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684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79 大小:10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1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docx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

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

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

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提。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它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

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小学数学课程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学段)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教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位置、20以内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5.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100以内数的认识,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3.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5.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德育目标:

1.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和他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表,实物图画卡片,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百数图,人民币图,钟面模型,口算练习卡片,口算加减法练习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一)位置……………………………………………………4课时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2课时

(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5课时

(七)认识时间…………………………………………………4课时

(八)找规律…………………………………………………4课时

(九)统计………………………………………………………3课时

(十)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

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并能描述事物的相对位置,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

因此,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中,以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里,进行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以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

同时,在各种活动中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课时:

4课时

 

课题:

上、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

系。

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空间方位的能力。

教学准备:

水彩笔、图画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这个学期老师给你们请来了

两位新朋友,他们是数学王国的小精灵聪

聪和明明,你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

现在我们就和他们俩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

王国吧!

聪聪提问题:

1.鼻子下面是什么?

2.嘴巴上面有什么?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上、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师: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

吗?

互相讨论一下。

师:

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有很多,

你们说得都很好。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含义。

师: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

桥吗?

谁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

的?

你们想不想知道?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

南京长江大桥去开开眼界,想去吗?

出示主题图。

师: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

什么?

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师:

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那

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师:

你们想问什么呢?

3.完成书第1页的空白。

教师巡视完成情况。

三、作业设计

1.拍手游戏。

1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小朋友动手摆,如把语文书放在数学书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高兴吗?

你们

还知道哪些有关上、下的知识?

学生回答:

愿意。

(教学过程说明:

用学生熟悉的事引入新课,为进一步感知上、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生回答:

嘴巴。

2.学生回答:

鼻子、眼睛等。

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

(教学过程说明:

联系生活激发儿童兴趣,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事例感知上和下的关系。

多指几名生自由回答。

(只要学生描述比

较清楚都给予表扬、鼓励。

学生回答:

可以是火车、轮船、江水、桥

墩等。

学生提问题,其余同学解决。

学生完成第1页。

学生根据口令做动作。

(教学过程说明:

通过趣味性练习,既联系了学生的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