现为大器浑成的状态。

后世学杜诗者易得皮毛,是因为刻意将形式剥离开。

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单靠格律走诗途,如何走得畅通?

  杜甫的博大精深,是一生磨难所致。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此间佳作如云: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壮游》。

  提问:

《秋兴》以什么起句?

明确:

写景。

秋天和大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

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

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次句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

兼接。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

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江间,即巫峡;

塞上,即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如何理解从菊两开他日泪?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结尾两句写了什么?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但是在杜甫写秋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古今独步,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写于重阳节。

杜甫此时患多种疾病,所以停酒了。

他患糖尿病、肺病、风痹,牙齿半落,耳背眼花。

据说写完此诗后,左耳完全失聪。

他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受苦受难如杜甫,古今中外艺术家,找不出第二个。

荷尔德林疯掉了,兰波、策兰自杀了。

杜甫活着。

而这种生命的存在是痛苦的。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十四字写六种景,十分得凝炼。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设身处地想想。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

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

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

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悠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是互相对比着写的,又有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

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作客?

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

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

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是为了祈求长寿。

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可是杜甫呢?

是独自一人。

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什么(时间)季节呢?

悲凉的秋天。

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的愁。

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百年,就是老年。

多病的身体。

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什么心情?

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

忧愤。

心急如焚。

这个词用得好。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

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

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

--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抽号背诵。

  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二、故事背景。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景帝孙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其父王穰云:

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三、诗歌解读。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主旨:

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明显不是)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不同意。

常言道:

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

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青冢有恨啊!

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

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

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四、归纳寓意。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3字词汇总

2.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复习资料

3.高一语文必修三字词积累

4.高中语文人教版必背古诗文集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