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五篇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五篇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五篇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统筹城乡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职教攻坚,构建布局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成都大学等市属高校建设,整合在蓉高校资源;
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打造终身教育网络,健全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优质发展。
第二节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化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逐步形成城乡均衡、规模适度、效益较高的布点格局。
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均衡配置区(市)县域内教育资源。
完善“县管校用”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城乡校长互派、教师交流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集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多种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制度。
完善普通高中招收制度,合理引导初中学校生源流向。
加大资助力度,切实解决经济困难群体和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问题。
第三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观念和管理现代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加强教育督导,改革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素质教育监测公布制度和基础教育学能监测体系。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逐步形成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格局。
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大市级专项经费投入,加快学校信息化终端设施普及,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基本服务项目,构建全市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平台。
实施网络远程教育,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全面覆盖学历、非学历、职业教育、市民教育各个领域、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和终身学习平台。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规划。
实行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完善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标准和机制。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师待遇。
完善成都市名师选拔培养、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体系。
第四节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具有国(境)外学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推动国际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
引进和执行国际通用标准,参与国际认证,建立与国外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评价体系。
加强与海内外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教育中介机构的合作,实施成都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
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形成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二章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以壮大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为着力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件。
第一节壮大创新主体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培育和发展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
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型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
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军工单位联合,组建民品科技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节夯实创新基础
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风险投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和聚集国内外先进技术。
支持科研院所创新发展,深化校(院)地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引导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协同参与解决区域科技创新重大问题。
鼓励创办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交易、科技评估、风险投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培育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立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
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战略功能区科技创新综合配套服务,在战略功能区引导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三节优化创新环境
制定和落实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实施标准化战略,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打造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价值体系,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加强科学普及,深入开展“三下乡”等城乡科普工作,办好“成都科技节”等科技活动。
专栏30“十二五”时期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48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80万平方米。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信息情报共享平台、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区域技术市场交易平台。
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三章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要人才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常规引进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建设中西部人才高地。
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33.5%、24%,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8人,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4.5%,人才贡献率达到27.6%。
第一节加快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科技前沿技术、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主动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第二节统筹各类人才开发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拓宽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
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
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支具有全球经营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培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人才战略,培养引进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水平。
建立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体系。
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完善市政府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选拔制度。
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能技能为核心,以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为重点,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革新能力强的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技能品牌赛事,聚集人才。
鼓励企业实行首席技师制度、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深化技工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技工院校和示范院校。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抓好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种养殖能手为主体的农村人才开发。
抓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以市场需求定培训机构、定培训项目、定培训对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制。
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
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提高社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发展志愿者队伍,推动建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
出台扶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到2015年,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达到1万人。
第三节创新人才开发机制
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实践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加大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深入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重要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打破常规招纳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形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和年薪制等多种薪酬方式,激发人才创业活力。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的建设力度。
专栏31“十二五”时期重要人才工程
党政人才队伍优化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高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文化名家百人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