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9715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笔记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而基于这样的教学设计进行的教学,其科学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教学设计,同样应该是极具个性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教学设计。

这样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教学策略及方法得当、评价科学合理、媒体运用适当,教学方案新颖独特、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有助于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教学设计是在深入细致研究课程、学习者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的恰当运用,教学设计所起的作用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作用。

通过教学设计,一些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被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成功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些善于反思、理论基础较为深厚的教师还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理论,使教学实践不仅成为应用、完善相关理论的过程,还成为一个创新理论的过程。

(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者是否积极地参与教学、学习者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全人发展、是否注重了教学效益、是否强调教学的反思与创新等。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就是基于对学习者深入细致地研究而进行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构思等都是以学习者的学为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进步与发展。

(五)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仅要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而且要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对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而且要明晰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教学论理论基础;

选择与编写教学材料不仅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而且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课程理论基础,不是把教材作为必需忠实传递的“官方文本”,而是作为可以灵活取舍的“范例”;

对教学程序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安排教学步骤,而且要求教师反思设计这些教学程序的理论依据,而其理论依据来自教师对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

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第二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过程

影响教学设计的四个主要因素:

1.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

(教学对象)

2.你想让学习者学会什么?

(教学目标)

3.学科内容如何能最有效地学习?

(教学策略)

4.你如何确定学习效果的达到程度?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围绕这四个因素进行的。

一般来说,完整的教学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教学设计从背景分析入手,而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以及对学习者的分析,根据背景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并据此选择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经过这些环节就得到了教学设计的产品——教学方案。

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肯定不是尽善尽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各种来自学生(或同事、领导、专家、学生家长等)的反馈信息,在教学之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在进行下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时要参考这些信息以期以后的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起点能力、学习风格以及一般特征。

1.起点能力分析

起点能力是“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准备,也就是学生的原有基础。

2.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通常包括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水平、学习坚持性等。

设计者可以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获取学习者学习风格的相关信息,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一旦确定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个别化教学。

教学设计者应从一下几方面了解有关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信息加工的风格;

(2)感知或接受刺激所用的感官;

(3)感情的需求;

(4)社会性需求;

(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设计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恰当地处理学习内容,适当地采用教学方法,科学地选择教学媒体,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3.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包括其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智能及情感发展等方面的特征。

(二)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学习的所有内容。

具体来说,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有:

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

分析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

揭示学习内容中各种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因为这些内容在所有学习内容中起关键作用,是教学设计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1.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

学习内容分析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大致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中小学每门课程都有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课程标准提供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为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另外教学参考材料,特别是与教材配套的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教育部)主持编写的教学参考材料,一般提供有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供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参考。

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这些材料大致确定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进行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之后,再设计具体的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

(2)选择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根据他们来选择学习内容。

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般通过回答“要达成这些目标,学生必须知道什么?

”,通常要持续回答类似的问题,即把“学生必须知道什么”作为下一级教学目标,来重新回答这个问题“要达成这些目标,学生必须知道什么?

”一直到达学生的现有基础为止。

(3)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

明确学习内容的类型对于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的类型与学习的类型密切相关,可以说学习内容的类型决定了学习的类型,而学习类型的分类还是基于学习内容。

对于学习的分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参考相关的分类标准,如布鲁姆把学习分为认知领域、动作领域以及情感领域;

加涅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态度的学习;

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等。

(4)分析学习内容的其他特征

除了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之外,还要分析学习内容深度、广度,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本单元或本课时学习内容与其它单元或课时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内容需要哪些条件等。

(5)组织学习内容

在组织学习内容时,要保证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适当,即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内容的组织即要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又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要容量适当、重难点突出;

学习内容的顺序要科学、合理;

学习内容应具有层次性,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学习内容分析的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归类分析法

归类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学习内容的分析,目的就是要厘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指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知识结构。

(2)图解分析法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学习内容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方法。

图解分析的结果是简明扼要地从内容和逻辑上高度概括的一套图表或符号。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用几条带箭头的线段及简单的数字来剖析一次著名战役的全过程,其事由、时间、地点、参战各方人数、结果等都可用图表来表示。

图解分析法主要用于对认知学习内容的分析,运用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A.列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事实、概念、原理等;

B.把所列内容按顺序排列;

C.用线条把各要素连接起来;

D.图解成型后,全面核查内容的完整性、要素之间的逻辑性,如有必要,补充或修改;

E.补充实例,提出教学建议。

(3)层级分析法

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要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分析方法。

这是一个逆向分析的过程,即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有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具备哪些更次一级的从属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学习者分析以及学习内容分析,教学设计者基本掌握了设计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背景信息,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就是确定通过学习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并将学习者通过学习后所达到的最终行为状态用具体的、明确地和能够操作的目标表述出来。

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要首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其次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最后再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是:

研究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目标、形成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研究课程目标。

中小学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都体现在课程的课程标准之中。

教学设计者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课程目标,了解其名称、意义以及数量,分析其依据的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系列的结构关系,并审视课程目标的合理性。

调整课程目标。

教学设计者应根据前期对学学习者的分析学以及习内容的分析所获得的具体信息,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处的具体教学环境,对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课程目标进行调整。

调整的内容一般包括确定增补的课程教学目标、删去个别不适合具体情况的目标以及调整(提高或降低)某些目标的难度。

形成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通过对原有课程目标的增删、难度调整,就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目标体系——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此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包括文字表述方面的完善。

2.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之后,就可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一般通过简单分配法、分解法和曾侧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

3.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同样采用上述三种方法:

简单分配法,分解法与层级分析法。

与单元教学目标相比,课时教学目标首先有较多的形成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应更具体明确,另外,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安排,最终所形成的结果就是“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案”(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从而实现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设计通常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来说明教学程序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教学设计也可以采用类似于计算机流程图的形式,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环节,清晰地表明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此重点介绍如何运用教学过程流程图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流程图的特征

教学过程流程图具有直观性、灵活性等特点。

直观性是指它可以直观地显示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比重,清晰地呈现教学过程的不同层次、各个教学步骤之间的关系及其顺序。

灵活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以及教学情境的变化对其作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教学的具体情况。

(二)教学过程流程图的常用符号及其意义

(三)课堂教学过程流程图类型

常见的课堂教学过程流程图有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等。

1.示范型

示范型用于技能的学习,如语言示范模仿教学(如外语语音、语文朗读、音乐唱法等)、动作示范模仿教学(如体育动作、表演动作等)、书写示范模仿教学(如书法、符号公式、报告格式等)、操作示范模仿教学(如实验操作、程序操作等)。

2.逻辑归纳型

逻辑归纳型主要用于事实、概念的学习。

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各方面的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

教师或师生共同借助教学媒体所呈现的信息概括、归纳事物的特征,形成概念。

媒体呈现类似事实,学生运用习得概念对这些事实进行观察、分析,最后教师或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3.逻辑演绎型

逻辑演绎型主要适用于教师借助典型的事实进行分析、推理、演绎,帮助学生知识迁移。

如由旧的结论推出新的结论,由量的关系推出质的关系,或由原理推出现象。

4.探究发现型

探究发现型主要适用于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等教学。

教学媒体呈现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探究。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观察其他类似问题过程,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原因或规律。

最后教师或师生共同总结。

四、教学媒体的设计

以采集、传递、存储和加工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工具载体被称为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能够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与容量,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教育向学习者全面开放,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教学媒体的类别

常见的教学媒体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按使用媒体的感觉器官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与视听媒体;

按教学媒体发展的时间先后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

按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分类,可分为课堂展示媒体、个别化学习媒体、小组教学媒体以及远程教育媒体。

(二)教学媒体的功能

教学媒体具有: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有助于实施个别教学等功能

(三)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对教学媒体的选择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媒体特征、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而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如英语听力教学既可以通过听觉媒体呈现信息,也可以通过视听媒体、多媒体呈现信息。

学生特征也影响对媒体的选择。

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因此适合那些直观、表现手法简单明了、图像画面对比度大的媒体,而中学生就适合那些表现手法较复杂、展示教学信息连续性强的媒体。

媒体特征也是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之一。

现代教学媒体种类众多、性能各异,在表现方法与使用效果方面各有其优缺点,这就使得某种媒体应用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比其它媒体更有效。

教学条件更是制约教学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一个连录音机都配备不起的学校根本不可能使用多媒体。

(四)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注:

施拉姆公式:

媒体选择的几率(P)=媒体产生的功效(V)/需付出的代价(C)

代价(C)包括制作媒体所需的费用(设备损耗、材料费用、人员开支等),以及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如安装、准备所需花费的时间,操作的难易程度,配套资料是否齐备,储存维护条件等)。

功效(V)是指媒体在完成教学目标中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媒体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选择何种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媒体使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

选择教学媒体的程序一般有四步:

确定由教学媒体来呈现的教学内容、甄别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类型、选择高效低耗的教学媒体、设计教学媒体应用的时机、方式、步骤和次数。

第三节教学设计案例及其评析(内容略)

1.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有效教学设计的分类。

2.有效教学设计的意义。

3.有效教学设计的原则。

4.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与程序。

1.教学设计背景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2.几种教学过程流程图的异同。

第五章有效教学实施

1.教师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

2.有效课前准备的作用。

3.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4.有效课外作业的定义与目的。

5.课外作业设计的原则。

6.有效课外作业的分类。

1.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处理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

2.有效课外作业的反馈。

 

第一节有效的课前准备

一、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与作用

(一)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

根据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来分,可分为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

教师的物质准备包括准备教案、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实验器材等,学生的物质准备包括完成课前必须完成的相关作业、任务,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准备必须的文具,提前进入学习场所(教室、实验室、操场等)等。

教师的精神准备包括收集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反思上节课的得失、进一步熟悉并完善教案、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课前侯课等;

学生的精神准备包括及时收集、查看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反思学习得失并查缺补漏,进行必要的复习与预习等。

按有效课前准备的主体来分,也可把课前准备分为教师的课前准备与学生的课前准备。

1.教师有效课前准备的内容

(1)收集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

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各种反馈信息。

这些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学生。

对于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始于上节课的进程之中。

细心、善于观察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从学生的课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甚至面部表情之中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通过学生的作业、试卷等收集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

教师也可以通过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学校领导听课等渠道收集反馈信息,也可以间接地从学生家长那里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通过多渠道地收集反馈信息,有助于及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及时查缺补漏,也有助于下节课更加完善。

其次,教师要提供各种反馈信息。

第一,教师要根据从学生那里收集的反馈信息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如同情、欣赏、称赞、奖励、不满、批评、惩罚等。

但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应具备针对性、激励性、交互性等,使这些反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完满发展。

第二,有必要的话,教师要把一些相关信息反馈给班主任、学生家长,以便使他们配合自己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反思上节课的得失

课前,教师应通过撰写教学日记、利用教学录像以及教师间的交流讨论等,以自己上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下节课更加有效。

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3)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并形成教学设计的产品——教案。

(参阅本书第四章“有效教学设计”)

(4)细致准备教学媒体、教具

有效的教学媒体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对学生实施个别教学。

因此,课前一定要根据教学设计认真细致地准备教学媒体,保证所需要的教学媒体能够在课前到位,并且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地使用。

课前还要准备必须的教具,如果是实验课或体育课,要准备好需要的实验器材、药品或活动器材等。

(5)进一步熟悉并完善教案

教学设计有可能在学期开始之前已经完成,因此在课前应进一步熟悉教案以便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熟悉教案是课前准备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没有这一步,教案过渡为课堂教学就很难完成。

有时教案写得很好,但课堂教学不成功,其原因常常是课前没有熟悉教案。

熟悉教案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默背的方法,机械地记忆和背诵教案或讲稿的内容;

另一种是默讲的方法,不仅记忆和熟悉具体内容及其层次安排,并且在头脑中形象地进行课前预讲。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

另外,因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教学内容的分析不可能尽善尽美,再者,学生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当时的教学设计也许有不当之处,那么就要对这些地方进行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6)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如果只有教师的课前准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教学实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并在课前监督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

2.学生的有效课前准备

(1)及时收集、查看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

学生在课前应关注或有目的地收集老师、同学、家长等对自己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学习(如课外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的评价及其他反馈信息,应正确看待这些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反思以帮助自己不断进步,健康发展。

学生还应该积极向老师及其他同学提供反馈信息,提出自己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学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以帮助同学改善他们的学习、帮助老师完善他们的教学。

(2)反思学习得失并查缺补漏

课前,学生还应该认真反思自己在上节课以及课后的相关学习活动,并根据已经获得的他人的反馈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并及时查缺补漏(及时复习没有掌握好的知识技能,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或错误的方法、态度等)。

(3)进行必要的复习与预习

课前的知识技能准备更加重要。

不管是赫尔巴特的“统觉团”,还是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都强调已有相关知识经验对新的学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不具备必须的相关知识技能,就不能进行新的学习。

因此,学生只有在课前进行了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