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368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docx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专题复习《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一、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一)环境污染:

1、类型:

大气污染(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等)、水污染(赤潮)、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2、主要污染源:

工业“三废”;农业化肥与农药;生活污水与垃圾;交通尾气;油轮排污与漏油;核电站排放的冷却水(热水)

(二)生态破坏:

1、类型: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沙尘暴

地形与土壤:

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表下沉、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或缩小、海岸侵蚀、海岸线后退。

水源:

水资源缺乏(或枯竭)、湖泊萎缩、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漏斗区)、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生物:

森林覆盖率下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退化、草场载畜量减小

矿产:

资源枯竭、能源短缺

(三)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的短缺、耕地日益减少、矿产资源的耗竭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一)概括性的:

1、人口压力大——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增长快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环境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或替代品的更新速度。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注意环境保护——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二)具体的:

1、人口增长快、人口基数大,一方面向环境索取的资源量大,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出大量的生活污水与垃圾

2、工业生产排放“三废”

3、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4、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尾气

5、人类不文明的生活放式(如使用一次性的塑料与筷子、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6、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开矿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文明消费。

2、控制工业“三废”排放,进行“三废”治理

3、控制农业化把、农药的使用,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4、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并对尾气进行净化处理。

5、倡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6、植树造林、种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7、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规定载畜量

8、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9、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0、开展利用资源的速度与环境本身的更新速度相一致

11、废弃物的排放量控制在环境的自净能力之内

12、加强国际协作

四、案例:

(产生原因、产生的影响、解决的方式)

1.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破坏、湖泊面积减小

2.地面下沉、海岸线后退(或海岸被侵蚀)、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黄河断流

3.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沙尘暴、土地盐碱化

4.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三江平原沼泽地保护

5.海南岛红树林、珊瑚的保护,森林、湖泊与公园对气候的调节、太湖水质的恶化

6.赤潮现象、绿洲退化、古楼兰城的消失、三江源生态

7.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交通环境。

五、自然灾害类环境问题

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沙尘暴、火山地震、滑坡和泥石流

【典型例题】

1.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共10分)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见图24

图24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资料三:

见图25

注:

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

 

图25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__月。

(2分)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3分)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

分析原因。

(2分)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3分)

 

(满分10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127

(2)ABD

(3)空间分布特点:

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主城区和其他工业污染源少)

(4)措施:

①控制污染源;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③使用清洁能源;④健全环境法规(加强环境执法)

2.不通性质海水之间狭窄过渡带,称为海洋锋。

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中国近海冬季海洋锋和主要渔场的分布(局部)。

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中国近海渔场与海洋锋空间分布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7分)

(2)简述为防止近海天然捕捞量下降,促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8分)

 

(1)关系:

空间分布一致。

原因:

在出现海洋锋的海域,海水扰动强烈,营养物质和饵料丰富,鱼群集中,形成渔场。

(2)实行休渔制度;防止过度捕捞;发展海洋牧场;防止水污染。

3.图6是某海湾围海造地前后的对比图。

指出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并就其中一项变化,说明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10分)

图6

 

3.答案要点:

围填海前后的变化:

湿地消失、山林被破坏、海滩消失、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海湾消失等。

(2分)(答出三项即可得2分)

负面影响及对策:

(8分)(选任何一项变化,负面影响答对得4分,对策答对得4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湿地消失——负面影响:

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繁殖和鸟类栖息。

对策:

在新生土地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建设人工湿地和水域。

山林被破坏——负面影响:

填海采石场破坏山林景观,诱发岩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策:

对岩坡进行生态恢复,结合工程措施,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海滩消失——负面影响:

造成海滩旅游资源破坏。

对策:

利用新增围海大堤和土地资源,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可营造人工湖泊和人工沙滩。

新增人造大堤和填海土地——负面影响:

大堤容易造成排水不畅、诱发次生盐碱(渍)化。

对策:

开挖人工湖泊、降低水位以及加强围填海区抗洪排涝能力等。

海湾消失——负面影响:

海湾渔业和养殖业迁出,影响渔民的生产生活。

对策:

应通过合理的补偿安置,解决该区域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赣南地区,长期以来以单一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赣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脐橙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

在赣南某地脐橙生态观光园纵目远眺,但见山顶林木茂密,山腰橙果满枝,山下稻田绿浪起伏,河湾池塘白鸭相嬉。

赣南人开始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道路。

上图是我国赣南某地农业生产流程。

(1)简述赣南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不利自然条件。

(2)归纳赣南地区推广生态综合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多洪涝和干旱灾害;土壤以红壤为主,种植水稻需改良土壤等。

(2)社会效益: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剩余劳动力,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效益:

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局面,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利用沼气解决生活能源,减少对林木的砍伐,利于保持水土。

 

2010年9月20日,台风“凡亚比”登陆福建漳浦,给惠州沿海带来东南风,东南风携大亚湾赤潮入侵惠东盐港,盐港2500多个网箱鱼类因缺氧在3天内死亡。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B.莱州湾

C.辽东湾D.珠江口

 

【答案】 1.D 2.D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

回答9~10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他

51

3

20

9.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从20世纪70年代的74%,降到2009年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消费量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1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大力开采稀土资源

C.禁止开发稀土资源

D.提高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答案】 9.C 10.A

下表为我国四川、江西、内蒙古、上海四个省级行政区人口、耕地统计资料,读下表完成11~12题。

省级行政区字母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km2)

1996—2004年减少耕地面积(km2)

1996—2004年耕地减少类型所占比重(%)

建设占用

灾毁

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

A

8428

62224

614

5.96

1.74

70.27

22.03

B

4105

23164

143

17.33

0.91

68.99

12.77

C

2232

55689

1010

1.78

2.26

95.27

0.69

D

1419

2948

71

62.58

5.73

13.27

18.42

11.关于表中A,B,C,D四个省区的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四川、江西、内蒙古、上海

B.四川、上海、江西、内蒙古

C.四川、内蒙古、江西、上海

D.上海、四川、江西、内蒙古

12.关于四个省区从1996—2004年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省区——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B.B省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

C.C省区——退耕还林,扩大森林种植面积

D.D省区——城市化发展建设占地多

 

【答案】 11.A 12.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