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9453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开采设计说书Word文档格式.docx

5-3距离长独头巷道通风

5-4采矿场通风

5-5防尘工作

第六章供电、供气、供水

6-1供电

6-2供气

6-3供水

第七章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的安全工作

第八章附件

新余市谊达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底委托江西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矿业工程室,对“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区”就勘查许可证范围内,西起芦溪林场,东至坪上,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2.74千米,进行了铁矿床的勘查实质性工作,2005年5月份勘查工作结束,2005年9月份向委托方提交了经吉安市矿业开发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评审通过的《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勘查地质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已进入了采选生产的实施阶段,矿山建设正在进行中。

为实行正规、有序、合理开采芦下铁矿资源,特进行开采设计。

吉水县芦下铁矿开采设计的依据是:

江西省地矿局实验测试中心矿业工程室提供,经吉安市开发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评审通过的《江西省吉水县芦下铁矿勘查地质报告》的图文资料。

(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地质报告》图文资料表明:

1、对矿区铁矿矿床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控制工程太少,地表以1:

5000地质测量为主,辅以槽探,样坎等相配合,初步查明浅部铁矿层的分布范围,产状及矿石质量变化特征,大致了解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2、钻探工程少,矿区控制程度总体偏低,没有掌握中、深部矿体变化情况。

3、矿区矿床规模小,储量少,矿体形态和构造变化较复杂。

4、矿石铁品位低,磁铁矿可选性良好。

5、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没有提供具体地下涌水量数据。

芦下铁矿位于江西省吉水县境内,属文峰镇管辖,地理座标:

东径115°

09′15″至115°

12′00″,北纬27°

12′15″至27°

13′45″。

铁矿区范围拐点座标:

①X:

3013500,Y:

38614750;

②X:

38617000;

③X:

3011500,Y:

④X:

30115000,Y:

38614750。

面积4.5平方公里,开采标高为+345~+40米。

矿区距吉水县城约5公里,简易公路与省道相联至吉水县城,与京九铁路及105国道和赣粤高速公路相接,交通方便。

区域内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形,山脉延伸基本连续,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

山坡坡度陡,沟谷垂直或斜交山脊切割;

高程一般为120~250米,比高一般为50~150米。

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松、杉林区及灌木林。

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恩江河流经矿区南缘,为赣江支流,赣江流经矿区西缘,区域内地表水系发育,以河流为主,较大的河流有赣江和恩江河。

区内未见较大的区域性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中等,区域构造较稳定。

历史资料记载工程区地震烈度小于Ⅵ度,无特殊设防要求。

区内经济以农、林为主,生产水稻、木材,工业不甚发达,矿床开发的电源、供水等条件尚好。

矿区位于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造山带的罗宵褶皱带之吉泰盆地东侧,吉水—永丰复式向斜富滩向斜东翼北端。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青白口系上施组、震旦系、泥盆系、碳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

区域构造以富滩向斜为主体,区内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大小断层8条,其中以F1、F2、F4断层规模较大,F1、F2断层对矿层的影响更甚。

向斜北东翼为下坊组含铁岩系分布,沿铁矿走向有芦溪岭复式倒转向斜,次级褶皱群等一系列的紧密同斜褶皱群展布,伴随着褶曲作用,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质量都发生复杂变化。

区内岩浆活动自印支晚期开始,至燕山期均有不同的活动,矿区内有规模较大的燕山中期芦溪岭岩株,即中酸性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体突出。

区内受区域变质——绿泥石化、矽化、绢云母普遍,岩体周围以云英岩化、矽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为主。

区内矿产以新余式铁矿为主体,分布于震旦系下坊组,铁矿层厚1~2米,平均含铁24~32%之间,铁矿资源具有一定前景,并有铜钼等多金属矿产。

本矿床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矿层赋存于震旦系下统下坊组第二岩段之顶部,主要铁矿一层,层位标志较明显且稳定,但矿层多受褶皱构造控制,对连续性影响极大,多次重复出现。

矿层地表露头走向长:

北部1000米,南部400米,中部约800米,矿层出露标高最高345米(04线),最低标主82米(2′线)。

矿层产状与总体构造一致,走向为北西—南东,倾向南西,倾角不一,一般为50°

~70°

,形态多变。

矿体出露地表形态,以带状为主,主要分布于136~184线之间。

矿石的矿物成分为:

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2%以下)、菱铁矿等;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50—60%)、绿泥石(10—20%)、方解石、绢云母、黑云母、磷灰石等。

其中:

磁铁矿为主要矿石矿物,一般含量为40~50%,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粒径一般为0.15~0.26毫米,呈浸染状及块状集合体产出,受赤铁矿交代作用,赤铁矿化的赤铁矿和交代残留磁铁矿比值为2:

3。

由于磁铁矿内部颗粒分布的量比不同而呈条带状构造。

矿区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铁,矿石全铁平均品位表内氧化矿31.29%,表外氧化矿27.08%,原生矿磁铁矿石27.26%,混合矿石26.83%,品位变化均匀。

原生矿石的结构以粒状变晶结构为主,氧化矿石中以次生交代结构为主。

原生矿石的构造以条带状构造为主,浸染状构造次之。

氧化矿石中大部分保留条带状构造,并形成一些新的次生构造。

根据矿区地形和地下水位线,潜水面与矿石氧化界面大致相当,并与区内地形起伏有关,一般近山脊处氧化深度大,山沟处氧化深度小,山坡介于二者之间,确定氧化带深度一般为16m左右。

矿区内矿石以原生矿为主。

本区气候温暖潮湿,季节变化明显。

降雨量比较充沛,一般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

风向以东风较多。

区域内地表水系较发育,以河流为主,恩江河和赣江是较大的河流。

恩江河流经矿区南缘,为赣江支流,赣江流经矿区西缘。

矿区内地表水不发育,多为山涧小溪。

小溪有余家垄小溪、为老屋下小溪和芦溪岭场小溪,都分别是往南、往西注入恩江河。

其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

小溪对矿区的开采无影响。

本矿区内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地层中,未发现强含水层,区域地下水以基岩裂隙为主,富水性弱。

矿区除第四系松散层外,均为震旦系、青白口系一套以泥质为主的夏质岩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水位抬高,流量增大,旱季反之。

本矿区以裂隙充水为主,含水微弱,没有发现危及未来矿山开采的强含水层,断层的透水性及富水性较弱,无大的地表水体,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不密切,属于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

所以一般对矿坑充水影响不大,造成矿坑突水而成灾害的可能性小。

(一)矿体及围岩的地质特征

风化层主要由绿泥绢云千枚岩、绢云千枚岩组成。

矿区内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为10~20米不等,岩层风化后裂隙发育。

上盘围岩由绢云千枚岩、砂质千枚岩、绢云绿泥千枚岩组成;

下盘围岩主要是绢云千枚岩或变余岩屑杂砂岩与千枚岩,由于褶皱等地质活动作用上、下盘围岩位置发生互换的现象也比较频繁。

围岩形态为块、片状,属中等坚硬、稳定性岩体。

矿体位于下坊组中段顶部,上部为绿泥磁铁石英岩;

下部为磁铁石英岩,属块状坚硬岩体。

(二)岩、矿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本区铁矿层为含铁石英岩,其余主要为千枚岩,矿区属良山太平山矿区向东延伸部分,故类比参考良山、太平山铁矿区试验资料,没有单独做工试测。

裂隙风化带岩石岩性:

天然含水量10.4%,坚固系数为1.5,比重2.68,容重1.78吨/立方米,属不坚固岩石。

顶、底板围岩岩性:

致密坚硬,坚固系数8~11,容重2.8吨/立方米,属坚固~极坚固岩石。

矿体岩性:

磁铁石英岩及绿泥磁铁石英片岩,致密坚硬,容重3.35吨/立方米,坚固系数13.5,属极坚固矿岩。

矿岩的松散系数平均为1.50,爆破系数1~1.15,自然安息角42°

区域稳定性较好,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

区内未发现较大不良灾害地质体,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现象,但影响和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有多种:

风化深度因地形而异,影响岩体的稳定性;

矿体及顶底板长期受到构造应力作用,片理发育且连续性较好,降底了围岩强度,导致地下水活动活动加强,损害了其稳定性,有长距离片帮的可能性,给开采过程中的顶板管理带来了难度,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断裂破碎带不仅破坏了地层和矿体的完整性,而且降低了围岩的强度,形成了上下水力联系,导致地下水活动加强,给地下开采带来困难。

根据芦下铁矿区勘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资料表明,矿区铁矿床整体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控制工程少且在地表浅部,初步查明,大致了解矿体浅部的分布情况及特征,矿体中、深部的地质情况基本没有掌握,不足以提交开采设计。

由于总体设计的资料依据不充分,为了减少肓目设计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使矿山设计更具有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先进性特点,确保投资回报在短时间内实现;

二则,考虑到企业铁矿选矿生产工艺流程已建设完成,处于等米下锅的现实;

三则,考虑到现已掌握的资源程度现状,采用边采边探,探采并举的铁矿床开发方案,可为下一步查明铁矿床中、深部资源留有时间。

综合考虑以上诸方面因素,确定矿区铁资源分浅部和中深部两期开发利用。

先期开采设计范围是浅部铁矿资源。

具有地下开采条件的当地水平标高以上的铁矿资源列入本期开采范围。

具体是:

南部采区,标高+70米以上Ⅲ-1、Ⅲ-2、Ⅲ-3矿体;

中部采区,标高+72米以上Ⅱ-1、Ⅱ-2、Ⅱ-3矿体;

北部采区,标高+86米以上Ⅰ-1、Ⅰ-2、Ⅰ-3、Ⅰ-4矿体。

建议要采取措施加快中、深部探矿进度,尽快掌握铁矿区中、深部矿体赋存情况,尽早实现二期工程开发,为保证企业的连续性生产,做好资源接替工作。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图文资料表明,铁矿矿体分布范围较大、储量较小,矿体较薄,倾角较大。

铁矿区矿体产状与总体地层产状相一致。

南部——中部——北部三组矿体基本沿北东35°

(南西35°

)轴线错落分布,从南到北矿化带跨度达2700米。

南部和北部矿体走向为大致东西,倾向总体向南西,中部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三组矿体倾角变化都较大。

南、中、北三组矿体产状不一,沿轴线分布长且相对独立,设计将南部、中部、北部矿体划分为1#采区、2#采区、3#采区进行分区开采。

采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生产系统的建立。

三个采区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相对独立,采区的供电、供水、供气、开拓、通风、运输、安全设施等生产系统工程分开建设是不得已而为之。

分区进行生产系统建设加大了企业投资成本,给今后企业生产管理增加了费用开支和难度。

地质报告对芦下铁矿区资源量估算结果,“本矿区共获得332+333资源量36.84万吨,其中332资源量11.36万吨,333资源量25.48万吨,控制和推断的资源量在+40米标高以上”。

而本期开采设计的标高平均在+75米以上,可利用的资源量15万吨左右,设计储量12万吨左右,无法与已建成的选矿处理量相匹配,差距太大。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矿山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国土发[2004]208号),小型铁矿生产建设规模为3万吨/年~30万吨/年,换言之,芦下铁矿属小型矿山。

芦下铁矿当务之急是要在现有的矿区范围内采取积极有效的探矿手段,下大力气,做扎扎实实的实际工作,旨在铁矿储量上有新的突破,才能生产规模而言。

矿山的总体工业布局是根据采矿工艺,矿岩运输等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按照工业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坚持有利于生产安全、有利于管理工作,便于生活的原则,对矿山地面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全面规划与布置,使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彼此协调的结合有机总体,服务于矿山。

本期设计的铁矿资源分布范围大且分散,按照三个采区进行规划、布置。

分采区独立考虑其主要硐口、排废场、矿石储放场、运输道路等生产场地。

供电、供气、供水、排水、炸药库等安全生产设施,以及生活场所的布置。

1#、2#采区生产规模很小,工业布局尽可能简单、紧凑、实用,以满足基本生产、管理、生活需要。

(见1#、2#采区平面布局图)

3#采区相对设计资源量较1#、2#采区大一些,工业布局上考虑设计规划其功能作用要完备一些。

所有工业场地、生产安全设施、生活场所依山谷两边自上而下建设。

(见3#采区平面布置图)

矿床开拓必须符合生产安全、基建工程量少,投资省、经营费低、管理方便的原则,芦下铁矿前期设计开采的是浅部铁矿资源。

有条件利用平硐方式开采当地水平以上的一部分储量。

平硐开拓方式能充分利用矿石的自重下放,便于通风、排水,溜矿井集中出矿,可多中段硐口排水排废等优点。

所以,采用平硐开拓方式具有优势。

1#、2#采区的平硐口以上的的矿体可采高度只有20~40米左右,地形条件适用沿脉(矿体走向)平硐开拓,基本没有或很少废石;

(穿脉)巷道,基建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但矿块可采矿量少,万吨采掘比较高,不经济。

3#采区受矿体赋存、地形、工业场地、矿石外部运输等条件的限制,采用矿体上盘多阶(中)段平硐开拓方案,区内Ⅰ-1、Ⅰ-2矿体走向长度达1000米,非常狭长。

出露地表高差250米,可以开拓六个平硐中段中段。

本期暂设计+86米、+126米、+166米三个中段,由于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三个中段平硐口基本都处在矿体近出露地表的最东端位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设计了1#、2#两个露天储矿仓,+86中段的矿石卸在1#储矿仓,126米中段以上的所有矿石通过溜矿井加中段运输平巷的方式将矿卸在2#储矿仓。

各中段平硐口都可以排弃废石,有足够的自然等高线边坡可利用。

3#采区126、166中段:

006号穿脉以东井巷开拓工程基本结束,视Ⅰ-1、Ⅰ-2矿体中段水平揭露情况,要着手研究如何开拓+206米、+246米、+286米等中段的问题。

根据地形条件以上各中段平硐口位置将随着中段高度上升将会有较大距离的西移,且山势陡峭,翻山越岭,人员、材料、设备较难于到达,矿石的运输问题也是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根据出矿方式和运输工具的不同,设计各采区巷道断面规格为:

高2米×

宽2米,巷道坡度+3‰。

4-3中段设置

1、中段高度

主要是考虑:

①矿区风化层较厚,可深达30米,影响矿岩的稳定性。

②矿体沿走向、倾向的变化大且复杂,较难控制。

③围岩多为千枚岩,成板片状,连续性较好,容易形成较大面积的片帮现象等三个重要因素。

中段高度取40米比较适当,1#、2#采区可采高度大都等于或小于40米,3#采区按40米的高度划分中段。

2、平硐口位置

1#采区:

1#平硐口H:

+71米X:

Y:

2#平硐口H:

2#采区:

平硐口H:

+72米X:

3#采区:

86中段平硐口H:

+86.80米X:

16438

12788

126中段平硐口H:

+126.80米X:

16305

12858

166中段平硐口H:

+166.80米X:

16245

12930

3、穿脉巷道设置

所有穿脉巷道按大致垂直矿体,方位22°

,每隔100米平行间距布置。

顺序从东往西01线、00线、02线、04线、06线……排列。

86中段平硐是01线穿脉巷道,126中段平硐是00线穿脉巷道(方位11°

),166中段平硐是02线穿脉巷道。

4-4井巷工程贯名

为有利于生产管理,准确的调度指挥好生产,赋于井巷工程简单明了的名称。

基本模式为:

中段名称—矿体名称;

中段名称—穿脉名称。

例1:

86-2W86为中段,2为Ⅲ-2矿体,W为西端。

例2:

126-1E126为中段,1为Ⅲ-1矿体,E为东端。

例3:

71-271为平硐,2为Ⅰ-2矿体。

例4:

166-02S166为中段,02为02线穿脉巷道,S为南端。

矿山生产进入矿床开采(采矿)是在矿床开拓、运输、供电、供气、供水、排水、通风等系统的基建工程已初具规模,达到矿山建设已进入投产阶段的标志。

矿床开采(采矿)阶段,既是矿山建设(完善)的继续,又是生产矿石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工序流程之一。

矿山生产要达到安全有序,必须坚持合理的矿床开采顺序。

应根据矿床赋存条件、地表地形,地表是否允许陷落和采矿方法等因素来确定开采顺序。

根据芦下铁矿的特点,该矿床开采应采用先上盘、后下盘;

自上而下(先上部中段后下部中段);

由远而近(具体说由西往东)的后退式开采顺序。

此外,矿体间距大于30米的急倾斜矿体,也可部分打破先上盘后下盘的开采顺序;

在开采上部中段的同时,有计划安排下部中段开采少数矿块,以使其先形成采空区,便于上部中段采掘作业的废石用来充填该采空区。

这样既处理了采空区,又可减少废石的搬运。

4-6采矿方法

一、采矿方法选择

采矿方法是从矿块开采矿所进行采准、切割和回采等生产工艺的总和。

选择采矿方法的原则是:

1、优质:

矿石贫化损失率低,采下矿石质优;

2、高效:

矿体回采率高,采场生产能力大,采矿工效高;

3、低耗:

采矿作业原材料消耗低、能源消耗低、成本低;

4、安全:

保证开采过程中有安全生产条件和保证矿山能安全持续生产。

选择采矿方法的依据是:

矿床赋存条件、矿体产状、矿体的走向、长度与矿体厚度、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矿石矿物组份、地表是否允许陷落等因素。

按以上原则和依据,结合该矿床(矿体)的特点,采用如下采矿方法:

1、当矿体厚度<2米急倾斜矿体为普通浅眼留矿采矿方法。

2、当矿体厚度≥2米急倾斜矿体为无底柱浅眼留矿采矿方法。

3、当矿体倾角<50°

的为全面采矿方法。

二、普通浅眼留矿采矿方法

浅眼留矿采矿法是将阶段分为矿块,把矿块又分为矿房和矿柱二次回采。

矿房分层向上回采,采下的矿石只放出三分之一左右,剩余三分之二的矿石留在矿房作继续向上回采的工作台,直至矿房采完,而最终全部放出矿石。

矿房采完后,再回采矿柱。

(一)、采场结构参数

采场长50~60米,高40米,顶底柱:

高3米×

宽2米,矿房间柱:

长2米×

高40米,采幅为矿体厚度。

(二)、采准与切割

1、采准工程:

在矿房长度的中间部位上掘采准天井(也称先行天井),断面规格:

长3米×

宽1.2米

2、切割工程:

①掘进漏斗颈(即偏斗川),在沿脉巷道顶板上掘,规格:

高3米、长2米、宽≥1.2米(矿脉厚度大于1.2米,则取沿脉巷道宽度2米)

②掘进拉底巷道:

即在漏斗颈(底柱)顶部掘进矿房回采补偿空间,长度为采场长度,其断面规格为:

高2米、宽≥1.2米(当矿体厚度大于1.2米时,则等于矿体厚度)

③安装木质漏斗或浇注砼漏斗。

(三)、矿房回采

(1)、崩矿:

采用YSP-45型凿岩机向上打眼,火工品爆破崩矿,分层向上回采,直至矿房采完。

(2)、架设顺路天井(即人行道):

在采场两端架设顺路天井,是人员、材料、风流出入采场的通道,顺路天井长1.6~2米,宽1.2米,架设随矿房上升而上升。

(3)、矿房局部放矿与采矿

矿房回采过程中,每次爆破崩矿后,矿房须进行局部放矿和平场。

由采场平场人员通知出矿人员按斗位、按数量出矿,使矿房空间高度在1.8~2米,以便于回采下一个分层的凿岩、爆破作业。

(四)、回采安全工作

(1)、凿岩、爆破作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采场爆破通风后,进入采场要洒水,敲帮向顶处理松石,矿堆上的大块要破碎处理。

慎防大块、木材、钢钎、风水绳等杂物埋入矿石中。

要按斗位通知出矿数量,不能多出或少出,达到矿房矿石面平整,空间高度在1.8~2米,要确认各斗位出矿数量与采场矿石下降相符,慎防矿石结拱悬空。

(3)采场出现结拱悬空的地段要标明标志,禁止人员进入,并向上级汇报,下班交班及时处理。

(五)、采场通风

有先行天井或相邻有采空区的采场可自然通风,无先行天井或相邻无采空区的采场采用局部扇风机进行机械通风。

6、采场放矿(大量最终出矿)

矿房回采结束后,可进行大量出矿,直至出完采场全部矿石。

三、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

1、开采技术条件

本采矿方法适用于倾角55°

~85°

厚度2~8米,条带状急倾斜中厚矿体。

F=8~10,矿岩稳固等开采技术条件。

2、开采方法

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是留矿采矿法的变形方案。

主要区别于采场采准工作,属于无底柱平底结构,其它工艺完全同一般留矿采矿法。

采准工程:

掘进脉外运输巷道(矿体厚度6~8米也可以在脉内),平行于沿脉巷道,距沿脉巷道2~3米,每隔6~7米掘进一条出矿横硐长2~3米。

运输巷道与出矿横硐的断面规格同为:

宽2米。

设计矿块长度50~60米范围内的沿脉巷道就是矿房回采的拉底巷道(回采补偿空间)。

出矿是人力装运形式。

矿车在出矿横硐口脉外运输平巷位置装车外运。

3、主要技术经济参考指标(假设矿体厚度4米)

采场生产能力100吨/日,采掘比280米/万吨,损失率3~4%,贫化率8~10%,采矿台班效率60吨,炸药单耗0.45公斤/吨,坑木消耗15立方米/万吨。

4、主要特点

(1)、采场底部结构简单,采准工作较容易被操作人员掌握。

(2)、能最大限度回收矿石资源,损失率低。

(3)、出矿横硐内可进行大块矿石的二次破碎,减少了大块产出率,出矿工作更顺畅。

(4)、采矿顺序无严格的划分,前进与后退式都可以使用。

(5)、减少了木材消耗与没有木质漏斗维修量。

(6)、脉外运输巷不因采矿结束而被破坏,可作永久性通道和通风巷道。

(7)、采场生产能力大,采矿强度高。

四、浅孔落矿全面采矿法

本采矿方法适用于缓倾斜层状薄中厚矿体的开采。

1、采场构成要素

矿块沿走向布置,长50~60米,阶段高20米,阶段斜长40~60米,采场高度等于矿体厚度,间柱宽6~8米,顶底厚度2~3米,不规则矿柱的间距根据夹石与贫化后的分布以及顶板需支护的情况来确定,矿柱尺寸一般3×

5米,矿石溜子间距5~7米。

2、采准切割工作

掘进阶段运输平巷、切割上山,切割平巷、矿石溜子、人行联系道和电耙绞车硐室等。

首先在矿体的下盘围岩中掘进阶段运输平巷,然后,由阶段运输平巷开始,在矿体的底柱中每隔5~7米开掘一个矿石溜子,在矿石溜子上部开掘切割平巷,作为回采的自由面;

在矿块的边界,由阶段运输平巷自下而上地掘进切割上山直至上部回风平巷,作为回采工作的起始工作面;

在矿房间柱内自下而上每隔一定距离(10~15米)掘进一条人行联络道;

在顶柱内每隔一定距离(10米)掘进一条人行联络道(回采过程中)通至上部回风平巷;

在阶段运输平巷的一侧或上部每隔一定距离开掘一个电耙绞车硐室。

3、回采工作

回采工作由切割上山开始,沿矿体走向向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