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6184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本册综合检测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分泌的。

4.如图是缩手反射孤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为零电位,则膜内表面的电位是负电位

B.兴奋在B→C→D传导的过程中至少有3次兴奋传导方式的变化

C.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突触中

D.图2是图1中B的一段,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图1中所示为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所以若规定膜外为零电位,则膜内表面的电位是负电位;

兴奋在B→C→D传导的过程中,只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方式的变化;

反射弧中突触上兴奋的传递,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传递是单向的;

由于刺激点与a、b距离不同,所以兴奋时间不同,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5.(2014·

上海,17)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解析] 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使得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所以就一直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6.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引起(  )

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B.下丘脑促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减少

C.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答案] A

[解析] 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发育,提高新陈代谢。

其分泌受到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但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相关激素的分泌。

7.目前医生通常用注射而非口服法为糖尿病人补充胰岛素,然而最近国外报道,病人口服特殊胶囊包裹后的相应制剂同样起控制体内血糖浓度的效果。

下列与这一事实相符的是(  )

A.这一事实不支持教材中关于“蛋白质需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的叙述

B.该制剂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

C.胰岛素口服被消化后仍能起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D.该制剂被吸收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生理功能,而它分解形成的氨基酸没有此项生理功能,所以C项不对。

此胶囊包裹的胰岛素吸收进血液,然后发挥作用。

8.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B.寒冷环境中,因为产生的热量少,所以散失的也少,体温仍能维持恒定

C.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

D.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解析]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胰岛细胞也可直接感受血糖变化,从而分泌相关激素调节血糖;

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因而这些细胞上一定存在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一般为糖蛋白。

9.关于以下图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B.细菌、病毒都可能成为1

C.与2的产生有关的细胞结构有:

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D.丁可保持对1的记忆功能

[解析] 此图为体液免疫过程,1为抗原,2为抗体,甲为吞噬细胞,乙为T细胞,丙为记忆细胞,丁为浆细胞。

10.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甲流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受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T细胞受刺激后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D.“甲流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解析]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受到刺激后不能进行分裂。

吞噬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甲流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是抗体,不能与病毒结合。

11.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

处理方式

测定指标   

外源生长素(mg/L)

NPA(μmol/L)

0.001

0.01

0.1

3

弯曲角度α(度)

37

40

31

22

16

生长速率(mm/天)

15

17

13

11

8

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解析] 根据图中可以看出,根背光生长,背光生长的原因是向光一侧的生长速度大于背光一侧的生长速度,所以才会导致根背光生长,故A项正确;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001mg/L的时候根生长速率最快,而在增加生长素浓度,根的生长速率变慢,所以低浓度促进根的生长,在浓度较高时生长速率反而下降,说明抑制根的生长,说明了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故B项正确;

研究单侧光照对向光一侧的生长素合成有没有影响,需要设置对照没有单侧光的实验,而在题干中没有这样的对照实验,得不出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的结论,C项错误;

在外源生长素浓度为0时,根的弯曲角度是37度,在加入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根的弯曲角度是16度,说明加入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影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进而影响了根的背光一侧和根的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从而影响了根的弯曲度,所以单侧光照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

12.(2014·

上海长宁检测)如下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

按下图方法处理,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根据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图像,可知促进生长效果10-8>

10-10=10-6>

10-4>

10-12=10-2,因此①向右弯曲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向左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13.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解析] 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的,不能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1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在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导因素是光照,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的则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15.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析] 在S3点时达到了K/2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K-N)/K值为0.50,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渔业捕捞后需将剩余量控制在S3点,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16.根据数学模型图回答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B.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模型预测,出现环境阻力是在第五年之后

C.如果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则①表示分解者

D.若图乙表示一个种群,①~④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解析] 甲图中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淘汰的部分,代表环境阻力的大小。

甲图中存在环境阻力应该是从第四年开始。

能量金字塔代表的是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多少,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所以①不能表示分解者。

图乙还可以形象地表示一种种群的年龄组成,①~④可代表不同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17.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

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

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

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862/100000=1.862%,A错误;

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B错误;

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

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D错误。

18.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1930年B.1930~1935年

C.1940~1945年D.1945~1950年

[解析] 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同理,1925年~1930年内种群变化率为39.6,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内种群变化率均为负值。

19.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

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食物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

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故D正确。

20.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

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12

样本2

52

30

23

样本3

48

乙类群

33

35

60

41

34

18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42

21

39

25

14

2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从表格数据来看,乙类群的物种丰富度要大于甲类群;

甲类群中物种1、7、9的种群密度比乙类群大,乙类群中物种2、4、10的种群密度比甲类群大。

21.有关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六营养级

A.①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解析] 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不占营养级,细菌与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22.—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3.下图所示食物网中,X、Y、Z分别表示三个营养级所含的总能量。

假定鸟类的食物构成中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当X<

5Y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可能遭到破坏

B.鸟增加能量Z最多需植物提供能量110Z

C.X、Y、Z之间存在着X>

Y+Z的关系

D.X>

Y>

Z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能量通过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了

[解析] 当X<

5Y时,说明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将影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A项正确;

由于鸟类的食物构成中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计算植物最多需提供的能量时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1/2Z÷

10%+1/2Z÷

10%÷

10%=55Z,B项错误;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C项正确;

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主要是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D项正确。

24.在“棉花→棉蚜→食蚜蝇→瓢虫→麻雀→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食蚜蝇要有5m2的生活空间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则一只鹰的生活空间至少是(  )

A.5×

103m2B.5×

104m2

C.53m2D.54m2

[解析] 本题以生物的生活范围来反映所具能量的大小。

由题意可知鹰处于最高营养级,按能量最高传递效率可求出一只鹰至少所需的生活空间为:

(1÷

20%÷

20%)×

5m2=54m2。

25.某研究者想调查某菜地的一只虫子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

他需测定的内容是(  )

①虫子吃的叶片的干物质量

②每天虫子粪便的干物质量

③每天该虫子的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④每天该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 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虫子的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

①属于虫子的摄入量,②属于粪便量,④属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

而③中测定的是每天该虫子的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实际上是测虫子一天中呼吸作用的总量,而呼吸作用的总量不仅包括热能,还包括一部分储存在ATP中,这些ATP主要用于虫子的生长发育,如物质的合成等,所以测定虫子呼吸作用的总量没有意义。

26.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

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

因此选B。

27.下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物质只能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解析] 图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引入消费者4可使消费者2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光能、化能自养生物在内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消费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

28.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解析] 本题以农田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种群特征、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等有关知识。

拟水狼蛛是卷叶螟和褐飞虱的天敌,说明他们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其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相对稳定;

稻田是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人的作用特别大,人为因素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性外激素专一诱杀卷叶螟,由于拟水狼蛛的食物来源减少,会导致同一生态位的褐飞虱被捕食增加,种群密度减少;

因此A、C、D正确。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

29.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

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

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解析] 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0.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同建成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曾被评为中国科技十大新闻之一(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

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A.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B.对今后的生物科学研究具有直接价值

C.其建立可以完全阻止野生生物的灭绝

D.由于是人工建立的,因此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价值

[解析] 种质资源又被称为遗传资源,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在基因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其建立对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具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完全阻止生物的灭绝,人工建立的种质资源库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13分)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代表感受器的应为标号________,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

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________。

(2)图乙中的1表示________,该结构由________(细胞器)形成。

1中物质是________。

(3)假如图丙中的Y来自图甲中的A,图丙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使突触后膜具有产生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