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313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时间:

100分钟总分:

12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20题,60分)

1.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3.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5.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6.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8.“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

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

9.《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

“吾家洗砚池头数,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10.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③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④城市经济的繁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1.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2.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

“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

1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14.“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

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A.王羲之《兰亭序》B.柳公权《玄秘塔碑》C.怀素《自叙贴》D.颜真卿《祭侄文稿》

15.“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B.推翻清朝统治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6.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17.“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18.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啧言政法者日众。

……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

他认为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19.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他评价的是

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的提出C.百日维新D.国民大革命

20.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

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二、主观题,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纸上指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共60分。

21.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下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

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

“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

”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

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1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3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

(2分)

 

22.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

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

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

……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

……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

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

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

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

(1分)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2分)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

(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3)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

(1分)这种观点对吗?

(1分)为什么?

(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民,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

——《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

(4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材料所涉及的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4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说明理由。

(4分)

(4)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2分)

24.“读史明智”,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以一己之心治天下,专制盛行,但他们的许多举措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钅豦,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吏部尚书杜如晦曰:

“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

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