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525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docx

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

2018年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时的演讲稿

“未来的学校需要我们每个老师身上有担当,有责任,有思考,才能敬畏教育,才能敬畏儿童,才会敬畏自己。

作为一名母亲,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让孩子进名校重要?

还是让孩子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更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在常常在思考,我究竟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吗?

我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这个最终目标去实践吗?

教育跟家庭、社会之间有没有很好的联系点呢?

而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我也常常在思考,我够不够资格?

我自己读书了吗?

我做了哪些活动?

而这些活动对于孩子的促进真的有什么帮助吗?

作为母亲,我知道,人的心智轮廓的形成,就是在人生最基础的前五年;而人的心灵的长大,是浸润在故事当中才开始的。

孩子的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他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里重要的一块基石。

作为教师,我知道,没有阅读的家庭也不可能从容、美丽,同样,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阅读推广人,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楼越高,基础就要越牢固,而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播下阅读的种子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牢固基础。

清醒的认识,带来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愿望,源自情怀的落地。

所以我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向他人请教,我的恩师,我身边好多优秀的伙伴一个个都很有教育情怀,是他们点燃着我,让不断去思考。

慢慢地我发现,不管哪种角色,孩子都喜欢跟有趣的人在一起。

后来我就尝试每一节课每次活动能不能与众不同一些,能不能给孩子带来趣味?

于是,我就开始了做了各种尝试。

阅读——从家庭、社区到校园

首先,我尝试从自己开始改变。

我把我的家装扮成了地球村的阅读王国,让我的孩子从中受益。

但有一天,我发现隔壁家的孩子经常被父母赶出家们,晚上10点还在门口哭。

我心里很痛,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能帮到他。

我想让这个孩子来到我家,去读书,用阅读抹去他的眼泪。

为什么不把我的家门打开,让社区的孩子们走进来看呢?

由此,我发起了“地球村阅读”活动,让孩子在社区里就可以读书。

虽然最初和家长讲这些想法时他们并没有特别感兴趣,但是之后,他们却愿意走进来,走到社区最方便的地方来读书,这种感觉太神奇了。

于是我们的家长都会自发组织地球村的“家庭读书博览会”,我突然觉得我们社区亮起来了。

当我结束工作,回到家庭,到了我的生活的社区里,我发现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都开始有了光芒。

所以我又想到,要这份美好带到我的学校里。

其实我们每一个教室都有很多书,孩子们可以在教室里读书,为什么我还要开十趟车,把两千本书运到我的办公室?

因为,它圆了我童年的梦。

我上学时经常会到办公室向老师借书,借到书的喜悦、借不到的失落,至今还时常浮现眼前。

现在,我也想看到孩子到我办公室借书,我会而且特别喜欢看到他们借书时眼里熠熠发光的样子。

我办公室的门随时敞开,向全校学生开放,他们可以随时来取阅。

不知有多少回,看到他们拿到书转身离开的背影——昂扬的、灿烂的身影,我非常幸福,有时候还会莫名地落泪。

不管是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情趣让整个环境氛围都昂扬起来,我希望孩子是兴致勃勃地长大,一寸寸地绽放。

他们不会经常来告状,因为他们记得我经常说的:

“人生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成为我们的全世界。

这样的一份情趣,源自于我的恩师邓蝴梅校长带我第一次参加亲近母语的儿童阅读种子教师比赛,拿了一张奖状回去。

但是在奖状的背后,我觉得很羞愧:

我当时是功利地本着要拿奖的心态去的,可我看到会场外很多书我从来没有看过,从来没有带到课堂里给我的学生看过。

所以我把8月份所有的工资拿出来,买了很多书寄回深圳。

我从来没有如此盼望快点开学,早点开学,因为我要把这些书带到课堂里。

当我走出去以后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

那一年,我真正开始打破自己的传统课堂。

交流——与家长的9600封信

后来,我慢慢地尝试自己做一些绘本的课程,那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编了500本图画书。

当时有一些家长反对,他们不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但我没有因此退出,而觉得自己更应该站出来让他们明白。

我开始给他们写信,连续四年的时间,雷打不动,每个星期把信发下去。

四年时间,最后收回来家长给我的9600封回信,这些信现在还在我办公室的一个专门的柜子里。

我在想,等我白发苍苍的时候再回忆起来,它们就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从那时候我就开始开发家长课程,我需要家长的支持,因为在那样的学校,没有家长的支持我寸步难行。

2009年,家长开始支持我了。

我站在台上的时候,家长很信你、很服你、很爱你这位老师,因为他们知道我爱着他们的孩子。

所以我又开始共建家长智慧课堂,带领着家长们进行着家长阅读联盟课程,这一做就做到毕业的时候。

拓展——艺术品味、百师讲坛与电子书包

我个人非常喜欢艺术和画画,同时也认为,孩子仅仅是知识学习是不够的,他/她必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所以我从一周七节语文课里拿出两节课,一节作为艺术品味课,一节作为百师讲堂。

在艺术品味课上我教他们吹笛子。

大家看,我们班孩子的气质是不是和我有点像?

我觉得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视野是狭窄的,于是我在两年间邀请了100位老师到我的课堂里,我给他们设计了百师讲坛的栏目,看似是少上了一节语文课,但实际上给孩子们开拓了无限的视野,那两年我跟孩子们过得非常快乐。

2011年的时候我们班被政府要求做电子书包的实验班。

很多老师说把电子书包放在语文课堂是很难实践的,会打破课堂,增加麻烦。

但我想既然高科技已经来临了,我们不要排斥它,应该去接纳这个新事物。

所以我欣然接受:

在那一年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将我们共读过的100本书做成了电子书包的系列课程,在深圳全市进行推广。

七彩阅读课程

2013年开始,我开始思考,怎么把教材和我们这些课程进行一个整合?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跟老师们分享、研究、实践,于是我开始开发课内外单元整合课程,让老师们都能来做这一件幸福的事情。

2014年我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一所学校做副校长。

在学校的第一个月,我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整个七彩阅读课程体系写下来。

过了一年时间,我们把阅读做成了常态:

我从来不觉得阅读是特色的东西,而是常态化到像呼吸一样——孩子们走到学校里就是来阅读,来享受这一天的美好时光的。

2015年,到了常态的磨合期,我接着怎么把磨合期和常态化做得扎实,如何把课程做得有辐射力,让老师有成就感——得到的答案是给予他们平台,成就老师们。

到2018年我就已经实践十年了。

一个母亲有多少个十年,一个老师有多少个十年,一个阅读推广人在这个过程中谁又能坚持十年时间?

我一开始不知道要去辐射,我只知道在我的本土,本学校本区域,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起来,如果本区域的老师都能被感染,都能扎实地把这个事情做深,我已经很幸福,很有成就感了。

但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了辐射和传播的重要性。

所以我开始在深圳的龙岗图书馆、南山图书馆、罗湖图书馆...每个图书馆去给孩子做公益活动,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孩子一本书”“我给孩子讲故事”“大手拉小手”...这么一做就坚持了十年。

我经常分享这句话:

“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个花园,但是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才能活成传奇。

”一个人走这条路,一个班做,很容易;但是一群人走这条路,一个学校来做,真的很难。

可是我对自己说,难有什么?

如果难我们就退缩,那我觉得我可以去做其他的职业。

于是,我咬咬牙跟自己说:

“来吧,改变一所学校要从设计开始。

因为设计改变教育,教育设计未来。

怎么设计呢?

当然要分宏观、中观、微观:

宏观是顶级的,但最终落地的还在微观。

宏观方面,一开始不可能做到老师们每个人都是研究者,所以需要校本教材来作为保底的基础。

美好的生命是充满期待、惊喜、感激的,前三年的泛读,我们全校的学生共读100本书,每个班级配500本不同的图书。

在评价方面,孩子们每天阅读和登记即可,每月全校的老师一起欣赏孩子们的阅读手册。

每学期我和老师们都各上一节教研课,成为了常态。

我们将上过的课,整理成《100本经典绘本分主题阅读教学设计》《100本童书分级阅读教学设计》两本书,成为老师们手头的常备手册。

现在我们已开发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系列课程丛书。

我带着老师们做了四套教材,在我们学校全面铺开——前三年是泛读,后面三年开始精读,一个月精读一本书。

中观方面就是我刚才说的七彩阅读课程,在全校落地做扎实:

1.金色的晨光默读。

晨曦初露,古乐悠悠,孩子们开始了一天金色的阅读旅程,每一间教室都是一间小型的阅览室,每间教室五百本图书,五彩斑斓,深深地吸引爱好阅读的小眼睛。

2.橙色的日有所诵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方能习惯成。

我们学校开展课前日有所诵,孩子就是这样天天诵读,周而复此,丰厚底蕴,培养语感,炼心静性。

3.绿色的快乐吟诵

四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每天中午全校吟诵10分钟。

我们因吟诵而爱上古诗文,爱上中国古文化,在快乐吟诵中体会诗词文赋的精髓与韵味。

吟诵就是一缕清香的绿,点缀着多彩的课间,让校园春意盎然。

4.青色的写字修身

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书以德贵。

我们利用午练课进行练字,通过让学生学习写字,感受汉字之美,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孩子们的字虽然不能达到飘若惊龙的境界,但孩子们远山含黛的专注神情,不正是汉字的凝重之美吗?

5.蓝色的分级阅读

绘本教学课、整本书交流课、主题阅读课、故事家长进课堂等活动,成为教学常态。

孩子们六年下来泛读3000本书,开展240节班级读书会。

孩子们徜徉在蓝色的书海中,编织着蓝色的童年梦。

6.紫色的国学课堂

沐浴书香,传承经典。

我们大声诵读《论语》《孟子》《笠翁对韵》《大学》《中庸》等中国经典文化,拜圣贤为师,通古博今,做智慧学子,翻开了中国经典文化这一扇紫色大门,庄严厚重,博大精深。

7.红色的多元评价

书写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课内积累能力和国学考级等,多元评价。

一张张的奖状告别了瘦弱的童年,一棵棵小苗在童书的滋润下渐渐成长。

一朵朵小红花、一张张如意存折,孩子们乐在收获红色的季节里。

微观方面我从课程种子班和课程阅芽班两个角度分别进行。

课程种子班是我来带,此外我们还开发了“阅读树”1.0到3.0版本的学习单。

为什么不断地变化?

因为要符合我们孩子的学情,符合学校的发展。

我们不能一本就用上很多年,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改进。

未来的学校需要我们每个老师身上有担当,有责任,因为我们有去思考,才能敬畏教育,才能敬畏儿童,才会敬畏自己,因为自己身上是有责任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团队,去辐射更多的人;需要有灵魂,学会做人;需要有愿景,学会做事。

我们还需要有合作精神,来完成400多期的公益活动、100多次的助学活动,并影响我们本区的老师们,让大家保持昂扬向上、阳光积极的精神状态。

我们还需要有情怀,来坚持做好每周每个月的烧脑活动和每个月内部的期刊。

我毕业以后,就一直在深圳工作。

感谢这座国际“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让我看到阅读的力量。

对一座城市而言,阅读不仅是锦上添花的精神花园,而且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儿童通过阅读去发现美,发现真理。

阅读,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形成智慧,孕育希望。

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早在童年的阅读中已经悄然形成,甚至决定了个体精神成长的广度和深度。

我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想看到了每一个学生和家庭的变化。

因为一个没有真正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阅读,让师生更具智慧,教育也因此变得从容而美丽,让有限的生命更为深隧和精彩。

“阅读树”给孩子的生命注入脚踏实地的成分。

所有曾经在童年眼眸中蓬勃生长过的树,才能留下彼此与四季共处的记忆:

首先从根部浸润,一棵树的成长,需要坚实的基础,阅读就是给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家庭亲子阅读课程帮助“阅读树”树立根基。

光有土壤还不够,充足的阳光、合适的水分、营养的肥料都是不可缺失的,这就需要在阅读时设计恰当的策略。

我们实施三年泛读+三年精读的六年在校阅读计划,通过七彩阅读课程建设书香校园,让“阅读树”落地,长出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