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1700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 第二讲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是,只要稍作分析,这个论证的诡辩性质就会显露出来。

先不用查究宋玉说的是不是真实情况,就算它是真实的,从宋玉提供的论据里也是推不出“登徒子好色”这个结论的。

宋玉不管登徒子的道德品质怎样,仅仅抓住登徒子同他面貌丑陋的妻子关系很好这一理由,加以夸大和歪曲,进而攻击登徒子好色,这是极其荒谬的。

按照宋玉的逻辑,我们可以做以下推导:

如果登徒子同妻子关系不好就不算好色,那么,如果他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另找个漂亮的,那就更不算好色了。

真是荒唐之极!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宋玉说登徒子“好色”,采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逻辑角度来看,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它具有不能违反的性质,谁违反了逻辑规律谁就会犯逻辑错误。

【课堂活动二】

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善于识别并避免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

一、同一律

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具有确定性。

2.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

(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

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2)偷换概念:

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3)转移论题:

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4)偷换论题:

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典例分析1】

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

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

“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

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

[分析] 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

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而个人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典例分析2】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歌:

对歌开始了。

歌仙刘三姐向三个酸不溜秋的秀才提出一个问题:

“高高山上低低坡,三姐爱唱不平歌,再向秀才问一句,为何富少穷人多?

陶秀才回答说:

“穷人多者不少也。

李秀才补充说:

“富人少者是不多。

罗秀才接上说:

“不少非多多非少。

莫海仁听得不耐烦了,催促三个秀才说:

“快快回答莫啰唆。

[分析] 刘三姐问的是“为什么富人少穷人多”,而这三位秀才回答的却是“什么叫富人少穷人多”。

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是逻辑中的转移论题。

二、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2.矛盾律的作用

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保持思维的一贯性。

3.违反矛盾律所产生的错误

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典例分析】

(1)开全校大会,校领导叫各个年级主任检查班级出勤情况。

年级主任问某班班长说:

“你们班的同学到齐了没有?

”班长回答说:

“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到齐了。

(2)某学生问英语课代表,说:

“英语考卷明天能发下来吗?

英语课代表回答说:

“说不定英语考卷明天一定能发下来。

(3)毛拉经常向人劝诫说:

“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啊!

阿凡提听到毛拉的这句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拉:

“毛拉阁下,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

“咳,女人的话可千万听不得!

”毛拉说。

阿凡提又说:

“那就照你的话办吧。

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我说不送。

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决断了。

”说着,他转身就走。

毛拉一听这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

“不过,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分析] 

(1)班长所说的话中“基本上”和“到齐”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

(2)英语课代表答话中的“说不定”和后面的“一定”自相矛盾。

这两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判断之中,概念间发生了矛盾,这在逻辑上就是犯了一个判断内部自相矛盾的错误。

(3)毛拉一会儿说,女人的话都不能听;

一会儿又改口说,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

这两个判断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毛拉为了想捞两只羊吃,就不惜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三、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人们在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应该肯定其中的一个,既不能把两个都否定掉,也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2.排中律的作用

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

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3.违反排中律产生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

排中律要求人们做到:

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吞吞吐吐,骑墙居中。

唐朝有个名叫苏味道的人,他九岁就会写文章,后来和同乡李峤齐名,人称“苏李”。

苏味道文才虽好,但当官可当得不怎么样。

他12岁考中进士,先当吏部侍郎,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拜他做宰相。

他做宰相的时候,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与安全。

在处理事情时,从不明确表态,总是说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更没有什么创建和改革。

他还有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明确的决断。

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所以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

从此以后,就有人给苏味道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或“模棱手”。

[分析] 人凡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决断,或不表示鲜明态度,不置可否时,就称“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模棱两不可”。

因为不作明确决断,不明确表态,是属于“两不可”的错误,而不属于“两可”的错误。

“模棱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的。

4.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

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

而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

第二,要求不同。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的判断中间,不能都否定;

而不矛盾律则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

如果把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要求结合起来,那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既不能都否定,又不能都肯定。

《坚瓠续集》里有一则关于蝙蝠的寓言,大意是:

凤凰是百鸟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没有去。

事后凤凰责问蝙蝠:

“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蝙蝠说:

“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来祝寿。

接着是麒麟的生日。

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

事后麒麟也问蝙蝠:

“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呢?

蝙蝠回答说:

“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所管,所以我没有来祝寿。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叹了一口气,说:

“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

蝙蝠对凤凰说,我不是鸟,而是兽;

又对麒麟说,我不是兽,而是鸟。

把这些话合起来,那就是说:

我既是鸟,又是兽;

我既不是鸟,又不是兽;

我是亦鸟亦兽,非鸟非兽。

从逻辑上看,这不仅违反了不矛盾律,而且也违反了排中律。

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

蝙蝠说自己是亦鸟亦兽,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又说自己是非鸟非兽,这是违反了排中律。

同时,在亦鸟亦兽和非鸟非兽这两个并列关系联言判断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第三,逻辑错误不同。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而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四、充足理由律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

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

理由必须真实;

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2.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

3.违反充足理由律所产生的错误

(1)理由虚假,

(2)推不出。

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

丹徒靳阁老有子不肖,而其子之子却登第。

阁老每督责之,即应曰:

“翁父不如我父,翁子不如我子,我何不肖?

”阁老大笑而止。

[分析] 这位大学士的儿子虽然不成材,却善于强词夺理。

他是这样来证明自己并非不成材的:

我的父亲当了大官,你的父亲却没有当大官,可见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

我的儿子中了进士,你的儿子没有中进士,可见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既然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那就是你不如我,你凭什么说我“不肖”呢?

这个论证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因为从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好,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这个前提出发,是得不出我比你强的结论来的。

【练习巩固】

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如违反,请简要分析违反了哪条逻辑规律。

1.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答:

                                    

2.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

小张问小李:

“你下棋赢了吗?

”小李说:

“没有赢。

”小张再问:

“那么,你输了?

”小李答:

“也没有输。

3.经过修建工人的抢修,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

现在,这条路除了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外,其余地段的排水系统已经畅通无阻。

4.刚才八位同志就电影剧本《葡萄熟了》谈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尽管这些意见是有分歧的,但对我都是有启发的。

这八位同志从事戏剧、电影创作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了,都是电影界的老前辈了,所以,他们的意见,都是很中肯的,很正确的。

5.甲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蜗牛的,我看这是不对的;

乙说这个寓言是讽刺蚂蚁的,我看这也是不对的。

答案:

1.这段话同时肯定“没有人上去过”和“有人上去过”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2.一场棋的结局,有三种可能:

赢、输、和。

小李先回答说“没有赢”,后文回答说“也没有输”,这就意味着“和”。

小李的回答没有逻辑错误。

3.这段议论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因为它一方面断定“南山路下水道的淤塞现象终于彻底解决了”,另一方面又断定南山路还有“一小段还在加紧施工”。

4.这段话中主要的错误是混淆了“电影界的老前辈”和“从事戏剧、电影创作都有十几年、几十年的经验(的人)”这两个概念,因而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5.甲、乙两人的说法构成两个互相反对的思想,否定两个互相反对的思想是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的。

这段话不存在逻辑错误。

二、请从同一律的角度,具体分析下面这段话中存在的逻辑错误。

很多同志主张写作的时候应当讲究语言形式。

我的看法则与之不同,我认为我们应提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必须纠正和反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讲究语言形式”和“形式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段话把二者混为一谈,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三、运用矛盾律或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一块空着的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丙、丁四人在讨论这块地种什么庄稼好。

(1)甲一会儿说应该种麦子,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麦子,试分析甲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

为什么?

(2)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分析乙这样讲有没有逻辑错误。

(3)丙说:

“我看还是种麦子好。

”丁说:

“我看还是种油菜好。

”针对丙和丁的发言,乙又说:

“你们两人的意见,我都不同意。

”分析乙这样说有没有逻辑错误?

2.阅读故事,回答年轻人为什么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对爱迪生说:

“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说:

“什么!

那么你想用什么容器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

3.阅读故事,请你评论甲乙两人谁是谁非。

有个物理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学生在课堂里回答。

题目是:

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

后来,铁块又溶化成铁水,体积要增加多少?

学生甲回答:

“溶化后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三十三分之一。

学生乙不同意甲的意见,他说:

“不对。

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甲又说:

“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

4.请分析下面这段文字所存在的逻辑错误。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

所谓作品的社会效果,就是作品对生活所起的作用,即它对社会实践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不对的。

换句话说,功利主义是错误的,超功利主义也是错误的。

我们不能低估一部作品的社会影响,过去,有人把社会上的某些犯罪行为一概归于文艺作品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但是,说有些描写凶杀、偷窃的作品对某些犯罪行为毫无影响,也是不对的。

1.

(1)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着的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

(2)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是违反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的,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命题都是假的。

(3)针对丙和丁的说法,乙的说法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因为“我看还是种麦子好”和“我看还是种油菜好”这两个命题是互相反对的,断定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都是假的,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

2.这个年轻人提出的“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的想法,包含着逻辑矛盾。

因为,他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因为万能溶液作为一种溶液,必须有器皿能够加以放置,即至少要有一种器皿能够不为这种溶液所溶解,从而又不得不承认“有的物品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

这正好与“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的论断互相矛盾。

既然这位年轻人的论断包含了互相矛盾的命题,那么,他的论断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的。

因此,当爱迪生正确地指出了这一逻辑矛盾之后,这个年轻人当然也就只能“哑口无言”了。

3.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

“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

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

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溶化为铁水说的。

这样,物理老师所作的命题和学生甲所作的命题就不会构成逻辑矛盾。

因为,它们并不是就同一对象而作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甲的回答是正确的。

乙的思路错了。

他不懂得增加三十三分之一与缩小三十四分之一这两个概念的相对性,即他不懂得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为铁块而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溶化为铁水而说的,把相对的不同状况当作同一状况,也就是把不同的概念看成是同一概念,即“混淆概念”。

4.“在这个问题上,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不对的,不用‘票房价值’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也是不对的”,这种说法违反排中律的逻辑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因为它断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都是假的。

四、请分析下面两段文字中相关人物所犯的逻辑错误。

(一)

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一部彩电,很快就被公安人员抓获了。

公安人员问他:

“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彩电?

”他回答说:

“别人有彩电,我没有彩电,所以就偷了。

(二)

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争论起火星上有无人类的问题。

有个小朋友天真地说:

“火星上有人类。

电视剧《火星叔叔马丁》中的马丁叔叔不就是从火星上来的吗?

(一)小偷的说法不符合充足理由律的要求。

他所说的“理由”是不成理由的,也就是毫无理由。

把别人的财物窃为己有的行为,无论从道德上或法律上都是不允许的。

(二)材料中的小朋友不了解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误认为马丁叔叔确有其人,因而作出如此天真的论证。

这个论证从逻辑上看,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因为马丁叔叔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并非确有其人。

五、请从逻辑规律的角度,分析下面这篇短文中所存在的逻辑错误。

贯穿在《威尼斯商人》(系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著)一剧中的主要矛盾是: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阶级矛盾,夏洛克与仆人西洛朗之间的主仆矛盾,这些都是表面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剧本中的主要矛盾还表现在思想意识上的矛盾,如善良之心与法律的矛盾,个人自由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等等。

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什么阶级之间的矛盾呢?

这个问题有很多分歧的意见。

我认为夏洛克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因为他爱钱如命。

他爱钱如命有很多表现,甚至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名著中都批判过他。

有人认为,夏洛克并不代表资产阶级,而是代表封建贵族势力,我看这种意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须知,莎士比亚是大文豪,他总是跑在时代前面的,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

这时期文学作品中批判的对象多数是封建贵族,夏洛克又是莎士比亚批判的对象,所以说,夏洛克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这个观点是正确无疑的了。

至于说,进出口商人安东尼奥是否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讨论中,有人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代表,我看这理由不是很充分的;

有人认为他是封建贵族代表,这理由也不充分。

这个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内部两种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

对古典作品的分析,必须要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分析古典作品中的人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用现代的眼光去分析古典作品中的人物。

这篇短文确实有不少地方违背了逻辑规律的要求。

第一段的说法违背了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我们知道,在一个复杂的事物中,如果有许多矛盾同时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具有唯一性。

它只有一个,因此不能既说“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又说“夏洛克与仆人西洛朗之间的主仆矛盾”是主要矛盾,同时还说另外的两对矛盾也是主要矛盾。

如果肯定它们都是主要矛盾,那就与主要矛盾的定义相违背,而使自己自相矛盾了。

第三段的说法,违背了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因为“夏洛克爱钱如命”与“夏洛克是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两个不同的命题,文章的作者却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第四段同第三段联系起来看,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既断定夏洛克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又断定夏洛克是封建贵族的代表。

在第六段中,断定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内部两种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夏洛克与安东尼奥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这样一来,同上面的第四段断定“夏洛克是封建贵族的代表”就有矛盾了。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论述违反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作者认为:

“用现代的眼光去分析古典作品中的人物”与“不用现代的眼光去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