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6351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背景: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2)创建: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工农武装割据”

(1)土地革命:

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根据地政权建设:

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武装斗争:

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图解历史]

“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1933年秋在“左”倾错误指挥下,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开始: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

(2)转折: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易错提醒]

“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

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主题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史料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会址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思考 结合教材及以上图片,分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

答案 

(1)国民革命的惨痛教训告诉共产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2)中共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主题二 遵义会议

史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

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思考 

(1)史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

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

“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答案 

(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2)①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并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所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全面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从背景看:

遵义会议是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召开的。

(2)从结果看: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从意义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1)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3)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

“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新的出路”是指(  )

A.领导秋收起义

B.夺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

C.清除党内右倾错误

D.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答案 D

解析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故选D。

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对“八七会议”决议有所发展的内容是(  )

A.根据地建设B.武装斗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土地革命

答案 A

解析 “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组织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又提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

3.曾有专家以“瑞金建政,翻天覆地”精辟概括了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主要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敌后根据地的中枢指挥作用

D.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

解析 “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政权建设经验”是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所起的主要作用之一,故选D项。

4.“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这表明(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具有乐观信念的精神,才推动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故C项正确。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

“……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

……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

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

……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

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

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

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 

(1)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

(2)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 第

(1)问需要结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开始时遭受的损失来分析。

(2)问需要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回答,从军事、组织方面的决定进行总结。

第(3)问意义要从对党、红军及中国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层层递进地回答。

[对点练]

知识点1 南昌起义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昌起义重要意义的是(  )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解析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进行的武装抗争,D项正确。

A项是在“八七会议”上;

B项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的;

C项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辟的。

知识点2 土地革命

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犯了不少错误,但都能够在紧要关头召开会议,纠正错误,指明新的出路,其中“八七会议”就是一次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以下关于这次会议内容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清算一些领导人的“左”倾错误

B.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C.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D.决定组织秋收起义

解析 “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答案为A项。

3.《秋收起义暴动歌》中唱道“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歌中“秋收起义成了功”主要是指(  )

A.起义军占领了大城市长沙

B.放弃攻打大城市,向山区进军

C.大规模开展了土地革命

D.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答案 B

解析 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没有成功,A项错误;

起义军转向农村,成功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项正确;

C项是建立根据地之后的行动,和秋收起义无关;

D项是指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4.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

“(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无产阶级无任何政治权利

D.中国革命可以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

“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  )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解析 题干中这首红歌是描述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

这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的体现。

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

故D项符合题意。

6.1930年6月李立三说: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A.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解析 由题干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A项说法不正确,因为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找到新的革命道路;

C、D两项说法与题干正好相反,故排除;

题干说明当时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故选B项。

知识点3 红军长征

7.中央红军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大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基础薄弱

C.红军的武器装备落后

D.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指挥

解析 A、B、C三项都是军事行动的客观因素,并且在前三次粉碎敌人“围剿”的过程中就存在,因此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决定因素。

D项是红军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方面的根本错误,应对失败负责。

8.《红军不怕远征难·

突破封锁线》中唱道: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这里的“迷雾”是指(  )

A.右倾机会主义

B.“左”倾错误

C.蒋介石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解析 结合诗中“全军想念毛主席”以及“盼太阳”等信息分析,他们“盼太阳”是想念毛泽东,“迷雾途中盼太阳”是因为当时出现了错误的指导,导致革命遭受了极大损失,错误指导是“左”倾错误。

9.“万里征途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与诗中空格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南昌起义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三大

解析 根据关键信息“万里征途”“毛公统率”判断应是指长征期间,由错误到胜利的转变,因此“端航向”的应是遵义会议。

其他三项会议时期,毛泽东还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因此特征不符。

10.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说: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①错误;

材料叙述的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能力练]

11.1927年9月17日,毛泽东下令各团向浏阳文家市撤退。

9月19日,他在前敌委员会上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

这表明(  )

A.毛泽东准备实施敌后战争

B.毛泽东准备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C.毛泽东准备实施西北战略转移

D.毛泽东依然坚持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解析 材料中叙述了秋收起义的过程,秋收起义本打算进攻长沙,可是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只得放弃长沙转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雏形,是中国革命论的开始。

因此本题选择B项。

其他三个选项说法均不正确。

12.下图所示是江西省遂川人民1928年传唱的一首歌谣,歌谣反映了当时遂川(  )

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你分谷子我分田。

过新年、过新年,你拿斧头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打了土豪分了田。

①红军长征的到来 ②土地革命的开展 ③红色政权的建立 ④人民的喜悦心情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由题干时间“1928年”,可知长征尚未开始(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

再由“分田”“打土豪”可知,②③④正确。

13.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 秋收起义不是革命方式变化的开始,故A项错误;

长征的胜利与中央领导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故C项正确;

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的决策,却不是武装起义的开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中共中央领导并未变化,故D项错误。

14.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

这说明(  )

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解析 根据材料“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

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这次会议是指遵义会议,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A项正确。

15.美国作家哈里森说:

“(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

”这表明了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传播了中共革命的精神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解析 A项与材料“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相符,故A项正确;

B项与材料“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无关,故B项错误;

长征仍旧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故C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观察下列三幅图片,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

图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图二 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地址 图三 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将图片按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排序(填写图号),并写出与每一幅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表明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

为什么要走这样一条“相反的道路”?

答案 

(1)排序:

图三→图二→图一。

图一:

建立了全国性的红色政权。

图二:

创建了第一支坚强的红军部队;

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图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原因: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城市中心论)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 第

(1)题,第一小题认真解读图片中的文字注释,从中搜集有效信息,图一中“临时中央政府”、图二中“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会见”、图三中“南昌起义”等,再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三幅图的先后顺序。

第二小问“意义”,阐述应言简意赅、准确到位。

(2)题,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强我弱,农村蕴含革命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是“农村包围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