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分享会教案优点和缺点.docx
《图书分享会教案优点和缺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分享会教案优点和缺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书分享会教案优点和缺点
(1)、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
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以上是笔者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
笔者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
课后反思的“七要”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叶澜教授曾提出: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
物”关系,而是“我?
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
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讨论是否富有成效
“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
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
学生的创造性何在
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
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
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
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
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
1.反思的含义?
何谓“反思”
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
“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
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
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
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
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
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
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
就不得而知。
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
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许传利)摘自《德化教育信息网》反思教育教学实践1.反思的含义何谓“反思”
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
“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认为反思性教育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
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而“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习惯。
2.反思的步骤概括国内外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教师反思的框架:
(1)发现问题。
教师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学校环境、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角色扮演、轶事记录、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象档案资料等等。
教研组、平行班老师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在合作中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
(2)分析问题。
教师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特别是关于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情感和技术方法等,以形成对问题的表征,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里,教师可以利用自我提问来帮助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相互观察和分析)来进行。
(3)确立假设。
明确问题以后,教师开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或通过请教专家、同事,或通过阅读专业书籍、网上搜索文献资料等途径)搜寻与当前问题相似或相关的信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性方案。
这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产生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教师形成新的、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4)验证假设。
考虑了每种行动的效果后,教师就开始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经验,当这种行动过程再次被观察和分析时,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循环。
3.反思的方式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以下几种反思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2)写反思日记。
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另外,教师也可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了解学生的意见,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
写反思日记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新教师而言,有许多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反省,例如录下自己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看完录制的授课情况后写下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点及可改进之处,并提出改进计划。
指导教师应当在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新教师的反省和探究的习惯。
(3)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参加研讨的教师把研讨的方案带回各自的课堂或学校,应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
(4)专家会诊。
请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室领导定期、追踪式听课,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观念、设计和操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共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行动研究。
为弄清学校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教师和校外专业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研究。
它不同于专业研究人员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科学研究”或旨在树立教育理想的“哲学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
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调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什么是教学反思
结合数学学科谈谈教学反思有哪些作用
教学反思有哪些方法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
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
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础。
其次,写反思的时候,因为要落笔,就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促使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化。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时,对写下来的教学现象、个案进行思考,因为写得翔实,思考也会趋于全面。
2、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
如果一般的思考,往往是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
而写,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是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理论认识的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班《我们有好看的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书的特征,学习简单分类,了解图书与人们的关系。
2、喜爱图书,并能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对书的感受及经验。
材料及环境创设:
各类书籍、书架、模拟小图书馆。
活动流程:
观察认识-阅读分类-感知讲述
一、观察认识
1、带领幼儿进入小小图书馆,引导幼儿每人选一本书。
提问:
你选的是本什么书?
2、大家选的书是不一样的。
但是图书有许多一样的地方,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
辅助提问:
(1)书有封面,指给大家看
(2)书有封底吗?
找一找
(3)书内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在书的角落里的找找。
(这数字就书的页码)你手中的书有多少页码?
翻到最后一页就知道了。
教师小结:
所有的书都有封面、封底和页码。
3、提问:
为什么书要有页码?
教师小结:
书的页码从小到大,它告诉我们看书时,应该按照顺序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看。
二、阅读分类
1、小朋友按照页码的顺序看人手中的书,书中有什么?
说件什么事?
2、儿看书。
提问:
(1)这本书说件什么事?
(2)你喜欢看这本书吗?
为什么?
教师小结:
书有各种各样的内容。
有的书是讲故事的,有的书是教小朋友画画、折手工、做游戏的,还有的书是告诉我们新知识的。
3、们就把不同的书整理一下,这样选书时就很方便了。
第一个书架放故事书。
每二个书架放折手工、画画、做游戏的书。
4、儿分类整理图书。
(教师随机引导,特别关注能力较差的幼儿较差的幼儿操作过程。
5、师小结:
图书整理得真整齐。
第一个书架是小朋友爱看的故事书,第二个书架是画画、折手工、猜谜语、做游戏的书,第三个书架上放着告诉小朋友新知识的书。
三、感知讲述
1、朋友喜欢看书,爸爸妈妈也喜欢看书。
现在我们就来告诉大家,平时爸爸妈妈喜爱看什么书?
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
2、儿广泛地说。
(启发幼儿这本书?
爸爸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
教师小结:
原来,爸爸妈妈也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他们真了不起。
看那么多的书,能让爸爸妈妈学到更多的知识。
3、你们猜猜,老师喜欢看什么书?
请你们选一本老师最喜欢看的书?
4、幼儿为老师选书。
提问:
你为老师先选了一本什么书?
为什么选这本书?
小朋友为老师选了这么多的书,老师都喜欢。
我要一本一本仔细地年看,等看完了,再把这书里有趣的知识告诉大家。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
Da_diao_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一、什么是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二、为何要写教学反思1、促进思考向纵深发展的意义。
一般的思考,往往因时间、大脑遗忘规律等方面的因素,或者导致思考停留在一般或者还没思考出具体的结果就产生了搁置现象。
而写,首先需要教师对在教学中的引发了注意的教学现象进行认真地回忆,具体、细致、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进一步细致地、比较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