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331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docx

苏科版生物中考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复习资料

第一块(七上知识要点)

1、绪言

(1)生物: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病毒和细菌是生物。

(2)杂交稻之父:

袁隆平

2、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

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寄生:

如蛔虫与人,大豆和菟丝子

捕食:

如狼与山羊

种间关系竞争:

如兔子与羊,水稻与杂草

种间互助:

犀牛和犀鸟、挖蜜罐和找蜜鸟。

种内互助(合作):

蚂蚁搬家

种内关系?

?

?

种内斗争:

水稻种植过密反而减产,两雄鹿斗争

(2)非生物因素:

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

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鱼儿“泛塘”(影响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骆驼刺、仙人掌)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④高山和峡谷植被分布特点(影响因素是温度)⑤热带雨林的植被分布特点、海洋植被分布特点(影响因素是阳光)⑦菊花秋天开(影响因素是光照时间)

3、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实验: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

所需器材:

干湿表、计时器。

实验结论:

植物越多湿度越大。

裸地起对照实验。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①北极熊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④箭毒青蛙身体花色起警戒色。

5、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1)成像结构:

目镜(越长倍数越小)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双眼睁开;物镜(越长倍数越大,有螺纹)。

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目镜的放大倍数

(2)调焦结构:

细准焦螺旋和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3)调光线结构: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强用小光圈,光弱用大光圈;

反光镜:

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6、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7、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

右握镜臂,左托镜座,放略偏左,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

(三转)

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看到白亮的视野。

(3)观察:

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收镜:

取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8、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

细胞的大小

细胞的多少

视野亮度

高倍镜

低倍镜

9、显微镜成像:

倒像。

举例:

字母d在显微镜下应看到的是p

10、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把装片向左上方移动,物像在视野中央

11、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结论与假设不符合,重新假设,再做实验)

(2)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12、生态系统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13、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

①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必不可少的。

②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③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蘑菇、木耳),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14、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①农田生态系统(受人为控制)、②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自我调节能力最强)、③海洋生态系统(“地球之肺”,产氧量最多)、④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

15、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是地球上最大和唯一的生态系统。

第二块

1、六大类营养物质:

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糖类:

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构成人体的成分之一。

主要供能,提供70%能量。

供能量蛋白质:

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更新修复组织细胞。

也可以提供人体能量。

脂肪是:

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

产热量最高。

水:

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占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内含量最多。

量小无机盐:

对人的身体非常重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

作用大维生素:

需要量很少,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

缺钙或维D儿童患佝偻病,老年人骨质疏松;缺铁性或B12贫血;缺碘大脖子病(吃海产品);缺维A夜盲症;缺维C坏血病、牙龈易出血(吃橘子、猕猴桃等水果);缺维B1脚气病;缺维B2口角炎;

2、常见食物:

①糖类:

米饭、面包、马铃薯;②蛋白质:

鸡蛋、牛奶、瘦肉、鸡肉、鱼肉等;

③脂肪:

植物油、肥肉、花生、核桃等;

3、①淀粉---遇碘变蓝色;②脂肪---比水轻,在水面上会形成油滴;在布匹上留下油斑。

③蛋白质---遇高温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或直接燃烧会散发出臭味;

4、营养物质的作用:

(1)建造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和健康;

(2)全天热量分配:

早30%,中午40%,晚30%。

(3:

4:

3)(3)“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

(4)合理膳食的原则:

主副食、粗细粮、荤素、三餐合理搭配和饮食要定量

5、消化的概念:

使原来食物中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较小、结构比较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消化直接吸收。

6、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腺和消化道

消化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牙齿咀嚼,气体食物暂时储存食物消化吸收主要场所

舌搅拌,共同通道

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胃蛋白酶消化脂肪

含有和呼吸系统含有不含消化酶含多种消化酶

唾液胃液胆汁(胆囊)胰液肠液

分泌分泌分泌分泌分泌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最大消化腺)胰腺肠腺

7、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长(利于消化吸收)②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大表面积(利于消化吸收)③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④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

8、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①淀粉开始消化部位是口腔,在口腔中消化成麦芽糖,最终在小肠中消化成葡萄糖。

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

②蛋白质开始消化部位是胃,在胃中初步消化,最终在小肠中消化成氨基酸。

消化产物氨基酸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

③脂肪开始消化部位是小肠,在小肠中彻底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大部分消化产物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9、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

淀粉无无蛋白质消化各种大分子无无

吸收:

无无无少量水、无机盐吸收各种小成分少量水、无机盐和无

部分维生素

10、食物链

(1)概念:

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

(2)具有的特点:

起始为绿色植物(生产者),第2个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他环节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3)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4)农田卫士:

猫头鹰森林医生:

啄木鸟

(5)生物防治:

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中得到启发,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方法;

11、食物网

(1)概念:

由于生物的取食关系,各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复杂营养关系的网状结构。

(2)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最关键生物是绿色植物。

能量最终来源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光能。

(3)食物链中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随着食物链数量越来越少能量越来越少有害物质越来越多(富集)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可能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2光合作用

(1)文字表达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叶绿体(场所)(产物)

(2)光合作用的过程包含两种变化

①是物质转变,即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②是能量转变,即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的涉及的实验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

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②天竺葵实验:

暗处理(耗尽原有的淀粉)→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遮光处为对照组)→隔水加热【小烧杯里的酒精脱色,溶解叶绿素】→漂洗→加碘观察(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③恩吉尔曼实验:

原料:

(好氧细菌、水绵)

结论: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叶(表皮,叶肉,叶脉;其中叶肉中含大量叶绿体。

(5)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绿素能使叶片呈绿色,还能获取光能。

(6)大棚里的“气肥”是指:

二氧化碳;农作物的合理密植.

(7)光合作用意义:

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

①食物②能量③氧气(提供大气中氧气的70%)

第三块

1、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

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①缺氮:

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甚至早熟早衰

②缺磷:

叶、茎呈现紫红色的斑点,新根少,生长缓慢

③缺钾:

植株不高,叶子边缘像火烧(褐色)一样,生长不旺盛,易倒伏。

(2)无土栽培:

人们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3)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

②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溶液浓度:

细胞吸水

(4)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①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②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土壤干旱致的植物萎蔫现象)

(5)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植物体内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导管)

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

(6)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成熟区中的根毛)

根尖结构:

①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根毛增大根的表面积)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7)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及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1)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活细胞内(场所)

(2)植物呼吸实验

①新鲜波菜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②新鲜波菜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氧气,使蜡烛不能燃烧。

氧气助燃

③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进行的

时间

进行

的部位

吸入

气体

放出

气体

实质

有机物变化

能量变化

光合作用

白天

含有叶绿体的部位

二氧

化碳

氧气

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

全天

生活的

细胞

氧气

二氧

化碳

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