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031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

媒体融合:

老套路和新探索

媒体融合:

老套路和新探索

“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是当今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课题。

有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通过进行“媒体融合”,可以挽回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造成的被动局势。

  那么,到底什么是“媒体融合”?

它与多媒体运用有何区别?

它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反应”?

互联网本身就是融合媒体还是需要我们人为地再造一个融合媒体?

一、“媒体融合”概念及其演变  媒体(Media)即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

MediaConvergence,可以译为“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Pool)最先提出了这一概念。

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ofFreedom)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ConvergenceofModes),用以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①他还指出,这是一种正在“模糊媒介间界线”的过程,甚至涉及点对点通信和大众传播。

②  西方学者对“媒体融合”进行了多元视角的研究。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③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Gordon)根据不同的传播语境,拓展了“媒介融合”的具体形态,将其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

媒体间无法融合,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亦不能融合,但可以整合。

  未来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边疆和跨界的成果”,比如报纸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站提供音频和视频,广播也可以有自己的广播网。

但它们不会在形态上相互融合,而是保留自己的特色;也不会出现融合一切的“超级媒介”。

⑩一个融合了各种形式的通用媒介不太可能把每种功能都表现好,就像“万能运载器”不会成功一样,因为人们不会需要一个劣等车、劣等飞机和劣等船。

[11]三、寻找融合媒体的特质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媒体”,“融合”作为它的一个特性存在其中。

业界所谈的“媒体融合”,如果意指将互联网“融合”进传统媒体,恐怕是对互联网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样的“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目前传统媒体要解决的难题,不是人工再去融合,而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融合媒体固有的技术优势。

  开发利用“新”媒体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回首过去,报纸、广播和电视刚诞生时并非现今的形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过程。

中国报纸刚产生时,就是把中国传统文体搬上报纸版面,新闻写作五花八门,传统文体有多少样式,报纸上新闻就有多少种写法,甚至用汉赋形式写新闻。

广播刚发明时,只是少数无线电爱好者热衷的“玩意儿”,节目也是自编自播。

随着一战后广播在西方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广播新闻出现,但最初也仅仅是模仿报纸新闻的写法,导语还使用着复杂的倒装句。

[12]直到后来,广播才逐渐摸索到自身特点,开始采用适合广播新闻的手法播报。

60年前国内的电视又是什么样子呢?

电视新闻就是报纸+广播+纪录片,荧屏上打文字,再配以图像,还有一位出镜的播报员。

影视作品无非是“打开电视看电影”而已。

中国电视制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醒悟过来,提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13]开始探索独特的电视新闻与电视作品。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新生的互联网也同样面临当年的困境。

如今业界不少人用办报纸的思维办报纸网站,称之为“报网互动”;用办电台、电视台的方法办网站,称之为“台网互动”;不少媒体人还要努力实现“无缝对接”。

那么,“对接”的结果是报纸更像网站,还是网站更像报纸?

如果“对接”就是趋同,“融合”真的有必要吗?

  顶着媒体融合这顶大帽子,业界名正言顺地形成了“一鸡三吃(或四吃)”的懒人模式:

一条文字新闻+一段视频+一段音频+一些图片,所谓的“全媒体”新闻、全能记者(superreporter)也顺势而生。

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走完,形式五花八门、光鲜绚丽,但新闻的核心信息量并没有增加。

“1+1+1+1=1”,目前做到的只是叠加新闻,而非融合新闻。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内业界并没有找到适合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多是直接把传统媒体的表现形态与内容搬到了互联网上,一如60年前处于青春期的中国电视。

归根结底是因为还未醒悟:

媒体融合是互联网的固有属性,而非人为的多媒体协作。

为此,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再花精力和时间去人工完成新的所谓“融合媒体”,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形式。

四、发展作为融合媒体的互联网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

[14]另一方面,传媒业市场格局自2012年起发生巨大变革,2013年网络广告市场突破千亿大关,[15]超越平媒成为仅次于广电的第二大广告市场。

可以说,互联网将人们的生活带入新的阶段,传媒业的基本格局也正被改变。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这四大媒体具有各自的物理性能,不需要也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财力、人才投入到人工合成的“媒体融合”上。

应充分利用四大媒体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个性鲜明地发挥应有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报纸要办得像报纸,回归精英,走“深度”之路,深入调查呈现事件真相,深度解读探究事件原因,深刻评论求解事件本质;广播要办得像广播,细分受众,明确需求,“短平快”依然是电台生存之道;电视要办得像电视,除了新闻,应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进一步加强高品质节目的制作。

  但发挥所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播媒介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介作出改变”[16],否则它们将会面临死亡。

同样,媒体形态的存活也不意味着每一个媒体企业都能生存。

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时,应找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传播形态和经营方式上进行转型。

  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广播事业正值黄金期,抢占了同期报刊的广告市场,使报刊收入相比高峰期下降了45%。

而电视刚出现时更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沉重打击了电影业和广播业,许多杂志和报纸也纷纷破产。

[17]但今天,报纸、广播、电影仍未退出历史舞台。

20世纪90年代,国内广播业面临边缘化危机,市场份额严重下滑,但广播业抓住有车族这一新兴受众,重新定位转型,实现了自我救赎。

21世纪初,在面对电视的强力冲击与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中国乃至全球电影市场却奇迹般地快速复苏,再现繁荣。

这并不是什么回光返照,而是广播、电影无法被取代的自然的市场反应。

要相信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被互联网“融化”,更不会轻易消失。

  传统媒体试图“融合”互联网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绝非利用互联网的最终形态。

要在认清互联网本身是融合媒体的前提下,探索它新的表现形式。

五、融合的理念:

美国的深度数字化经验  2014年3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第十一次《新闻媒体报告》,对2013年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总结,其中数字化、社会化与流动性是其显著特征。

[18]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美国数字新闻机构与数字报道迅猛发展,大批业外投资纷纷涌入数字机构,美国最大的30家数字机构都在进行海外业务扩张;数字订阅收入持续增长,受众贡献的营收占到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是仅次于广告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移动与社交渠道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用户生产的信息,包括拍摄的视频、转发的信息、评论等是社交媒体上最火热的内容;传统新闻机构人才大批流向数字媒体,具有深厚调查报道根底的传统媒体记者依然大受欢迎,而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新的讲故事的技能,包括数据新闻报道和信息可视化。

而一些数字媒体的编辑坦言,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招聘年轻人,因为他们的数字直觉与技巧更好。

  从今年的报告来看,美国的新闻业已经进入到“深度数字化”的进程中。

反观我国,深度数字化也已具备了开展的可能性。

虽然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仍为主流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已逐渐崛起,并极有可能成长为未来主流阅读方式。

根据我国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光盘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且92.6%的读者为18至49岁的中青年群体。

[19]  中国现在讨论的媒介融合,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如何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转移到互联网上,这仅仅是浅层次的数字化;而是要探索数字科技对于新闻业整个生产流程、营收模式以及在传受关系上的突破,以形成数字化思维,进行数字化蜕变。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科技自有其本身的逻辑,现在不抓紧时机调整转型,一旦错失,又要走更多的弯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