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诊疗常规Word下载.docx
《儿科诊疗常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诊疗常规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 断】
1.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合理饮食。
2.控制感染。
3.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
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未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急性坏死性肠炎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胃肠道症状:
腹痛、腹泻、腹胀、呕吐、便血、大便奇臭等。
3.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燥、神萎、嗜睡等。
4.有无中毒性休克、DIC、肠穿孔等并发症表现。
【 检 查】
1.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检查。
2.血常规、大便常规+潜血,大便培养,电解质,注意并发症相关检查。
3. 腹部X线检查。
【诊 断】
1. 具有典型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证据即可诊断。
2.注意同感染性腹泻、功能性肠麻痹、急性肠套叠、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
【治疗原则】
1.禁食。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疗法。
3.控制感染。
4.积极防治休克及DIC等并发症。
5.病情严重,可能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患者恢复健康。
2.好转: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疾病处于恢复之中。
3.未愈:
【出院标准 】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肺炎
【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发热,咳嗽、气促及并发症的表现。
3.治疗经过及其疗效。
【 检 查】
1.体检注意呼吸频率,有否鼻扇、紫绀、三凹征,肺部细湿罗音及合并的气胸、脓胸体征。
须注意有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症状。
2.入院后应作血象及胸部X线检查,有条件者应作病原学检查,中性粒细胞硷性磷酸酶积分等。
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
【 诊 断 】
1.典型的支气管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肺部有较固定的细湿性罗音,结合X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同时辨别病情轻重,及有无心衰、呼衰等并发症和脓气胸等合并症。
2.可疑病例应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异物等鉴别。
【 治疗原则 】
1.一般治疗:
患儿宜减少活动,室内空气清新,饮食宜清淡。
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血浆或新鲜全血等。
2. 病原治疗:
根据病情或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3.对症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祛痰剂,雾化治疗等。
(2)氧疗。
(3)防治水、电解质失衡。
4.重症患儿宜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酚妥拉明,酌情加用阿拉明或多巴胺。
严重肺炎,喘憋不能缓解者,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
5.防治并发症及合并症:
及时纠正心衰、呼衰、胃肠功能衰竭、脓胸及脓气胸等。
1. 治愈:
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及食欲改善,肺部体征消失,X线检查炎症吸收。
2.好转:
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改善,气促好转,紫绀消失,有轻、中度咳嗽,肺部罗音明显减少,X线检查炎症部分吸收。
3.未愈:
症状及体征无好转。
支气管哮喘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咳嗽喘息的频度及强度,持续时间及诱因,有无发热。
3. 有否存在哮喘持续状态。
4. 既往有无喘息史、过敏性疾病史及有无家族过敏史。
5. 治疗经过和治疗反应。
【检查】
1.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体检
2.实验室检查:
作血象、X线等相关检查;
有条件者作肺功能、气道反应性测定及变应原检测;
病情严重者作血气分析。
【诊断】
1.具有反复喘息史,肺部哮鸣音,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有效者可作出明确诊断。
哮喘急性严重发作,经合理应用拟交感神经药物和茶碱类药物仍不能缓解者,可诊断哮喘持续状态。
2.对疑诊病例可作肾上腺素或舒喘灵试验,或气道反应性测定及变应原检测,结合个人或家族过敏史,有助于诊断。
3.需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及呼吸道异物等疾病鉴别者,应做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 】
1.保持呼吸道通畅:
湿化气道,保证热量及水份供给。
2. 纠正低氧血症。
3.镇静:
对烦躁者,可适当应用镇静剂。
4.抗生素应用:
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5. 气管扩张剂应用:
β2-受体激动剂:
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克仑特罗;
氨茶碱;
异丙阿托品;
异丙肾上腺素仅用于哮喘持续状态。
6.糖皮质激素应用:
对重症或哮喘持续状态者,应早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常用的药物有:
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及强的松等。
7.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重症患儿因呼吸急促不显性失水增加,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脱水,注意纠正脱水。
一般补液量增加生理量的50% 。
有混合性酸中毒时,可适当应用碱性药物。
8.机械通气治疗:
对持续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虽经治疗仍逐渐加重者须进行机械通气。
9.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 疗效 】
1.临床治愈:
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
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稳定。
3. 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加重。
【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母亲妊娠早期感染史等。
3. 生后心脏杂音,紫绀出现时间。
4.有无多汗、气促、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史。
【检 查 】
1.入院后1小时完成体格检查,伴有心功能不全或其它严重合并症的病例,入院后15分钟内完成。
体检重点:
应注意心血管杂音的特点、四肢血压及内脏位置。
2.辅助检查: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疑难病例可行心导管及其它影像学检查;
心导管术前须查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
长期发热或疑有心内膜炎者,须做血培养及其他有关检查。
【诊 断】
根据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体征,结合相应的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波和其它影像学检查,可初步作出先天性心脏病解剖诊断、功能诊断以及相关并发症诊断。
【 治疗原则】
1.合理安排饮食、活动,注意防治感染和有关并发症。
2.伴有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应用洋地黄等正性肌力药物,酌情加用扩血管药、利尿剂;
梗阻性先天性心脏病慎用洋地黄;
法洛四联症缺氧发作处理以镇静、纠酸和解除右室流出道痉挛为主,禁用洋地黄。
3.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生后早期可试用消炎痛治疗;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三尖瓣闭锁等合并严重低氧血症的患儿,可采取房隔造口等姑息治疗来缓解症状,为手术赢得时间。
4. 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或肺动脉狭窄、主动脉弓缩窄等符合指征的病例,可选择介入治疗。
5. 先天性心脏病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年龄视病情而定,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缺氧发作、顽固心衰或低氧血症、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者,均应争取早期手术治疗。
6.发展到艾森门格综合征的病例,主张内科保守治疗。
7.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须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诊治。
【 疗效标准】
1. 治愈:
解剖纠正,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2. 好转:
解剖畸形部分纠正或未纠正,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基本正常或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
3.无效:
解剖未纠正,血液动力学生理指标基本无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4.诊断未治:
仅作出临床诊断,未作相关治疗者。
病毒性心肌炎
【病史采集 】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史。
2. 前驱病毒感染症状。
3. 有无神萎、面色苍白、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腹痛等。
4. 重型病例应了解有无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脑缺血综合征。
【检 查 】
1.体格检查:
入院后一小时完成,重型病例15分钟完成。
应注意心脏大小、心音、心律、心脏杂音及有否奔马律,血压,肝脏大小等。
2.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即应采血送检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并动态追踪。
还应作X线检查。
有条件者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争取做病毒分离、血清抗体测定等。
必要时做心内膜心肌活检。
【诊断】
1.根据前驱病毒感染史,一般心肌炎的相关症状及重型病例的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脑综合征症状,心脏扩大,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特别是同功酶增高,可临床诊断心肌炎。
2. 对临床上怀疑而未能明确者,应做为疑似病例随诊。
无特殊治疗,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
1.休息:
强调充分休息的重要性,重型病例应绝对卧床休息。
2.改善心脏代谢的药物,可选择VitC,辅酶Q10,能量合剂,1.6-二磷酸果糖(FDP)等。
3.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急性重症病例及对其它治疗无效者。
4.控制心力衰竭,抢救心源性休克,处理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等。
5.控制或预防感染,酌情加用抗生素、干扰素。
6.对病情复杂,危重者,应请专科或上级医师会诊。
【疗效标准 】
1.治愈:
心肌炎症状消失,体征消失,心脏形态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正常。
心肌炎症状减轻,体征好转,心影大致正常,心电图改善,心肌酶谱基本恢复。
3. 未愈:
【出院标准 】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出院后应坚持随诊,对疑似病例及轻症患者定期随诊。
ﻬ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前驱感染:
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史。
3.水肿、高血压、尿量、尿色情况。
4.既往有无浮肿、血尿史。
5.有无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 检 查 】
1. 物理检查:
判断水肿程度及性质,测血压,寻找脓皮症、扁桃体红肿、龋齿等感染病灶,及时详细检查有无循环充血的表现。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沉、ASO、CRP、血清蛋白测定、血清补体测定,必要时查乙肝二对半、尿FDP、24h尿蛋白的定量、血脂等。
【 诊 断】
1.具有前驱感染的病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2.对不典型病例需与尿路感染、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进性肾炎、病毒性肾炎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
起病1~2周内应卧床休息。
2.调整饮食:
对水肿、高血压者限盐及蛋白质。
3. 控制感染。
4.高血压及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5.少尿及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处理:
严格控制液体入量、纠正代谢紊乱、透析治疗等。
6. 循环充血的治疗:
积极利尿、可用硝普钠静点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一般不用洋地黄类药物。
重者可透析治疗。
【疗效判断】
1.治愈:
水肿、少尿、高血压、血尿消失,血生化正常,尿常规检查转阴,并保持3月以上。
2.好转:
临床症状及重症并发症消失, 尿常规检查仍有少量红细胞、肾功能正常。
【出院标准】
病情好转、并发症控制后可出院。
定期随诊。
肾病综合征
【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水肿。
3.过去有无类似浮肿史及当时情况。
4.过去用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剂量、疗程、效果。
5.询问有无血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之表现。
【检 查】
1.全身水肿的程度及性质,测量腹围,有无腹水征,测血压,心脏体征,肺部体征。
2.辅助检查:
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血浆总蛋白及白蛋白、血清蛋白电泳、补体、血沉、胸部x线检查。
【 诊断】
1.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可诊断单纯性肾病,若同时伴有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补体持续降低四项之一或多项者可诊断为肾炎性肾病。
2. 本病应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相鉴别,必要时查抗核抗体、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等,并需详尽参考病史及有关家族史除外狼疮肾炎、乙肝病毒相关肾炎、紫癜肾炎。
【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
休息、饮食、感染的防治。
2.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
(1)初次治疗:
短程疗法;
中长程疗法。
(2)复发病例治疗:
重复短程疗法或改中长程疗法;
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3.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4. 中药治疗。
【疗效标准】
1.缓解:
症状及体征消失,尿常规、血生化恢复正常,并发症完全控制者。
2.好转:
水肿、少尿消失、高血压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尿常规:
尿蛋白+~+ +,各种并发症明显好转。
【 出院标准】
达缓解或好转者,可出院,定期随访治疗。
泌尿道感染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腰痛、偶有血尿等泌尿系局部表现。
3.发热、精神不振、拒奶、呕吐、腹泻、体重不增等全身症状。
4.询问既往病史。
慢性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高血压、贫血、肾功能不全的表现。
【检 查】
1.测血压、体温,特别注意腹部检查,肾区、输尿管、膀胱区有无肿块及压痛、叩痛,排尿前后肿块的变化情况,有无包茎,尿道口及其周围有无炎症。
2.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尿涂片镜下找细菌,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尿抗体包裹细菌、尿β2微球蛋白测定、尿溶菌酶测定,肾功能检查。
3. 器械检查:
双肾B超、腹部平片,必要时静脉肾盂造影及同位素肾图及肾扫描。
【诊 断】
1.具有典型泌尿系局部表现,可伴有全身感染症状,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或耻骨上膀胱穿刺尿有细菌生长即可确诊。
2.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尿道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
1. 一般治疗:
多饮水、勤排尿,急性期卧床休息。
2.抗菌治疗:
选用广谱、强效杀菌药物,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疗程要足,结合年龄、临床表现程度及选用不同的药物,通常7~14天,慢性或复发者疗程更长。
3.积极治疗不利因素:
尿道畸形、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等。
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尿Addis计数正常,尿培养阴性。
2. 好转:
症状、体征减轻,菌尿转阴。
治愈或好转者可出院,后者门诊随访治疗。
第五节 造血系统疾病
●营养性贫血
【病史采集 】
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面色苍白发生的时间、程度;
神经精神的变化;
不良喂养史;
慢性疾病、腹泻或失血史;
是否早产、双胎等。
【 检 查】
体格检查应注意有无智力、发育落后,震颤、肌张力增高,有无贫血性心脏病。
实验室检查:
贫血常规(RBC、HGB、MCV、MCH、MCHC)、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形态;
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运铁蛋白饱和度;
有条件者作血清和红细胞叶酸、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
必要时作骨髓检查。
【诊 断 】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应与地中海贫血、感染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及红白血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加强护理,防治感染,改善喂养,适当增加富铁食品。
病因治疗:
仔细查找病因,如肠道失血、钩虫病等对因治疗。
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
严重病例伴有心力衰竭或其它并发症者可考虑适当输血。
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疗效标准】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且保持3个月以上,有关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病因去除。
好转: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HB增高20g/L以上,有关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
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无改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病史采集】
1.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出血的缓急、程度和部位。
3.有无神经系统症状。
4.发病前期有无感染史,治疗经过及反应。
【检查】
1.入院后1小时内完成体检;
重症15分钟完成体检。
以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症状,应注意颅内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2.实验室检查:
血象及出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髓检查。
有条件者作血小板抗体检查。
【诊 断】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2.应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败血症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症状性血小板减少症鉴别。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防治感染。
大量出血时可予输血,必要时输浓缩血小板。
2. 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常用的药物有强的松。
如出血已控制,应逐渐减量。
疗程4周左右。
3.免疫抑制剂应用:
应用激素治疗无效者或脾切除无效者可试用。
4.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注。
5.脾切除。
6. 止血药物及辅助生血小板药:
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保留、安络血、止血敏可有止血作用。
恢复期可加用氨肽素、利血生等,可能有利于血小板恢复。
7.病情复杂,处理困难,需请相应专科或上级医生会诊。
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100×
109/L,持续3个月以上无复发。
2.恢复:
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
100×
109/L,观察尚不足2个月。
3.好转:
出血症状消失或好转,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增加>20×
109/L,但未达到100×
109/L,连续检查和观察2周以上。
4. 无效:
未达到好转标准者,至少观察4周以上。
第六节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详细询问近期有无局部化脓感染性疾病。
3.全身感染中毒表现:
高热、精神萎糜、肌肉关节酸痛、易激惹、烦躁不安、厌食等。
4.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肢体瘫痪、部分颅神经受损的相关表现。
【检 查】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全身系统体查,仔细寻找感染病灶、皮肤出血点、瘀斑。
2. 神经专科检查:
头围、前囟、颅缝情况,判断意识障碍程度,颅神经、肌力、肌张力、各种反射、脑膜刺激征,眼底检查,疑硬脑膜下积液者可做颅骨透照试验。
3.辅助检查:
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电解质、血培养、皮肤瘀斑涂片,脑电图、必要时头颅CT检查。
【诊断】
1.有感染性疾病史,结合典型的神经系统表现、脑脊液改变可明确诊断。
2.本病应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Mollaret脑膜炎鉴别,主要依据脑脊液检查确定诊断。
1. 一般治疗:
注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
2.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及感染性休克。
3.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预防脑疝发生。
4. 抗生素治疗:
早期、联合、足量、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疗程3~4周。
5.并发症治疗:
常见硬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等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
【 疗效标准】
1.治愈:
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检查正常,并发症完全控制,无后遗症者。
2.好转:
症状体征明显缓解,脑脊液检查正常,各种并发症明显好转。
【 出院标准】
达治愈标准者可出院,好转者可出院门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