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下册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下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下册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
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四、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
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
P6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生成一、基本概念
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
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O2CO2P2O5等。
6、混合物: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O2SP等。
8、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SO2等。
9、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SO2等。
10、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11、分解反应:
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A+B
1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
(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耗尽氧气)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
(不能,产生新物质)
2、空气的成分:
N2:
78%O2:
21%稀有气体:
0.94%CO2: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
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P25
6、空气的污染:
(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污染源:
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污染物:
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
SO2CO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S+O2==SO2(空气中—淡蓝色火焰;
氧气中—紫蓝色火焰)
铝箔4Al+3O2==2Al2O3
碳C+O2==CO2
铁3Fe+2O2==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4P+5O2==2P2O5(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
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如P37
装:
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
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
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
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
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
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现象表达式
电解水验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
2。
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通电2H2↑+O2↑
3、水的组成:
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
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
(验纯的方法:
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
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
三、分子
1、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
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
(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
a:
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
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
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
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
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分子备注
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似性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异性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互关系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
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金属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
3、物质的分类单质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
(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
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
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
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
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
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
“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
主要水体污染来源:
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
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
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电子
(一)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
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
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
1/12)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
10-27kg。
三、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
OSiAl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如: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即。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
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
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液态固态气态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
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HO2的意义表示: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
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
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
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
表示原子个数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表示分子个数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
2+16=18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
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KClO3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
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在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
2:
16=2:
16=1:
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2:
16×
2=12:
32=3:
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
4+14+16×
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
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
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O2==(点燃)CO22C+O2==2CO
3.还原性C+2CuO==2Cu+CO2
4.无定形碳1.木炭和活性炭吸附性
2.焦炭炼钢
3.炭黑颜料
二、CO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H2O==H2+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
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
(验证)用澄清石灰水(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
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可燃性2CO+O2==2CO2
还原性CO+CuO==Cu+CO2
毒性:
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作用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和空气
3.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化石燃料:
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
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清洁燃料:
乙醇和天然气
五、能源1.化石能源2.氢能3.太阳能4.核能
这些能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二、金属材料1.纯金属铜铁铝钛
2.合金定义:
在金属中加热和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常见合金:
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
三、金属性质
有光泽,能导电,能导热,延展性,弯曲性
2.化学性质:
金属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3Fe+2O2==Fe3O4;
2Mg+O2==2MgO;
2Cu+O2==2CuO
金属与酸反应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2Al+6HCl==2AlCl3+3H2↑
2Al+3H2SO4==2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Zn+2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金属与溶液反应2Al+3CuSO4==Al(SO4)+3Cu
Cu+Al(SO4)==Cu(NO3)+2Ag
四、金属资源的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料:
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2.原理:
Fe2O3+3CO==2Fe|+3CO2
3.设备:
高炉
2.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与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变化
2.防止铁生锈地方法:
1.干燥,2.加一层保护膜3.改变其内部结构
3.金属资源保护措施:
1.防止金属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