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981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4章 学业分层测评12.docx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4章学业分层测评12

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有关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型增长的种群都有K值

B.“J”型增长的种群生存条件是有限的

C.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J”型增长

D.“J”型增长的种群个体数一定不断增加

【解析】 “J”型曲线没有最大值,A项错误;“J”型增长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种群的生存条件是无限的,B项错误;由于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故大多数种群呈现“S”型增长,C项错误;“J”型增长由于空间和资源无限,种群个体数一直增加,D项正确。

【答案】 D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

B.“S”型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

D.“S”型曲线的形成是多种生态因素作用的结果

【解析】 “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将达到最大值(K值)并趋于稳定;“S”型增长中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种群数量与天敌的关系常表示为“捕食”曲线,而不是“S”型曲线。

【答案】 D

3.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

B.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

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

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

【解析】 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

【答案】 C

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 B.1.44N0

C.2.2N0D.3.6N0

【解析】 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t=N0λt,由于λ=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0。

【答案】 B

5.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变的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鼠害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 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

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

对有害生物种群防治,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危害。

对鱼的种群,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 C

6.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

【答案】 D

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

防治害虫越早越好,当到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

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答案】 A

8.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答案】 C

9.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解析】 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50)/20=200(只)。

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为400只。

【答案】 D

10.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_______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_______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_______。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

________。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才能使效益最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

请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

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的压力。

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的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J”型增长,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S”型增长,最后呈波动趋势。

(2)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应该位于波动的中间值。

(3)捕捞后在(d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4)由于此种群的λ是固定不变的,为(1+1%),代入公式Nt=N0·λt,即可得出。

【答案】 

(1)“J”型 “S”型 波动 

(2)b (3)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左右 (4)Nt=10×(1+1%)6万 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

[能力提升]

11.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答案】 C

12.自然界中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c点时期

C.c点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K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解析】 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若为“J”型曲线,则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A错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候,即K/2时,c点时期增长速率为零,B错误;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C正确;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D错误。

【答案】 C

13.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比值为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4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 种群数量最少应该是在第10年,8~10年间λ值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降低。

【答案】 C

14.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点后,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图中曲线Ⅱ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决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

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

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

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