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0099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

麟兮麟兮我心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

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

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

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

七天后,孔子去世了。

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

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

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

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

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

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

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

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

通假字,如“说”“有”。

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

(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

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

我们先来第一句。

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

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

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

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

(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

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

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

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

(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

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

(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

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

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

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

(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

“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

(物以类聚)。

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

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

(孔子的学生们)

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

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

他为什么不生气呢?

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

(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

“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

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

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

”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

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

(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

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

(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

(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

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

n)不亦说(yuè

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

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

按时;

说:

愉快、高兴;

朋:

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

愠:

发怒、生气;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温习。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则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有:

同“又”。

(2)立:

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

矩,规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论语十二章教学教案三: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

i)箪:

(dān)曲肱(gōng)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

”(《为政》)

  故:

学过的知识;

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

可以;

以凭借;

做。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五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则子曰:

一箪

(1)食,一瓢饮,在陋巷

(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雍也》)

  

(1)箪:

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

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

乐于学。

“贤德啊,颜回!

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

贤德啊,颜回!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第七则子曰:

  知:

懂得、了解;

好:

喜欢;

乐:

以……为乐。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第八则子曰:

“饭疏食

(1)饮水,曲肱

(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

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饭蔬饮水:

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