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2561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冲击波系列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学案教师版岳麓版课标地区适用Word下载.docx

中国传统的长

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

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

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

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

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

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

一条铁路

(2)近代邮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

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

①牵引动力的变化:

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

②速度更快;

③运力更大;

④费用更低廉;

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7)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全面发展;

②是西方国家侵略的产物,受到西方国家的控制和操纵;

③近代交通的发展,国人作为探索救国方案的内容;

④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和通商口岸相对发达。

(7)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②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

④转变了人们

的思想观念;

⑤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⑥消极方面: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控制,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纸:

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成为党报。

(2)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提供休闲和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③开启民智,宣传政治纲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政治运动发展;

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是救国的工具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宣传革命、与国民党斗争的思想武器,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发挥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的主要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不仅仅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也成为人民监督政府职能的工具,同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电影:

①19世纪末

,电影传入中国。

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4)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5)互联网:

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

具有一些优势(如:

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等原因,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外,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它集前三者得优势于一身;

1

994年,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势头至今方兴未艾。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政治制度的变革;

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思想启蒙的作用。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

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

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

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表格列举了一些近代报刊,其共同点是()。

创办人

报刊名称

康有为

《中外纪闻》

孙中山

《中国日报》

秋瑾

《中国女报》

于右任

《民立报》

A.广泛采用白话文写作,通俗易懂

B.主要为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都是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

D.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

2.在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刊发有沈尹默的诗《人力车夫》:

“人力车上人,个个穿棉衣,个个袖手坐,还觉冷不过。

车夫单衣破,他却汗珠儿颗颗往下堕。

”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国初年,交通工具发展迅速,新旧杂陈②人力车以其简便、灵活和廉价而风行各地③《新青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第二个十年代的城市风貌④人力车代表的文明就是那用人作牛马的文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报》一则名为《活动电光影戏出售》的广告中写道:

“兹由外洋运到新式电影机器一副,并影片六十余套,其景致异常可观。

”这是“电影”一词的首次使用。

1909年2月12日该报又发消息称:

“本埠电影翻新,南市富贵茶园内演各种电影五花八门,见者无不击掌称赞。

”上述材料说明()。

A.1905年电影开始传入中国

B.1909年中国开始拍摄自己的电影

C.电影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娱乐方式

D.当时中国放映的全部是外国影片

4.(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9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轮船运输D.航空运输

【答案】C

5.廷寄

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广泛使用

6.(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25题)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无线电台开始

引入中国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7.1902年6月26日有人在《大公报》上刊登征婚广告,其条件是“一要天足。

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

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俗”。

对此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晚清结婚礼仪冲破了旧传统的束缚B.采取报刊征婚的形式极为普遍

C.婚姻自主成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时尚D.西学和西式风习已深入人心

8.(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9.(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

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

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

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

10.(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10题)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

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

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年11月扬州市期中23题)(12分)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

……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

……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

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

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

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1830年到1870年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3分)

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

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

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

材料三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4分)材料四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认识。

(2分)

纳,从材料三容易看出是列强竞争和侵略。

第三问据材料四文字内容归纳。

第四问可以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迅速发展对比中获得认识。

【考点定位】

(岳麓版)必修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总结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