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0433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 关于发展上海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文档格式.docx

“大力发展农民成人教育,积极办好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面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

”1995年3月,全国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二章第十九条中规定: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1995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从而使市郊农村成人教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了新世纪,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观念

的提出和逐步深入人心,随着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建立和拓展、并在本市郊区乡镇农民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加挂了社区学校的牌子,标志着上海市郊的农村成人教育已经观念更新、深入农村社区。

2002年11月21日,教育部专门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接着又于2005年3月17日,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意见》。

为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市的实际,于2006年10月13日印发了《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教委办〔2006〕88号),2008年12月20日,又下达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沪教委终[2008]19号),从而使市郊的农村成人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成人教育与其他各类成人教育一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其丰硕的成果更是有目共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郊已经形成区(县)、镇(乡)、村(居)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体系

1、区县社区学院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除个别区县外,均已完成了建校任务,它们将承担起对镇(乡)、村(居)农村成人教育的业务指导重任。

2、镇乡成人学校能力建设有新的进展自2007年起,上海市教委就将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简称镇乡成校)的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工程,列入上海市教育的“十一五”规划,并已经起步,使郊区各区县的镇乡成校办学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从2008年市教委委托市成协郊区专业委员会对8个区县11所镇成校(占全市镇乡成校总数的十分之一)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研评估的情况看,各区县均能按照相关部委、市教委文件要求,将镇乡成校建设成为具有独立建制、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和独立校舍的成人学校,从而确保了它的地位和身份。

虽然个别区的镇成校曾被异化过,但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可替代的,于是在2008年又重新恢复了它的独立建制。

反映出以法办学、遵法治校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就规范办学、经费投入、校舍面积、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所、信息化建设、办学层次和规模,以及促进当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是用镇乡成校的“户口”和“身份证”,加挂“社区学校”、“老年学校”等镇乡范围内的多个牌子,逐步形成了几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管理模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成为上海镇乡成校的一大特色。

二是正当全国农村乡镇成校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而跌入低谷之

时,显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海派特点的市郊一批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早的镇乡成校,却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村(市)民学校的建设已经全面推进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大力发展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意见》和建立农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的要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凭借新世纪深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要求,浦东新区早在2004市郊农村率先建立了村民学校和镇辖居委市民学校,并实现了全覆盖。

紧接着各郊区县的村(市)民学校建设也普遍推开,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得到了全面推进,使农村三级教育网络得以最终形成。

(二)提高了市郊农民的整体素质

1、高标准扫除了文盲到1988年,上海郊区的非文盲率已达97.18%,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但在各区县及乡镇党政的重视领导下,郊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开展了高标准扫除剩余文盲的工作。

到1990年底,使郊县的非文盲率上升到98.3%。

2、提高了郊区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据2004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本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而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06年时仅为7.3年。

而嘉定、浦东等近郊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则更高,1991年嘉定区已达10年,2003年浦东已达10.59年。

在提高农民受教育年限方面,应该说镇乡成校是功不可没的。

3、文化技术教育的成果丰硕本市郊区镇乡成校不仅通过成人文化节学历教育,在满足农民学习要求的同时,还通过科技致富新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妇女双学双比科技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农业外贸英语培训、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等等形式多样培训,在有效地提高郊区近300万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的同时,加速了他们自身科技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升级换代”,开始实现向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的转变。

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加快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明显作用

据2005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

本市乡镇成人学校年培训量达160余万,校均1.2万人次以上,处全国领先,它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本市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2005-2007)行动计划为例,2007年上海郊区共培训68354人。

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上岗证书的35546人,占52%,就业率达67.75%。

单从2008年调研的11所镇成校看,在2006-2008三年中就有3661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了转移培训。

2、绿色证书培训至2005年底,郊区绿色证书获得者达14万人,实现了每12户就有一名劳动力获得绿色证书。

近年来此项培训工作继续进行,并拓展到参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外来务农人员。

3、燎原项目培训自1988年起郊区各乡镇成校就积极与乡镇范围内的农、科相关部门紧密合作,与相关单位联合提出燎原计划项目,并组织实施,开展燎原项目的培训工作。

期间通过各种途径,拓展办学门路,广泛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和与项目相关的企业等级工培训,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此项培训活动,在郊区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虽然项目逐渐在向二、三产业转移,但惠民、富民的主旨不变,并在新形势下继续为新农村的建设发挥着直接有效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了创建学习型镇乡的载体作用

进入了新世纪,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等理念的提出,作为市郊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办学体系中骨干的镇乡成人学校,已经成为整合镇乡范围内各类教育资源的平台,基本上集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以及妇女学校、人口学校等分属各条线名下的各类教育机构于一体,实行几块牌子、一套工作班子的管理模式,同时还承担着对基层村(市)民学校办学的指导任务,从而使其在创建学习型镇乡的过程中,成为一个主要的载体。

从实践看,目前多数镇乡还把自己的党校与成校整合在一起,更使其成为镇乡一级除日国民教育系列学校教育外,专司教育的惟一载体,因此在创建学习型镇乡中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事实上,从已经被市和全国评定为社区教育示范镇的单位看,无一例外,其实施的主要力量和依托的载体,就是镇成人学校。

二、发展要求与主要瓶颈

(一)发展要求

进入21世纪,上海紧紧抓住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在建成“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加快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市郊农村的成人教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

但与本市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

作为农村成人教育主要载体的镇乡成人学校建设,更与其承担的任务很不协调。

为了加快农村各类人才的培养,推进农村四个文明的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市郊农村成人教育能够成为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与郊区新农村建设相吻合、三级载体网络建设与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要求相符合,确保郊区成教事业的发展能力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的水平,就必须解决阻碍市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若干突出问题。

(二)主要瓶颈

由于市郊农村成人教育的三级办学体系中,镇乡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是骨干与办学的主体,因此制约市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就突出地反映在镇乡成校的管理、运行、保障、激励等几个方面。

1、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管理不顺,是困扰镇乡成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2008年12月对本市8个区县11所镇成校的调研结果看,在管理体制问题上的突出问题有三个:

(1)个别县的所有镇乡成校,建校已经20年,至今乃未独立建制。

尽管专职校长已经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但它仍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

严格来说,它是长期在“从事非法办学”。

(2)个别区的镇成人学校专职校长,已经不再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

反映出教育行政部门已经不再把它作为自己下属的一个单位,从而放弃了对其的综合管理。

(3)部分镇成校的校务委员会没有及时调整,或是已经缺失,因此不能正常活动或是不能活动。

这些管理体制上不应该存在问题的,就出在镇乡成校管理中的镇乡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上。

尽管镇乡成校的管理体制,从它成立之日起,就已经由原国家三部委文件作了明确规定:

“是由乡(镇)政府举办和管理的”,“要建立由教育,农业、乡镇企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组成的学校领导管理机构。

由乡(镇)领导人兼任校长,配备一各懂教育管理、热爱农民教育事业、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干部任专职副校长、负责日常工作。

符合任职条件的专职副校长应经县教育部门批准任命。

”“学校领导管理机构在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综合管理。

”同时还规定“教育部门要给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配备少数必要的专职教师,对这些教师在职务聘任、晋级、调资、民转公、奖励和生活福利方面,要与同级普通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同。

”尽管这些规定至今没有废止,而且在1995年、2002年在教育部下达的文件中作了多次重申。

由于多年来,随着行政体制的改变,本市区县、镇乡行政和教育部门分管领导的多次或频繁更叠和变动,他们对这些规定好多是不甚了解的。

加上部分镇乡分管领导认识上的误区,就产生了镇成校可有可无的想法,认为最好由区县把镇成校全部收上去,或者全部改为镇管。

这样就在部分区县出现了管理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管理机制不顺的状况。

更有甚者,将镇成校置于镇乡的文广中心管理之下,将镇乡成校不再作为镇乡主办、主管的一个独立法人单位,连镇乡的重大活动,也不再通知其参加;

也有少数镇乡将加挂的社区学校“反客为主”,使镇成校成为其“附佣”,不再承认成校的独立地位或重视发挥其作用,这些完全背离了国家建立乡镇成校的

相关规定和初衷。

2、数量严重不足,待遇难以落实,师资队伍是镇乡成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从市郊成校的现状来看,镇乡成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少成校看来好象专职人员不少,但真正教育事业编制的教师很少。

如有一个区区11所成校的在职教师编制成员仅29人,而其中的9人又集中在1所成校之中,其他成校平均仅2人,与教育部要求按镇乡人口总数万分之一点五到万分之二配备的要求相差甚远。

在调研时也发现,虽然11所成校事业编制的教师平均已经达到万分之一点七,但其中也有一个总人口达10万的镇,其成校专职人员虽有16名,但其中属于教师编制的仅5名,只占万分之零点五。

(2)师资水平与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其中个别区由于长期没有补充与调整,留下的教师年龄大多偏大,接近退休年龄。

另外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多数镇乡成校的技术教育相对较为薄弱。

(3)成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任务繁重,他们大多没能像中小学那样享受到寒暑假待遇,有时连平日的双休日也很难休息,往往要超时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们的待遇、职称、奖金等方面又得不到必要的保障,从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由于管理体制方面出了问题,使镇级成人学校的师资配备和人员的待遇等问题也就随之产生。

但在2004年镇属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时,由于市、区两级主管部门未能及时提出对策和与各镇乡沟通,导致成校队伍建设问题出现了两不管的尴尬局面。

3、校舍设施跟不上事业发展需求,经费保障机制缺失是阻碍镇乡成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经费保障机制的缺失,对镇乡成校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舍方面,目前有一定数量的镇乡成校面积不能达标,有的面积算是达标了,但十分陈旧,有的已经不能使用;

也使不少成校没有独立的校舍,而挤身于镇乡的文化中心之中,尽管校舍是新了,但面积是大大的减少了;

而且在文化活动、场所的包围之中,虽有可以整合资源的优势,但对开展教学工作却带来了诸多不便。

(2)设施设备方面,由于投入不足,使一些基本的教学设备不能配置到位。

以目前最需要的计算机为例,在调研的11所镇成校中,计算机只有50或以下的就有5所,占45%以上。

这些数量的计算机如何能满足全镇成人学习的需求?

加上配置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更新,好多已不能满足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

另外由于校舍和经费的不足,使较多的无校内的实训场所,个别区可说无一个实训基地。

(3)日常办学方面,不少学校每年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有的镇一年只投入3万元,有的镇看数字好像不少,但除了镇负担的人员经费外,日常运作的经费基本上都要靠办学收入来维持。

所以不少成校的办学往往偏重于经济效益,对于公益性的各类教育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这又制约了镇乡成校功能的正常发挥。

3、缺乏正常的激励机制,不能更充分地调动镇乡成校与教师的积极性

除了个别单位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外,其他成校很难得到奖励。

除了最近市教委委托市成协组织了一次调研评估外,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出台过相应的评比或激励措施。

在评选优秀教师时,也经常缺失镇乡成校教师这一块。

由于上述多方面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镇乡成校内部缺乏工作的动力和激情,或是发展事业的相应能力,又影响了外部与诸多方面的沟通与协作或取得相应的支持。

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就必然使其运作机制不畅和低下,严重地影响了镇乡成校功能的发挥,也就制约了镇乡成校服务能力和进一步发展,不能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三、发展机遇与相应对策

(一)镇乡成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市郊农村

成人教育面临着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本市城乡教育的差距虽有所缩小,但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成人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差距正在拉大,特别是市郊农村成人教育与上海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相称:

既与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也与上海郊区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相匹配;

再从江浙等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近年来农村成人教育迅猛发展的态势来看,本市原来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正在迅速丧失之中。

这些都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郊区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并把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来定位,因此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同样应把农村成人教育它作为“重中之重”来认识、思考和落实。

由于镇乡成校是遍布市郊农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之一,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他们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

而我们办教育,既要重视接班人的教育,但决不能忽视当班人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班人教育更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随着《决定》的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的认识正在逐步得到统一: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能不能每个镇乡都建设好一所符合标准的镇乡成人学校,说到底是一个如何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问题,是一个在市郊农村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

这就是发展本市郊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大机遇。

再说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如何拉动内需,发展消费之时,各级政府应当把大力倡导和扶持人们的教育消费,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消费,通过学习文化和技能,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

这时提出建设高标准乡镇成校更是正当其时。

这又是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机遇。

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召开,除了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外,对上海市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己任的镇乡成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绝好机遇。

(二)加快发展镇乡成校的对策

当前成人教育,特别是市郊农村成人教育遇到了社会变革期带来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转折的关头,究竟要不要成人教育,如何保持成人教育的优势,体现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将成人教育与当前发展迅猛的社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及成人学校在新的成人教育改革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功能定位的调整,都将是值得讨论研究的问题。

我们必须以新

的思路、新的模式、新的对策予以新的界定和运作。

1、认识要有新高度

办好农村成人教育,关系到保障农民学习权益,体现教育公平。

由于镇乡成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拓农村文化教育消费的重要途径;

是建设农村四个文明的重要平台;

是农村培养初中级人才和技术人员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镇乡成校建设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的镇乡成校作为遍布市郊镇乡的公共教育服务机构,是培养和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基地。

因为它承担着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和实用技能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加强镇乡成校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者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实用技能素质提高,有利于加快“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为此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新加以认识。

2、措施要有新突破

为了更好地发展市郊的农村成人教育,建设好镇乡学校并增强其提供服务的能力,就必须用创新的思维,采取突破性的有力措施,才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市、区县和镇乡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把它的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要在总结建功立业校20年来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本着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要求,大胆破除束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从镇乡成校的管理体制、队伍建设、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办学路子和教学内容、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探索。

可在郊区、县各选择1—2个镇乡成校作为改革的试验点。

要通过改革试验,推出一批有效服务“三农”的办学新典型;

创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上海特色的农村成人教育新经验。

(1)要用新思路理顺管理体制

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区县教育部门对所属行政区划中农村地区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在内的各类成人教育的管理,二是对镇乡成人学校的管理。

由于镇乡成校不仅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而且是由其任命专职教师和领导的,而镇乡范围内的其他学校都是加挂在镇乡成校之内的,所以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实际上是体现在对镇乡成校的管理上。

按原有规定:

镇乡成校是由镇乡政府主办、主管的,并建立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的领导管理机构,由镇乡领导人兼任校长;

但它又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一所成建制的学校,不仅要为它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还要正式任命符合任职条件的专职副校长,并对镇乡成校实行综合管理。

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并可以在坚持镇乡成校仍然是镇乡政府主办、主管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其实行综合管理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理清管理的思路,根据本市的农村城市化加速、二元并轨、行政区划变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有的规定,可在校长人选、经费投入体制等方面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使镇乡政府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自的职责更加明确,才能各负其责,使镇乡成校在整个镇乡管理体系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以使镇乡成校真正成为“三独立”(独立建制编制、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校舍)的教育事业单位,从而改变镇乡成校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关系,确保管理有力顺畅,运行灵活高效。

2、要用新办法搞好载体建设

镇乡成校是市郊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中承上启下的骨干,为此必须采取一些新的办法来搞好镇乡成校这个重要载体的建设。

所谓“搞好”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布局要合理,就是不仅镇乡成校在地理位置上要相对适中,便于居民参与学习;

另外区县还要从整个区县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全局考虑,与镇乡相互协调,落实并建设好相应的实习场所。

二是硬件配置要达标,这包校舍面积、专用教室、辅助用房、必要的活动场所等方面的相应配置。

三是设施要配套,包括计算机、远程教育接收终端等的一些专用教室的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一些创新办法:

要进一步明确镇乡是建校的主体单位和责任,同时,区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将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拨给镇乡成校使用;

市主管部门应提出相应的成校标准,市、区县主管部门的相应责任和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

3、要用新手段提供保障条件

要使镇乡成校能正常运作,承担其应负的任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从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提供必须的保障。

市、区县教育系统的人事部门应主动与人事局和编委共同协调,确保早已明确的人员配置标准与要求在新形势下得到真正落实,不能再出现将镇乡成校边缘化、人员“只出不进”、严重老化的现象再延续下去。

应该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动与镇乡协调,按照需要与可能的原则,从现有教育事业编制中调派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到镇乡成校去工作,并对领导班子作必要的调整;

同时不断充实,以逐步达到镇乡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占五以上。

根据各区县乡镇不同的实际,教育部门在招聘教师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