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操作模式:
案例《花潮》:
1、对“潮”的感知
出示潮水的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课件展示潮水澎湃的声音,宏大的气势,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潮水(板书)。
2、与“花”的联系
出示花潮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看着迷人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出中心问题
师:
动人的潮声,澎湃的气势让我们深深陶醉,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跟“潮”有关。
(板书:
花潮)那么,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生:
初读课文,提出中心问题:
海棠花什么地方像潮水?
(评析: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的培育”是当前我们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
教学伊始,学生在欣赏了气势磅礴的浪潮和美丽的花潮后,在谈感受中不由自主地引出了话题:
这“花”和“潮”之间又会有什么联系呢?
在揭题中发现花和潮本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为什么会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兴奋点被这一话题调动起来。
提出中心问题:
激活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让学生在揭题后就感知了花如潮;
在初读课文中,马上寻找花如潮,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体会花如潮,感受人如潮、心如潮,皆因花如潮,起到了一线贯穿、不枝不蔓的非常效果。
让学生对“花潮”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不及待地想打开了书本去寻求答案,为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进学习做了不错的铺垫。
)
策略
(2)抓中心句设置中心问题
案例《晏子使楚》:
1、、简介背景,揭题。
(1)、导入引出“晏子”(板书),对“子”的拓展理解。
(2)、这一次晏子被派遣出使楚国,板书:
使楚,对“使”的理解。
2、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步分析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质疑。
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一个国家的代表,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却让晏子受到了一次次难堪,你能找到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答案,板书:
钻狗洞、下等人、强盗国
楚王一次一次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
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3)指读
(4)质疑: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尊重、不敢不(不得不)
3、提出中心问题:
为什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呢?
/是晏子的什么让楚王来尊重他?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一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课文的中心句在本文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对这句话“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的质疑,使学生开始去很好地思考这句话中的“奥秘”:
楚王尊重其貌不扬的晏子,楚王不敢不(不得不)尊重其貌不扬的使者晏子了。
无疑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擦亮自己的思维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心问题的产生也是水到渠成:
自然这个中心问题也非常容易转化为中心任务:
晏子的口才表现在哪里?
对于教师指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教学非常容易展开,也可以使学生的高段语文对文本的探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的作用。
策略(3)抓主要人物设置中心问题
案例《赤壁之战》:
1、课前听《滚滚长江东逝水》
2、《三国演义》了解,揭题导入
(1)、师: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呢?
——《三国演义》
(2)、师:
你了解《三国演义》吗?
谁能来介绍一下?
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作者罗贯中
3、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小说中的第49、50回中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4、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播放课文课件
(2)、指读生字词:
率领、调兵遣将、坐不惯、渡过江、计策、丢盔弃甲
(3)、你能说一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黄盖献计采用诈降、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4)、在这场战斗中主要有三个主要人物——点击:
周瑜、黄盖、曹操
5、抓住问题,深入学习。
(1)、设置中心问题:
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什么?
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找。
(2)、学生自学。
(3)、反馈交流。
《赤壁之战》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
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
本课中心问题“你觉得在这三位主要人物中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的提出非常好地抓住全文得以铺展,以及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着个体的感悟,并能抒发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上超越,真正实效的体现,并且问题序列得以层层深入,教师得以有序指导,引导学生在战争中要想获得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以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有些课文没有很明显的文眼,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备课,把握好课文的情感纬度,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策略1:
引用
案例《万里长城》:
1、师:
长城,是著称于世的旅游胜地。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旅游者登上长城饱览万里长城的宏伟雄姿,亲睹这一天下奇观。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曾亲临长城,之后他为长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
(出示句子,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由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2、师: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长城,亲近长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个伟大的奇迹吧。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中心问题: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
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
长城气魄雄伟;
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
因此,挖掘情感素材,紧紧抓住“伟大的长城正是由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这样一个情感主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长城、热爱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应该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教学思路。
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中心问题“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展开。
作为一个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克林顿,为什么也会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也会对长城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
而这个问题又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
以问题为中心,不仅提高了知识的整体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策略2:
背景知识介绍
《江姐》等古诗
教师指图引入: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吊人木架、老虎凳、电椅子、煤火炉、粗绳子、手铐脚镣、竹钎子等等。
这些都是原物,由于事隔50多年,黑不溜秋、锈迹斑斑。
可看上去是多么恶毒和张狂。
当年的革命者就是戴着这样的手铐被推进这个屋里,几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的特务不停地变换着刑具,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
据说,一个多月来,江姐在狱中经受了七次酷刑,每次都被折磨地昏过去,可是她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硬是挺过来了……
学生在教师的解说下,深入地理解课文,并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策略3:
朗读
《示儿》
根据课文内容,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
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1)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
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
憾的情景;
(2)学生边读边想:
a、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
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
b、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情感。
3、画:
a、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b、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c、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d、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e、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爱国)
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从文章中知道了教学相关的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课题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从而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同时也发展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有效提问策略”的课堂操作模式
半年多以来我们围绕如何通过“探索有效提问策略”来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进行深入研究,最有效的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让学习者置身于明显的学习阶段。
即
(1)激活已有经验,探索有效问题
(2)展示知识技能,运用问题策略(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
本课题的研究重在如何通过探索提问有效策略设计让学生更好的介入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
以下我们就一堂教研课五年级《比金钱更重要》操作模式实例:
本节课中教师一上课就抛出问题,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呢?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
“我”感谢车主
撞坏
这太奇怪了。
你觉得一样什么东西在这中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呢?
(板书方框纸条)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能起这么大的作用。
你有什么问题吗?
(一张纸条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板书?
让学生谈谈看法——
2、课堂交流,探讨问题,运用策略
这是一张不寻常的纸条,它代表的是诚实和信任。
诚实信任)
大家认为是这样吗?
好好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纸,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纸条代表着诚实和信任。
(运用问题策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学习研究)
抓重点句体会:
句子一: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纸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一走了之,也很正常,而作者不仅……而且……多么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啊!
在这张纸条上,我们看到了……)
还有补充吗?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我的诚实、信任呢?
句子二: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责任在我。
(反光镜离车身有多远,15厘米左右吧)(主动承担了责任,很诚实。
那你认为责任在我吗?
——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
)(天黑、又有雾,归心似箭……)
是呀,原因很多,有天气原因、车主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可以不写纸条。
但是我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主动承担起了这些责任。
所以能从纸条中感受到了他是个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学生针对下面内容,进行课堂交流:
透过一张小小的纸条,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和我对别人的那么信任,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
A、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在当时的情况下。
B、他这么做也许在有些人眼里有点傻,碰到有人借机向你敲诈怎么办呢?
(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
你认为我但是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他认为别人也会跟他一样诚实、信任;
(b)、也许会有这种可能,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不能因为怕被敲诈而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诚实的人,再说,也不该那么不相信别人,况且,就是真这样,也有办法解决,邪不胜正嘛!
由此,我们更觉得他是那么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别人又是那么的信任,多么令人敬佩……)
(4)这张小小的纸条确实代表着我的诚实、信任,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
这张纸条对于我来说代表的是我的诚实和信任的品质,它又给车主带来了什么呢?
(根据回答板书:
真诚感动)
3、反馈交流,解决问题
(1)
请学生读第二部分
(2)
交流感受:
诚实、真诚——用不了几个钱……
感动、感谢——向你表示感谢
(3)你认为车主为什么那么做呢?
(可想象一下车主收到纸条后的心情)(他为什么不像有人说的那样借机敲诈呢?
一张纸条,不仅给车主带来了同样的诚实和信任,还让车主感动着,震撼着,由于被尊重、被信任而快乐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我和车主的对话,感受一下车主的真诚和感谢
(3)
男女生角色感情朗读对话。
(4)
小结:
看,一张纸条,把我的诚实和信任传递给了车主,让车主感到了真诚的感谢,在我和车主之间建立起一份彼此信任和谅解的感情。
难怪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点问题)
3、
谈感受,揭示中心句,理解,总结课文
读到这里,有什么想说的?
(诚实和信任让人和人之间更理解,更友善,这份感情不是金钱能买到的……)所以车主说——读中心句
“以问题为中心,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
将设计的问题转化为完整的任务,将设计的有效问题策略转化成学生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式的零碎行为。
同时把有效问题设计策略,使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任务,让不能解决的问题,分解操作,转变思维行为。
让学生介入到问题水平、任务水平、操作行为水平和动作水平,并在教师的有效策略运用下,较好地展开学习。
四、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
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
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
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语文课程只局限于语文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
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二)、形成了一批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