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839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docx

毛概第三章教案201X版

授课日期

2015年10月13日第七周

2015年10月20日第八周

时数

3课时

课型

理论课

课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学生能了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懂得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教学资源

教材,课件,网络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互动法;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法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1.关于过渡社会的性质,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特别是对建国前后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所以在讲述这个问题时,需要利用反映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开放前后的视频资料、图片等让学生对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成感性的认识,以加强对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从而系统了解当时的社会性质以及实现社会过渡的路线方针。

2.对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所以要充分利用视频资料和文本资料,让学生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并最终掌握。

板书

设计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总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2.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

师生活动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鼓励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认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以及党面临的抉择,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

新授: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一问题主要剖析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重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轮廓日益清晰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社会形态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限制改造私人资本、积极引导个体经济和鼓励国家资本的方法,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文化上,通过大力宣传和学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以上特点表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提问)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

这个问题需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阶级力量、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方面来加以分析。

1、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在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即: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在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

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因素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政治上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而非社会主义因素则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必将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为什么?

因为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与这种两面性相联系,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相对抗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

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面前的特殊身份:

既是被消灭的对象,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这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采取和平的方式,即通过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逐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过渡: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确定的。

但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共产党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最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

请大家先预览一下P68-69的内容。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

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最初提出的是“先建设、后改造”的基本思路。

就是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工业化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搞社会主义改造,即要把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分开来进行,时间为15到20年。

这在当时是全党的共识。

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的思想。

1953年底,中共中央正式地、完整地表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将这条总路线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体现了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提问:

每一种路线的确立都有其理论依据,那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请大家结合课本,找出它的理论依据。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相机指导一下。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其次,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主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再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拓展思考:

在50年代中期,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走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呢?

(提问)

党在过渡时期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具体来说:

第一,(必要性)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而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十分落后的,仅有一些轻工业,有些重工业也是残缺不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我国工业生产还是十分落后。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加快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个体经济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因此,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