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8467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罗列:

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

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

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

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

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尺”。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

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

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

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二课《林海》

2 林海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

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十三课,我们学习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草原,为我们描绘了蒙古大草原辽阔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

(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

(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

(“俏丽”是俊俏美丽。

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

(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

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兴”,兴盛;

“安”,安定;

“邦”,国。

“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

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

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

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3段〈第7自然段〉:

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

(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

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

说说这一段分几层?

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

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

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

(“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

与秦岭比较。

)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

(“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

(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

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

(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

(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

”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

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

(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

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

多少种绿色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

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

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

银裙

空隙

缺乏

广厦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综合利用

兴国安邦

 

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

(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

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

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

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

第一次是文章开头。

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

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

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

(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大兴安岭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

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

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

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

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

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 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

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00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是黄土高原的南界;

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 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

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

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读懂三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歌咏的事物的特点,从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的诗,你们完成了吗?

(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墨梅》。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

板书题目。

这首诗是王冕写的。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

有着像墨一样黑的枝干的梅花树。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读“朵朵花开淡墨痕”,体会“痕”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第二课时

一、背诵《墨梅》。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竹石》。

1.初读指导。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在重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2)引导学生自学。

(仿照学习第一首的方法:

初读,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细读,逐句连起来讲解;

精读,想象情景,体会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思考、讨论、交流。

①指名朗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逐句试讲。

(注意书上注解。

③讲述全诗意思。

抓住以下关键字:

咬、立根、千磨万击、任。

2.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3.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讲述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吟:

歌唱。

(3)学生试读。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积累与运用

(一)

一、背诵课外选诗《望洞庭》。

二、阅读练习。

三、看图作文。

看清图意,推前想后。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歌,背诵。

1、教师点诗,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诗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诗歌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望洞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洞庭美景及相关的神话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意境。

练习背诵。

5、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洞庭的诗歌。

一、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

1、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2、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

讲解生物链。

3、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二、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

原因是什么?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宝

3、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

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保护银杉吗?

4、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一、介绍教师节的来历,教师职业的伟大。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图意。

1、看图。

说出主要意思。

2、析图。

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

小女孩、两束菊花、窗户、台历、课本、眼镜、笔筒、地球仪、墨水瓶、朝阳、牵牛花、

3、哪些是非写不可的?

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推前: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想后:

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六、

第四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