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5130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7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Word格式.docx

因此,区域内部的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其次是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在区域的中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大幅度地增加,人地关系随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内资源逐渐出现短缺现象,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因此,人地关系已逐渐地不协调了。

最后是衰落阶段,是指区域发展演变的后期阶段。

随着本地区资源的枯竭,同时,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增长速度衰退,效益减低,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整体区域呈现萎缩状态。

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引进新的技术,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区域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3)区域发展差异一般说来,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和技术力量、产业结构等。

在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很大影响时,重点是资源与环境,它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区域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一个区域如果环境条件较差,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那么,区域的良性发展就可能较难实现。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相差甚远,这与西部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专家们对加快西部发展所提出的建议中,都很重视西部的环境建设。

重点分析我国东、中、西差异以及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4)区域经济联系在学习产业转移或资源跨区域调配时必然涉及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以及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但我们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

其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方面,必须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对资源“调出区”(或产业“迁出去”)与“调入区”(或产业“迁入区”),既要考虑对环境有利影响的一面,也要考虑到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一面;

并简要的分析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原因,还要探讨对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怎样对策。

2.易错辨析

(1)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不等于说没有界线

因为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

(2)第一产业比重小,不能说明农业不发达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但农业发达。

(3)高收入的地区与发达地区

发达地区的收入较高,但高收入的地区不一定是发达地区,如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低,不能视为经济发达地区。

(4)东部经济地带与东部季风区

东部经济地带与东部季风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部经济地带的主要划分依据是经济因素,它包括京、津、辽等12个省级行政区;

而东部季风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自然因素,大致为大兴安岭—阴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它的范围比东部经济地带要大。

(5)西部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

西部经济地带包括新、青、甘、陕、宁、川、渝、贵、云、藏等10个省级行政区。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10+2+3(西部经济地带10个省区、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3.知识整合

(1)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2)我国的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

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

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

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南水北调:

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

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水质

较好

最好

【学法指导】

1.学会用表格、数据等去分析、比较,从而掌握不同区域的差异。

如区域内的同和区域外的异;

各个发展阶段的差异;

我国东、中、西的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等。

2.在识记地理知识时,一要理解,二要抓要点。

如区域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

“界线、异同、特色、联系”

3.学会运用图表,说明区域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和成因。

4.要用综合、辩证观点的去分析问题。

如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要全面的分析资源“调出区”(或产业“迁出去”)与“调入区”(或产业“迁入区”)的利弊。

【梯度练习】

A组

1.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C.区域的内部特征完全一致D.区域之间的没有相互联系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D.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人均收入

3.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无干旱地区,北方无湿润地区

B.南方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期长于北方

C.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D.南方以粮食作物为主,北方以经济作物为主

4.“西电东送”主要是开发下列哪些资源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煤炭④水能资源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B.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B组

6.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竞争的影响B.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C.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D.区域结构的影响

读图3—1—1《中、韩、日三国近年来产业结构》,回答7—8题。

7.关于第一产业,不正确的叙述是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

产值比重,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

率较低 

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

业劳动力剩余 

C.日、韩两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我

国的低很多

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

结构中比重都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8.关于第二产业,不正确的叙述是

A.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第一、三产业

B.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韩国和日本

C.我国第二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韩国和日本

C组

9.读下面材料及图3—1—2珠

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回

答有关问题。

20世纪80年代,香港

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

作中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

慢的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

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

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

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_________型产业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_______基地,香港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担当研究开发中心和_________中心的角色,形成了“”的加工贸易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示地区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趋势

(3)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产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对荒漠化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够描述荒漠化的基本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明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应用荒漠化的形成原理和荒漠化的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对湿地的概念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够描述湿地作用。

●举例说明湿地资源问题,并通过其成因、发展变化规律,提出保护措施。

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识记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运用有关方法获取地理信息,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学会解释、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通过分析、比较,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与分布进行表述。

●针对美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学习分析和解决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5.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应用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说明和分析传统工业区(如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

●学会从文字和地理图表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根据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联系所学地理基本原理,用于分析、解决其他区域的同类问题。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对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在地图和地理图表上。

●理性认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对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进行表述。

●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识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环境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而言的。

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都是破坏地表植被,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则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一个区域所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与森林、草场、水资源等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场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因此,不要把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一个个孤立地看待,应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不合理的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症结,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发展方面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保护措施。

而所谓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是由环境造成的阻碍区域发展方面的问题;

而不是讨论该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等对发展的影响。

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的问题,也由各区域资源分布而决定的。

除森林、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外,还有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等。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我国在1992年就加入了国际公约组织,建立了许多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和专门的湿地保护区,并依法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管理,严禁盲目围垦。

我们利用网络和地理信息技术了解我国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湿地资源等的分布,并对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的情况进行评价探究。

(3)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或规划流域的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是:

首先,要分析该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条件;

然后,进一步分析该流域各地理环境要素中,对发展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根据其发展的有利因素探寻该流域发展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同时根据其制约因素探寻其综合治理的对策。

我们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经验,去认识研究和规划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开发整治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一般说来,河流的开发、整治主要是围绕水利建设而展开的。

只是由于各河流流域的地理条件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水利建设上各有侧重。

即使同一条河流,上、中、下游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也各不相同,各河段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差异。

所以,在以某河流为例说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时,适当了解其他河流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情况,以作比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关于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问题,并确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念。

(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如土地资源、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科技等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要以美国为例,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里所说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等;

所以,这里所指的土地资源包括耕地、草场、水面、林地等。

不同的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如耕地的肥沃、贫瘠,坡度的大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气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就种植业来说,温度则决定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而降水量小于250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就很难发展种植业。

不同区域的农业布局各不相同,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5).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构成各不相同,因此在分析时,首先应分析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对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也是各不相同的。

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工期场,兴建水库要淹没大量土地,要移民;

建成后,运转成本低,输送比较方便,同时,兴建的水库还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等;

而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除了可作为能源外,还可作为化工原料,因此,煤、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更应注意提高利用效益。

其次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说明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区域可持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

综上所述,在教学时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如地理区位、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

第二、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在落实“考标”时,不能就事论事地只讲某一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应渗透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与该区域特定的地理区位、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及地域分布,除了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性作用之外,还受到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技术发展、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研究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区域的自然、社会背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再探寻该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据此选择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战略,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三角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所谓“城市化”,简单说来也就是乡村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城市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数量的增加;

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为了满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农业活动转型。

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比重下降,非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步上升,伴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农业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性状转化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等。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应采取边发展、边治理的办法。

其中包括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并把绿化等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控制污染的排放等。

关于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可优先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耗水的经济部门,以减少对水资源需求的压力;

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用水的管理等。

关于就业问题,要把握好城市化发展的度,尽可能地做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保证充分就业。

(1)荒漠化与沙漠化

这要求理清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和类型。

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砍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作用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石漠化。

这说明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一部分。

(2)防治荒漠化的关键

荒漠化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预防相对投资少,见效快;

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就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3)湿地与荒地。

不能误认为湿地不能产出农副产品,是废弃的荒地。

其实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它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不仅能产出粮食(如稻米),还能产出药材、鱼虾、莲藕等,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宝库”。

3.知识整合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2)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问题

治理措施

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水质污染问题突出

防治水污染

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

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3)美国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分布

区位因素

乳畜带

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

玉米带

中部

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

小麦带

中部(冬小麦)

北部(春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

南部

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4)鲁尔区兴起与衰落

兴起的区位条件

衰落的原因

振兴的措施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水陆交通便利

③水源充足

④市场广阔

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工业结构单一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

③治理环境污染

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5)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阶段

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进程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

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1.在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资源的开发等,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我们更重视人为原因。

不同的区域原因不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也因地而异。

2.加强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能通过美国中部平原、德国鲁尔区等分析开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学会迁移到其它地区的开发及评价。

3.通过教材典型案例中所揭示的一般地理原理,学会知识迁移,还可以通过对比法(如三江平原湿地与洞庭湖湿地、美国中部平原与我国松嫩平原、鲁尔区与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学会案例分析。

湿地、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回答1—2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台湾海峡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2.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3.下列说法中,不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