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364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docx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为做好本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情况

建设单位:

××公司

企业性质:

×××

项目名称:

××项目

建设地点:

×××

项目投资:

总投资××万元

生产规模:

×××

二、管理机构

本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指挥和管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包括:

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现场指挥应急救援;信息上报等。

三、协助部门

1.本单位设备负责人定期检查应急救援设施,做好记录,确保应急救援设施完好。

2.本单位车间管理员按照预案要求组织本车间人员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做好演练记录。

四、应急救援基本内容

1.本单位工作场所中主要危险因素分布。

2.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分布。

3.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职责划分和指挥部架构图。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设置分级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用人单位成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最高管理者、职业卫生主管、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各级车间负责人等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日常工作由职能部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兼管。

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立即成立工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最高管理者任总指挥,职业卫生管理代表任副总指挥,负责全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发生事故后的安全地点。

若管理层人员不在企业时,由职业卫生主管和生产部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各部门要求成立相关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根据公司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的安排落实到人。

(2)组成人员

指挥部人员:

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公司的应急救援;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指挥部成员:

a.职业卫生主管:

掌握现场情况,根据事故类型组织开展事故现场处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b.职业卫生专业人员:

协助总指挥开展事故现场处理工作。

c.保卫负责人:

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d.生产部负责人:

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e.医生:

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f.仓库管理员:

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g.业务负责人:

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h.工厂员工:

警报响起时,全体人员必须停止操作,切断所有岗位的电源开关。

义务消防员立即取用灭火器和消防水龙头,在部门负责人指挥下抢救伤员和灭火,非消防队员立即按指定通道撤离现场,到指定地点清点人数。

指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a.组织制订、修订本单位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b.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c.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d.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e.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f.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g.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h.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i.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j.负责保护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数据,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k.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3)指挥部架构图

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

职业卫生主管

 

4.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2)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3)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驾驶员、押运员报警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的方式、方法。

5.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1)根据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确定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2)根据安全运输卡提供的应急措施及与本单位、生产厂家、托运方联系后获得的信息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6.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依据对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3)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4)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7.危险区的隔离:

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确定以下内容:

(1)危险区的设定。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4)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8.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和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1)检测的方式、方法及检测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3)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4)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5)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6)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9.受伤人员现场救护:

依据事故分类、分级,附近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

10.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11.应急救援保障:

(1)内部保障:

依据现有资源的评估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确定应急队伍,包括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通讯、供应、运输、后勤等人员。

—消防设施配置图、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放地点、保管人。

—应急通信系统。

—应急电源、照明。

—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

(2)外部救援:

依据对外部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

—单位互助的方式。

—请求政府协调应急救援力量。

—应急救援信息咨询。

—专家信息。

12.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的级别和从业人员的评估结果,可能发生的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

13.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1)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14.应急培训与演练计划:

对员工及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培训与演练,定期演练周期为6个月。

15.附件: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电话。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4)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7)本单位平面布置图。

(8)消防设施配置图。

(9)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0)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11)保障管理规范。

(12)专项的应急救援预案(可参考以下范例进行编制)

苯及其同系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范本)

苯及其同系物(苯系物)中毒是短期内接触较大量苯或苯系物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概述

苯为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丙酮、汽油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苯属高毒类化合物,人在24000mg/m3浓度下接触30min有生命危险。

甲苯、二甲苯、乙苯等苯系物大多为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毒性大多为低毒。

苯及苯系物可经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其中呼吸道吸收是群体性中毒事件的主要接触途径。

接触苯及苯系物的常见机会有:

作为稀释剂、萃取剂和溶剂,用于油漆、喷漆、油墨、树脂、人造革和粘胶等作业场所工作场所;苯及苯系物的生产和运输;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制造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香料、药物、农药、树脂等作业场所工作场所。

2.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1.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并配带通讯设备。

进入苯及苯系物生产、储存等事故现场时,如现场有中毒死亡病人或空气苯浓度超过9800mg/m3(甲苯浓度超过7700mg/m3,二甲苯浓度超过4400mg/m3),必须穿戴A级防护服和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如空气苯浓度在10mg/m3~9800mg/m3(甲苯浓度在100mg/m3~7700mg/m3,二甲苯浓度在100mg/m3~4400mg/m3),须选用可防含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穿戴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中毒事件现场已经开放通风,且空气苯浓度在50mg/m3以下,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处置人员调查和处理经口中毒事件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现场救援人员清洗大面积皮肤污染的苯及苯系物中毒病人时,应选用可防含A类气体和至少P2级别颗粒物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并穿戴C级以上防护服、化学防护手套和化学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救治点救治中毒病人时,一般不必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2.2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然后对事件相关场所和人员进行调查,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关闭生产场所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等向事件指挥部提出建议。

2.2.1中毒事件相关场所的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涉及生产工艺流程、环境状况、通风措施、防护条件、人员接触情况等,并尽早采集相关场所的空气样品,有条件可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2.2.2中毒事件相关人员的调查

调查对象应包括中毒病人、目击证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如生产

人员、采购人员、运输人员以及医疗救援人员等)。

调查内容包括接触时间、接触物质、接触人数、中毒人数、中毒的主要症状、中毒事故的进展情况、已经采取的紧急措施等。

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

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2.3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

要尽早对现场空气的苯及苯系物含量进行检测。

2.4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2.4.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同时具有以下三点,可确认为急性苯及苯系物中毒事件:

a)中毒病人有苯或苯系物接触机会;

b)中毒病人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中毒现场采样样品中苯或苯系物含量增高。

2.4.2中毒事件的鉴别

注意与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急性硫化氢中毒事件等相鉴别。

2.5现场医疗救援

迅速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皮肤污染者,立即除去污染衣物,有条件时,协助消防部门对危重病人进行洗消。

中毒病人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予以吸氧,注意保暖。

当短期内出现大批中毒病人,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2.5.1现场检伤分类

a)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昏迷;抽搐。

b)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谵妄状态;嗜睡;意识朦胧、混浊状态。

c)绿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头昏、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表现。

d)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意识丧失,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5.2现场治疗

对于红标病人要保持复苏体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出现反复抽搐、休克等情况时,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措施。

绿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