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第22课 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第22课 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第22课 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景物的动态变化。
2.背诵课文
本文语言优美,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背诵。
如,第1自然段可让学生借助图片背诵,教师提前准备三张图片,分别和“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等句子对照,教学时,教师出示图片,学生依据图片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第2自然段可以采用关键词提示法,教师出示“固然、也有、即使、也有”等词语,让学生根据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背诵。
第3、4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想妙招,巧背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同时思考:
四季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之美,背诵课文。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的风景各有不同的特点。
你们喜欢哪个季节,说说这个季节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风景。
2.学生自主发言,教师评价。
3.过渡:
日本作家清少纳言认为四季都很美,而每个季节又有她认为最美的时间、景物。
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作者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挑重点难字进行统一讲解)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指导学生书写。
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注意“黎、漆、幕、愈”的撇捺要舒展。
强调书写的正确,如“逸”是“兔”不是“免”。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全班交流识记方法,教师对易错词语进行警示。
4.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
板块三 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1.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指名回答)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2.由中心句,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四季的景色,而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时间分别是黎明、夜晚、黄昏和早晨。
下面让我们依次逐段朗读课文,看看每个季节最美的景色有哪些,并寻找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同时思考黎明时分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①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景物:
东方的天空的颜色变化。
②指名学生说说天空的颜色具体是怎样变化的。
(课件可相机出示鱼肚色的天空、红晕、彩云三张图片)
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③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范读第1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春天黎明的美,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一点儿一点儿:
读得舒缓一点,声音轻柔一点,表现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微微:
读得轻柔一些,读出红晕的浅显。
红紫红紫:
语气稍重一些,读出颜色的厚重。
④总结:
这段文字总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而黎明时分最美的景色是天空,天空具有动态美:
先是泛着鱼肚色,后来染上红晕,再后来便成了彩云。
请同学们结合三幅图片(鱼肚色的天空、红晕、彩云三张图片),自由背诵第1自然段。
⑤指名背诵,再全班齐背。
(2)学生认真听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注意听教师朗读时的语气和重读的词语。
语气:
舒缓。
朗读“翩翩飞舞”和“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词语时,要突出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受到惊喜。
重读:
固然、漆黑漆黑、翩翩飞舞、朦胧、着实。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学生范读,教师相机指导。
③过渡:
这个自然段写了夏天的夜晚,而对夏天夜晚的景色,作者也不是一概而论的。
作者分别讲了三种天气的夏夜,请同学们再读文段,圈画出每种夜晚各有怎样的景物。
(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引导)
明亮的月夜
漆黑漆黑的暗夜:
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蒙蒙细雨的夜晚:
一只两只萤火虫飞行。
④请同学们观察教材上的第二幅插图,说说图中画的是哪种天气的夜晚景色。
⑤过渡:
其实我们要背诵课文,既可以结合教材插图内容,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朗读,比如:
一人读夜晚类别,一人读对应的景色,进而熟读成诵。
同学们也可以用其他办法背诵本段。
小组交流背诵第2自然段的方法,再挑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本段,与同桌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⑥小组齐背,再全班齐读。
(3)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4)指名背诵,背前说说自己的背诵方法。
(学生互评)
(5)全班齐背。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1.联系上下文,结合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以及作者的赏景感受。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描绘生活中景色的变化。
3.激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板块一 品读文字,感悟表达
1.复习导入:
作者眼中四季什么时候最美?
(全班齐读)
2.在作者描绘的景色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
说说理由。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描写好在哪里,重点关注动态描写以及作者观察细腻的表现)
(1)浅析句段1:
通过云彩的色彩变化来表现春天的气象,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天空的变化,给人一种动态美。
句中的“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这三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表现出一种图画美,可见作者对景物观察得非常细致。
句段1:
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2)赏析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景物的独有韵味。
①一般文学作品描写的多是明亮的月夜,而作者却选择了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可见作者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②赏析句段2。
句段2:
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A.说说这些景色美在哪里?
给你怎样的感受?
漆黑的夜晚,无数只萤火虫翩翩飞舞,让人感到震撼。
蒙蒙细雨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让人惊艳,描写了两种不同场景下萤火虫营造的梦幻般的意境。
在动静结合中勾画出一幅夏夜美景图,“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展现了静态美,给人宁静祥和之感,在静态的美中出现了飞行的萤火虫,画面瞬间灵动起来。
B.请分析句段2最后一句话的描写方法,说说这句话有什么妙处。
运用动态描写,勾勒出一幅夏夜美景图,细雨蒙蒙的夜晚,一切都是昏暗的,而在这漆黑的夜晚,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微光在迷蒙的雨雾中飞行,一暗一明,意境迷人,给静谧的雨夜增添了动态之美。
(3)赏析第3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本段,用笔圈画出本段描写的景象。
(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②乌鸦在常人眼中并不美,而本段第二句,作者认为乌鸦归巢是美的。
请同学们说说这句话妙处。
作者描写的“点点归鸦”像人一样充满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急急匆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夜幕即将降临,乌鸦急着归巢的情景,十分动人、美好。
③本段二、三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第二、三句运用了动态描写,第二句再现夕阳西下、乌鸦急于归巢的动态美,使我们联想到“斜日寒林点暮鸦”的情景。
第三句描写了南去的大雁比翼而飞,迎着暮色,伴着夕阳,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秋雁南去图。
(4)赏析第4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本段,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以及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从视觉的角度,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清晨到中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冬天的早晨的静、白、美的特点。
②从本段可知人们的心情在冬天是有变化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从早晨的闲逸到中午有点儿扫兴的心情变化,体现出冬日趣味由浓转淡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冬天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在平淡中突出了冬天的美妙。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感受作者描写的美好。
板块二 课文总结,拓展运用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同时重点回忆动态描写的妙处。
四季之美
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2.总结: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好,“生活中并是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同学们回想生活中的景致,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写一写。
(1)试着用上动作描写,可以从颜色、动作、声音、形状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描述,表现景物的动态美。
(2)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以及对该景致的喜爱之情。
一个又一个雨点儿落入池塘,敲出一个又一个大小不一的圆圈,那圆圈又一点儿一点儿荡漾开来。
一个又一个小雨点儿跳到荷叶上立刻汇成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水晶珠。
池塘里的鱼儿,有的躲在荷叶下,把荷叶当作伞;
有的绕着荷叶游来游去,似乎借着荷叶捉迷藏。
完成《教材1+1·
优化创新精练》对应的训练。
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
在学生交流背诵第3、4自然段的方法后,教师可相机补充。
如,第3自然段可以借助具体景物的提示背诵,通过出示夕阳斜照、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等景物图片,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背诵。
第4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的动静和色彩对比,辅助背诵;
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当然……就是……或是……只是……”等词语,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背诵。
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课文。
教学第3自然段时,可以从描写顺序分析,本段按时间顺序写夕阳斜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
夕阳斜照西山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急急匆匆的归鸦和比翼而飞的大雁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使人心旷神怡。
教学第4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凛冽的早晨坐在暖和的炭火边、手捧一杯热茶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笔下冬天早晨的闲适。
可引导学生关注“铺满白霜”与“熊熊的炭火”的动静和色彩对比,从而感受冬天早晨的闲适。
迁移教育,读写结合。
本文叠词和富有动态变化的词语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韵味,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摘录或赏析等方式积累词语。
快乐练习
训练1
21世纪的绿色住宅
21世纪的住宅花样繁多,适合各种不同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个“小气鬼”,请不妨借鉴一下日本的“太阳能住宅”。
在住宅中普及太阳能发电是日本政府“阳光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通产省计划到2010年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00万千瓦,使100万户的居民可以依靠太阳能发电设备给自己提供足够的电力。
政府还和电力部门达成协议,白天居民家庭的富裕电力可以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日本早从1994年开始普及太阳能发电,并设立“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补助制度”,对个人住宅太阳能发电设备给予50%的财政补贴。
2001年财政用于个人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补贴预算达160亿日元。
如果你喜欢自然,喜欢绿色,就来关注一下刚刚诞生在澳洲的“生态住宅”。
这一款被澳洲的植物学家和生态建筑师视为澳洲的世纪房屋,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室内顶棚空间种植着下垂式倒挂草本植物,室外平缓宽大的房顶或外墙壁爬满藤本植物。
从外部看,整个房屋与周围地面连成一体,完全变成绿色。
预计本世纪中期将全面普及“绿层”,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将将变成绿色的植物编的城市。
而堪培拉每个新建房住户都可得到一份市政府的丰厚“绿礼”:
15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和30丛灌木,并在新居落成之日,由身穿绿色制服的志愿者帮助栽种。
德国柏林的新议会大厦也采取了“绿色建筑”设计,所有房间都可以自然通风,冬暖夏凉,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来自太阳能。
也有人提出下世纪要住在“摩天城市”,来解决越来越拥挤的人口问题。
学者们说,这种城市其实就是一座高达千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据说美国有人正打算筹建528层、1500米高的建筑物,可供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在上面居住。
总的来说,21世纪人类会有现个性化的住处,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想像力,让自己住得舒服,住得有新鲜感。
1、通读全文,请分别说说日本、澳洲、德国这三个国家“绿色住宅”的特点。
日本:
澳洲:
德国:
2、日本政府在建造“太阳能住宅”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
4、读完本文后,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绿色住宅”?
训练2
海啸
印尼的大海啸,让人们谈“海啸”色变。
对海啸,好多人都想知道个究竟。
海啸是由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巨大海浪。
这种海水运动引发的惊涛骇浪,波高可达数十米,其转移速度可快至每小时800公里。
这么高的“前赴后继”的层层“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对生命和财产可造成严重危害。
去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
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汹涌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到达日本后还造成了一定危害。
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的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
,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也难以招架。
凡是能引起海水置换或转移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海啸,如:
地震活动、海底山崩、火山爆发以及宇宙的影响等。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
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起的。
在震动之后,振荡波在海面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地方,这就像丢颗石子到水中,涟漪由内向外扩散一样,所以海啸不是单一的巨大波浪,而是一批具有很长波长的海浪。
海啸的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不管海洋有多深,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而且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而涌动的水量越多,从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则和喷气式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当海浪靠近岸边时,如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其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但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时波浪就会长高,能以极大的能量冲上岸。
1、仔细读文,说说海啸有哪些特征?
2、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
3、请说说地震引发的海啸形成过程。
4、当海啸来临时,你会选择如何逃生?
训练3
小海马是父亲生的
温暖的海底,尤其是浅海区域,有与陆地森林草原媲美的海底植物,有嬉戏其间的行行色色动物。
生长在海底的红、白珊瑚,像庭园里栽培的花木;
附生在岩礁间的红、绿海葵,如同庭园里种植的花草。
这个碧水莹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人们把它比作“水晶宫”。
海马是生活在“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
这种体长只有10—20厘米的鱼类,其头形像马头,故称它为“海马”。
海马尾部由多节组成,能灵活屈伸。
它的背鳍像一面锦扇,经常摇动着维持平衡,做直立游泳。
海马不仅相貌特殊,繁殖习性也很特别。
当繁殖季节到来时,雄海马的体侧腹壁慢慢地合成宽大的“育儿袋”。
雌海马就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雌海马无育儿袋),卵就在育儿袋里进行胚胎发育,等到发育完成,雄海马就开始“分娩”了。
海马的繁殖方法为什么这样特别呢?
因为浅海情况十分险恶,尤其是到了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都由深海或远洋洄游到浅海里来,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和繁殖。
弱肉强食的“种族斗争”,也就火热起来了。
幼小动物会遭到伤亡,尤其是刚产下的大批卵,简直成为互相争食的佳肴了。
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而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还不到1%。
海马保卵的本领比其他动物更巧妙,不仅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且它们由卵生演进到类似胎生的地步。
这样,就容易保证全部的卵都发育成小海马了。
1、为什么说海马是“水晶宫”里的奇怪角色?
2、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主要目的是什么?
3、划横线的句子分别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训练4
人类能移居火星么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科幻小说里,人类就开始在火星上散步了,然而直到今天这还只是个设想。
但许多人都坚信,问题不是人类能不能登上火星,而是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到达那里。
至今,仍然没有人确知怎样才能最方便最省力地到达火星。
有人估算,人类登上火星需要600亿美元的资金,甚至更多。
不过火星协会主席罗伯特·
祖布林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是300到400亿美元,相当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花费。
祖布林出版了一本名为《移民火星》的书,书中勾勒了人类定居火星的宏伟蓝图。
为什么人类对火星始终充满向往?
因为就目前的观测情况看,火星是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地方。
尽管火星上的温度是零下200℃,但在所有太阳系的行星中,火星的环境是与地球最相像的。
火星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一半,那里还有相当于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重力和百分之一的大气浓度。
最主要的是,探测器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冰冻的极点和地表下面有水存在。
每两年,火星会靠近地球一次,今年夏天,火星来到了距离地球5576万公里的地方,这是6万年来它距离地球最近的一次。
祖布林说:
“人们很想知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火星也许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火星上,即便是只能找到原始状态的微生物,那也意味着类似于人类的生命不只存在于地球上。
”
行星协会主席路易斯•弗雷德曼说,人类想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火星最吸引我们的地方在于它很可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缘起和归宿。
”“并且,火星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人类有机会移民的唯一地方,人类将以此证明自己不会永远呆在地球上;
如果我们能往火星上移民,那么地球可能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将不得不再次审视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
1、阅读第二自然段,指出火星最有可能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的四个条件。
(1)
(2)
(3)(4)
2、祖布林和弗雷德曼对探测火星的意义各有什么看法?
简要回答。
祖布林:
弗雷德曼:
3、如果真有一天要移居火星,你最想将地球上的什么带过去?
为什么?
训练5
书的演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
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
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
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
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仔细读文,找出“册”与“微缩胶卷”的主要区别。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3、由“册”与“微缩胶卷”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4、如果让你设计书籍,你会怎样设计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
训练6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