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5423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著名作家郑家荣先生重磅力作Word文档格式.docx

家荣兄是学者型领导。

早年从事政策研究等文案工作,后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副市长。

他工作认真

负责、不怕吃苦、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廉洁律己的作风,我历来都很推崇。

尤其是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作品不断见诸报刊和结集出版,令我十分佩服。

转岗后,家荣兄挤出时间致力于潜江文史研究,尤其是定位于潜江的历史名人研究,这需要相当大的定力和相当深厚的功底。

我想这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

不图名利、排除杂念钻故纸堆的心理准备;

凝神聚力、咬文嚼字的严谨治学态度;

甘于寂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家荣兄都做到了,出版了这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大部头,委实可敬、可喜、可贺!

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人杰地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不少清官廉吏、名宦乡贤、志士良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浩瀚零星,不少人几乎被岁月掩埋。

如在潜江平暴安民的东汉开国将军马援(陕西兴平人),明朝刚毅果敢、敢于担当的知县朱熙洽(江苏昆山人),至今都被盱眙人民翘指称赞的清朝泗州知州莫之翰(潜江人),血战台儿庄、远征印缅的抗日名将周开成(潜江人)等等,如果没有家荣兄的认真挖掘,有可能会被淹没和淡忘。

潜江自古就有崇文重教、尊仕好儒、耻于奢靡的人文环境和淳朴诚信、笃实厚德、憨直宽容的良好民风,甚至直接影响到官风。

既造就了一批批在外为官的潜江人守本分、勤为民、重名节、励操守的口碑,也使许多外籍入潜为官者宦绩卓越,载誉史册。

这种环境和风尚通过这部大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形成了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精神植被滋蔓于荆楚大地。

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重视国学和传承潜江人文文化的角度,这部书的确起到了承前启后、补缺拾遗、鉴往昭来的作用。

家荣兄提倡在信息化时代,也要用礼敬之情对待我们的先祖,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

用虔诚之心审视这些历史名人,尽览历史名人之精髓,拯救道德之疾患,端正人生之态度。

我不是历史专家,只能说稍有历史爱好。

但我觉得一个城市或一件事物有厚重的历史作支撑,就立刻光芒四射,给未来增添了绚丽的亮色。

历史有多长,未来有多远。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名人为镜明事理。

我愿将这部佳作推介给热爱潜江和喜好文史研究的读者,让大家在品读这部作品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潜江,让文化名市之光更加灿烂夺目!

谨此为读书感言,难以为序。

(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不羁晚霞亦风流

——读家荣新作并序

刘明刚

文化是民族之魂、国之根本。

厚重的乡土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一个城市能作为遗产得以永续传承的宝贵财富。

历届市人大都非常关注潜江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多次听取过关于我市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报告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家荣的新作《潜江历史名人传》进一步丰富了我市历史人文的研究,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和家荣是近三十年的老朋友。

今得阅其新作《潜江历史名人传》,更平添了一份敬佩,年过五旬能有如此毅力耐性和韧劲完成这部作品,的确不易。

回首家荣的创作之路,也可以说是风雨蹉跎。

我还依稀记得,早年家荣在中专学校当老师时出版过《商业管理会计》《商业责任会计》等几部比较专业的著作,在当时的业内引领了中等职业会计教学的方向,不过由于专业性较强,并不为外人所熟知。

后来因工作繁忙,很长一段时间鲜有新作。

直到经过二十多年的工作历练后才重新笔耕,这才有了之后的散文集《悟道行者》和人生感悟的《翰墨集》。

这两部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家荣几十年的人生历练,鲜活地展现了他坦然应对人生的心路历程,既写实也写意,给人以启迪。

我本以为这几年家荣历经病痛折磨,会就此封笔、颐养天年,不曾想他又倔强地提笔开始了新领域的探索——研究乡土历史文化,决定用三年时间写一百位潜江本土和宦仕潜江的历史名人。

对他的这个决定,起初我是很担忧:

一是由于他这些年经历了大病,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二来这个课题太过宏大艰深,一旦投入其中恐难有所斩获;

其三,潜江本土文化研究其实是个常研常新的老课题,前人成果较多,而要辟出新路却很难;

加之家荣并非专业的史学研究人员,手头掌握的史料资料应该不是很丰富,凡此种种,可以预见这将是横亘在他面前的一座高山。

但是,历经三年,他如期完成了这部作品,其中的甘苦恐怕是常人难以体味到的。

对此,在钦佩之余,也引起了我们这些年近晚霞的同龄人对晚年人生重新定位的思索。

回到这部作品本身,且不作文学性、专业性和可读性等方面的评判,这些自有读者或是专业人士评论,我就作品对传承潜江地域文化的意义,谈一家之言。

在这个资讯发达、信息交融、竞争激烈的年代,城市发展竞争注重拼资源、拼经济、拼区位、拼产业等等,但是追根究底还是要拼文化,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城市文化的厚重程度。

我们潜江历史上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影响深远的戏剧文化、激情昂扬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的产业文化和韵味独特的乡土文化等,伴随着这些文化的繁衍,也曾经诞生了一大批璀璨耀眼的历史名人,但是这些宝贵的财富,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很容易被人们遗忘,或者是闪现在不同的文化载体之中,难以散发他们应有的光芒。

集合文化精髓、集成历史名人、集聚潜江之魂,必须要有人去做,而家荣就从历史文化名人入手,整理归辑史料掌故,生动再现了潜江上下两千多年、纵横两千多平方公里上曾经演绎的精彩,让它们汇聚在一起,推介给世人,传承于后世,意义非凡。

他干了件前人没有做过,而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的苦差事,但结出的是流传后世的累累硕果。

名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历练,从励志修身、治学从政到人际交往、家教传承等方面对我们都很有启迪。

学习名人的事迹、重视名人的作用,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使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睿智、更加坚强。

面对这些历史名人我们要师之所长,弃之所短,使其榜样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为打造潜江文化添砖加瓦。

我为老友的新作而欣喜,更为潜江有此传承之作而欣慰。

(刘明刚,潜江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

前言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古老又充满活力、人杰地灵的潜江,自宋乾德三年(965)设县,至今已有一千零五十年的历史。

潜江建县前后其所辖版图和行政归属变化频繁。

设县前曾属郢、南郡、郢州、荆楚、荆州府、江陵府(总督)、荆湖北路(道)等所辖,其版图分属过江陵县、竟陵县、华容县(治所在今潜江龙湾)等;

设县后又分别归属过荆州府、安陆府、承天府、荆门州(积玉口、高石碑、浩口、熊口等部分地段)、荆州行署和湖北省直管。

其版图有从江陵县划过来的张金镇、龙湾镇、老新镇,有从荆门市划过来的积玉口镇(约1/3的版图),也有从潜江版图划出去的今属天门市的张港镇、多宝镇、拖市镇及沙洋监狱管理局四农场等。

这些行政归属及区划的变迁,给探究潜江历史名人的宦迹、义行、善举等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却丰富了潜江的人文资源。

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迁,潜江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深厚文化底蕴没有变,潜江自古崇文重教、尊仕好儒、耻于华靡、文化繁茂的人文环境没有变,潜江民风淳朴、笃实厚德、憨直宽容、民耕农渔、各得其所的良好遗风没有变。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清官、廉吏,名宦、乡贤、良将在潜江留下了他们辉煌的足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名相孙叔敖由其墓冢告诉今人“他是潜江人”;

汉代名将马伏波将军征战潜江平暴安民的故事,由民众为他修建的将军祠来诉说;

宋代状元毕渐留下了毕家山、状元坊;

明代首辅张居正的遗石桥等等,无不令后人津津乐道。

潜江这块丰饶的土地曾使很多宦游到此的文人雅士驻足入籍。

明代中叶,四川锦州(今绵阳市)人喻经翰泛舟顺江而下入潜江境内,见这里民风朴实,土地肥沃,遂在今竹根滩泗合村修一茅屋落籍为家,其子喻晓在潜江接受儒教,后来中举任嵊县教谕、海丰知县。

明朝永嘉侯朱亮祖的八世孙朱孔昭从钟祥封地显陵徒步到潜江,被其便利的湖汊河港、葱茏的林木、富饶的土地所吸引,改名默石子,依滨河筑室而居,弃举业、办农事,耕读自食,成为一代名士。

明代万历年间,南昌武官万邦宦游潜江,见此地舟楫便利,林青木秀,遂娶潜江女子为妻,再不他往,他的第七世孙万锟及后世子孙,累获功名和朝廷封赠,至第十三世万家宝(曹禺)则成为名扬四海的戏剧泰斗,万钢则是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

在科举制度时期,潜江科甲鹊起,宗门赫奕,世人曾以“人文科第甲郢楚”赞誉潜江。

据史志记载,仅明、清两朝潜江考取举人者二百六十五人,中贡士者三百九十九人,中进士者六十三人(这仅是1879年,即光绪五年《潜江县志》所载之前数)。

元朝有翰林学士林士渊、宋朝有状元毕渐。

从清末潜江的最后一名进士、著名的史志学家甘鹏云所著的《湖北文徴》《潜江书徵》《潜江旧闻录》等史志中查明,明、清两朝有一百一十二名潜江人,著有二百六十二部著作。

明嘉靖二十七年(1508)的《皇明进士登科考十二卷》就是时任山东监察御史刘寅(潜江人)作的序。

明万历年间常州知府欧阳东凤所著的《阐律》被《明史·

艺文志》收录,主编的《兴化县志》被收录于《中国善本书提要》中;

明朝刑部尚书刘若金所著八十多万字的《本草述》,成为与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齐名的中国古代两大医书,2005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重新刊校出版发行。

潜江这片沃土不仅人文荟萃,还锻造出了一大批名宦、贤令、志士、乡贤。

客观地说封建科举制度培养选拔出的是一批官吏,但孔孟之道、儒家学说陶冶出来的这批人大都是历史的精英,他们作为服务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实现“读书当官”的愿望、效忠封建君王的同时,大都能兢兢业业干事,勤勤恳恳为民众、为地方、为民族做出了诸如兴修水利,鼓励农商,平反冤狱,抵御外侮,平暴安民,勤廉从政等等一些可歌可泣的业绩。

他们的宦绩、义行、善举至今亦被世人尊崇和传诵。

尤其是潜江人自古就勤于本业,民性淳朴,

“村民有老死不识吏者。

畏官府,无敢梗拒。

宁饿死,不俯伏龌龊”(康熙《潜江县志》所载)的良好风尚。

这种风尚既造就了一大批在外为官的潜江人守本分、勤为民、重名节、励操守的官风,也使许多外地在潜江为官的人宦绩卓越,载誉史册。

如潜江袁氏一门,从曾祖父袁允行在明朝正统年间任铅山知县开始,七代在朝廷为官。

袁允行在“乞骸骨”告老还乡时,途径鄱阳湖,有人见其船吃水很深,以为他贪赃甚多,后经税官查验,原来船舱中装的是压风浪的十来片压舱石头。

其曾孙袁国臣在吏部给事任上,带着皇命巡视楚地,楚王馈赠金子他坚决不收,楚王被其清廉之举所感动,在大别山通往京城官道一驿站边,为其修建了一座“却金亭”,并题额“君正清风”,为世人铭记。

又如明嘉靖年间的云南参政初杲家族,也是祖孙七代为官,其曾祖父初进忠在福建沙县知县任上病逝,所余官俸仅够买一具簿棺入殓,妻儿无钱回潜江。

其孙初学易,明嘉靖年间任陕西邠州(今彬县)知州,致仕回潜时,也是轻车上道,行囊只是几箱书籍。

又如清康熙年间的知县王又旦,本是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他在潜江重修儒学、续编康熙《潜江县志》、新建“状元坊”等等,让潜江自封“宜庄花农”的朱士尊隐士都为之感动而“出山”效力,由此王知县宦绩卓越,一下子就擢任户部给事中。

近年来,本人潜心研读古今史志,从中发现潜江的历史长河人才辈出,潜江的历史星空群星璀璨,不乏高人名仕鹊起,不失名篇佳作连牍,不虚文化厚土之美誉。

如此,我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我有了写作冲动。

但史书、旧志对这些人物和史事的记载都是一些没有标点分段,深奥难懂的文言文,且零散残缺,让人不禁望而却步。

我想存史继学,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事总要人去做。

信息时代,我们也应礼敬我们的先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了让这些故纸堆中的历史名人鲜活起来,让人们不借助工具书能读懂他们,让他们的宦绩、义举、善行万世流传,于是我撰文将中国历史宝库中有关潜江的名人志士及先贤代表进行阐发;

将中国历史之海中有关潜江的精微之处挖掘而传播于世;

也希望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潜江,让潜江更好地走向世界,也让潜江百万民众多一些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甘当“潜憨直”,愿做人文历史的奠基石,去挖掘探究这些历史名人。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我耗时三年之久,终于将潜江历史名人中的一百位代表集结成书了,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愿先辈之良好遗风世代相传,并启迪后来者见贤思齐,激扬奋进,再创辉煌。

2015年9月于憨墨斋

后 记

历时三年之久,《潜江历名人传》终于要付梓了,我如释重负,总算了却礼敬先贤之情。

一个率真的人,在官场上混迹二十多年不跑不送不串门,总是持本真之心要求自己,按原则和良心对待工作和民众,还真没辱使命,为潜江的城市规划、建设等干出了一些开拓性的事业,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和尊敬,感受到自己率真履职的价值。

慢慢退出官场后,少了那份疲倦和虚华,多的是满身的轻松和踏实,但本真之心又提醒我不能在轻松中没有了欲望和追求,于是想到以拙笔撰写历史名人,用名人的力量去“资政育人”,再现自我价值。

确定好选题后,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挑战。

一是这些历史人物、跨越千年时空,史料十分有限,要让他们丰满鲜活起来,必须要沉下心来在浩繁的旧籍、书海和文献中寻觅甄别、析疑淘金,不少人物还得循着古迹和后人去踏访,这需要一股勇气和韧劲;

二是每个人物的人生从史志、文献等资料上看似短暂又简单,但融入时代背景,却是厚重漫长且扑朔迷离难以把握,想再现他们的生命脉络和人生价值,这得在“看透”中去伪存真,在淘沙披金中呈现他们的闪光点;

三是“存史继学,资政育人”是我的写作初衷,而整个写作过程中我既不能脱离史志杜撰历史,也不能人为拔高某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更不能塑造“英雄”,由“英雄”去搞政治说教,其初衷把握和实现十分为难。

为此,不少好友劝我别自找苦吃,弄不好还可能会顶起碓窝子唱戏,吃亏不讨好。

我谢绝了好友们的劝导,执着任性地认为,近百年来国人对国学、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少有发扬光大,甚至是“断流”,导致当下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人信仰缺失,唯利是图甚至伤天害理而不知廉耻。

现在非常需要重视国学、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要用先贤之精髓拯救道德之疾患。

潜江这片沃土上历史名人荟萃,承史继学的事总得有人去做,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去传承他们,弄不好历史真可能会“断层”,人们可能会数典忘祖。

于是,我在虚静中默默耕耘,在浮华中细细挥洒拙笔,力求精准真实地再现这些历史名人曾经演绎过的精彩。

每一位人物成文都是十分艰难而曲折的。

为写好这些历史名人,我自掏腰包几万元先后购买征集到了万历《承天府志》、乾隆《荆门州志》、光绪《荆州府志》、康熙《潜江县志》、光绪《潜江县志续》、光绪《潜江县志稿》、元代《牧庵文集》、明代《大泌山房集》、民国《潜江书徴》、民国《潜江诗录》等古籍文献。

为弄清同一姓氏人物的家庭关系,我深入民间街坊收集到了不少名人的家谱,如刘道隆家族的《密湖刘氏族谱》(民国初)、欧阳东凤家族的《安福欧阳氏家谱》(民国初)、刘应同家族的《安成刘氏家谱》(现代)、莫之翰家族的《莫氏家谱》(巨鹿堂,民国初)、初杲家族的《初氏通谱》(现代)等。

有时为写好一个人物,我不得不多次往返国家、省、市图书馆、档案馆和进行实地踏访及请其后人帮助。

如为写好曹禺的父亲万德尊,我先后三次到国家图书馆,将万德尊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等年份发表在《南洋兵事杂志》《北洋兵事》等刊物上的原版文章进行了采录;

如写廖诗权,我除了到他老家渔洋镇荆安桥村进行实地踏访外,并请长期出入他家的侄子廖书海提供情况,定稿后又交他审定签名确认;

如县委书记梁久让入书是在采访过程中,人们说到潜江有今天独具特水乡园林特色的风貌他功不可没,而梁久让1964底调离潜江后,史志上没有他的任何文字记载,我只得多次到市档案局(馆),查找他当年的工作报告、县委工作简报,并联系到他在武汉的儿子梁兆泉请帮忙提供资料,才有了他在潜江工作的小传。

有时一个人物成文就是三四千字,而我却要查阅收集上十万字的资料;

有时研读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可是十天半月也难形成提纲,成文时间就更长了。

从这些名人的身上我深切感受到,无论你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当繁华落尽、荣光不再、生命的脉络清晰呈现时,才能看到你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看到你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生命、灵魂和价值的丰满度,并不取决于金钱官职,而取决于你是否守住了做人的本分,是否用本真之心为人处世。

人在奋进中要学会看透、放下,这样才能自在,才能有自我,不迷惘在金钱名利之中,才能回归生活的本质,才能凭良知做好人、做好事。

这些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从励志、修身、治学、从政及处理人际关系等对我们都很有启迪作用。

学习名人、重视名人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坚强、更加睿智。

愿名人的力量像一股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世世代代滋润着芸芸众生。

本书在写作出版过程中,万分感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潜江市委书记张桂华,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明刚等,他们对此选题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很多支持,秦尊文、刘明刚还作序入书。

感谢对潜江文史及人文研究较多、较深的罗仲全、毛道海、马荣华等先生,他们前期的研究成果使我在写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九十高寿的罗仲全先生,不仅将他收集到的一些墓志铭(手抄稿)及墓碑拓片送给了我,还多次陪我对部分名人墓葬地等进行踏考;

毛道海先生曾戴着呼氧机对我的选题、书名等进行指导,并无私地将其收集到和所著的相关书籍供我参考,本书中不少人物传记参考和借用了先生所著《潜江风情录》中的部分成果,后来先生在语言交流吃力的情况下,多次用微信与我进行写作交流;

马荣华先生旅居美国,也十分关注这些人物的写作,2015年9月,他审阅了我传送的电子版初稿后,修改了一百五十多处,其中很多错漏是我自己怎么也难以发现的。

潜江市人大常委会预工委主任张军、副主任朱道昌多次陪同我进行调研采访。

潜江市林业局总工杨金德是潜江文史研究的发烧友,他毫不保留地将其收集到的一些典籍(电子版)、史料送给了我。

潜江市档案局的关贤安科长,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些地方史志方面的书籍和部分研究成果,还多次在市档案局(馆)帮忙查找史料,为我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尤其是我的送审稿出来后,她认真审定,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我基本上是照单采纳。

潜江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明山审稿后并作跋以资鼓励。

潜江市文化旅游局局长徐中兵、市档案局(馆)局长庞大美等都为此书写作出版提供了很多帮助。

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很多作者的作品,文中没能一一署名,在此再次一并深表感谢!

此书在初作选题时,即被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编辑、也是我的好友全秋生发现,约定交由他编辑出版。

全秋生是一位“北漂”文化人,他博学好文的精神和严谨精湛的编辑水平值得我信任。

此书在编审出版过程中倾注了他不少心血和汗水,深表感谢!

此书涉及人物众多,跨越时空两千多年,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其中错漏难免,祈望能以本真宽容之心帮忙斧正,以便再版时完善,切忌无限上纲、横刀立马予以捧杀。

拜托了!

2016年1月于憨墨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