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9299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docx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3、光周期现象:

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生活型):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

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因子的补偿作用:

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围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物候:

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

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干灼:

指当幼嫩苗木的根茎部位与高温表土相接触时,苗木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木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土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皮烧: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能促使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代功能,造成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生态幅: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2、广温植物:

不少陆生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围生活,即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围生活。

窄温植物:

植物只能生活在很窄的温度围,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14、临界剂量:

大气污染物对园林植物造成的伤害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持续的时间,也称之为剂量,刚好使园林植物受害的剂量称为临界剂量。

二、简答

1、光与植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方式。

(质、量、时间)

 

2、简答最小因子定律及尔福德耐受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J.Liebig在研究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时发现,植物生长并非经常受到大量需要的自然界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水和CO2的限制,而是受到一些需要量小的微量元素的影响。

因此他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后人称之为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尔福德耐受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

3、简答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点:

(1)城市中太阳辐射直射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

(2)城市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

(3)城市充分的太阳辐射时间减少。

(4)城市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1)城市中太阳辐射不均匀性,造成了树木的偏冠现象。

偏冠会给树木整形修剪带来困难,影响树木功能作用的发挥。

(2)城市太阳辐射的减少和日照不足常造成一些喜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树木无花无果,整株枯死。

(3)城市人为光照影响部分植物的物候期。

4、低温对园林植物的伤害有哪几种?

直接伤害:

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

间接伤害:

分为冻拔和冻裂两种

5、为什么昼夜温差大对一些植物的生长有良好的影响?

(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

(2)植物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3)植物的开花结实与变温有关。

变温利于植物开花结实。

(4)变温与干物质积累:

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产物消耗减少,净积累增多。

6、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1)城市的下垫面的反射率较小;

(2)高层建筑物增加了接受太阳辐射的表面积;

(3)人为活动;

(4)植被占据面积较小,不透水面积较大;

(5)大量的污染物的存在。

7、简答温度因子与园林植物布局之间的关系。

(1)高温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坏生物体的代过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并且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温刺激而不能完成发育阶段。

(2)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决定其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

如:

苹果不能在热带栽培,由于高温的限制不能开花结实;可可、椰子只能在热带分布,因为是受低温的限制;垂直分布:

长江流域马尾松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以下,这个界限的上部为松,是因为在海拔1000-1200米是马尾松的低温界限,又是松的高温界限。

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

园林植物的凉爽效应

园林植物群落对营造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

8、水生植物类型:

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黑藻。

浮水植物,如浮萍。

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

旱生植物适应特点:

(1)形态结构上:

有一类植物其根系发达,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而地下部分可深达15米,扩展围623m2,可吸收更多水分。

有的旱生植物的叶片特化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且气孔下陷,如仙人掌科和松柏科植物。

还有一类植物能够贮备大量水分,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活。

储水组织发达,如南美的瓶子树

(2)生理特征:

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表现在它们的原生质渗透压较高(渗透势低),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3)生活史方式上避开干旱期

9、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

(1)植物将污染物进行体新代而利用掉

(2)植物的富集作用:

即植物将吸收的物质存储在植物体。

(3)植物将其吸收的物质进行转化或转移

10、污水湿地处理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污水湿地处理技术,是将污水有控制的投配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生长有芦苇香蒲等沼生植物的土地上,污水在沿着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在植物和土壤(还包括其中的微生物等生物)的联合作用下,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土地处理系统。

在该系统中,废水水平地通过介质流动,在与介质表面和植物根区表面进行接触时,被微生物降解和物理或化学过程所净化;至于挺水植物的直接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它主要是提供了微生物栖息场所.维管束植物向根茎周围充氧,同时又有均匀水流衰减风速,抑制底泥卷起和避免光照,防治藻类生长等多种作用,依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发挥净化功效.

11、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是什么?

城市用水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

水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城市缺水与园林绿化的矛盾.同时,在选择园林绿化类型时也要考虑水污染状况,尽可能选择一些耐水污染,并具有净化水污染的植物.

12、根据盐土植物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可分为几类?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聚盐性植物:

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而不受伤害,如碱蓬,滨藜,盐角草等

(2)泌盐性植物:

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如红树,柽柳等

(3)不透盐性植物:

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蒿属,盐地凤毛菊等

13、大气污染类型

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划分:

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根据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划分:

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型污染。

14、什么是植物检测?

其优点什么?

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

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

优点是:

植物监测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

反映大气污染类型和各污染物的复合效应.

植物监测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

可记录该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情况。

15、滞尘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①减少出现和移动;

②通过降低风速,使大颗粒灰尘下降到地面或叶片上;

③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

④吸收一部分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

16、提高园林植物减噪效应的途径

(1)适当的密植.特别是常绿树的密植能有效地减弱噪声。

(2)较好的配植方案是:

既要有观赏效果,针叶树之外要有落叶树,但以常绿树为主;乔木之外要有灌木,但以乔木为主。

(3)人工整枝修剪使枝叶密茂形成绿色的墙,其减噪效果较好,目前最常见、效果较佳的是利用人工修剪的高篱来防止噪声。

17、常见的防风林结构

(1)紧密(不透风)结构

(2)稀疏(疏透)结构(3)透风(通风)结构

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种关系: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种间关系: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3、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4、高斯假说:

不存在他感作用的两种相似物种,因生长速度的快慢,一种使另一种趋于灭亡的竞争现象。

5、竞争: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6、生态位: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7、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8、寄生:

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9、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二、简答

1、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生态学意义: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2、什么是禀增长率?

生物在理想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潜在增长率。

其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是自然现象的抽象,它能作为一个模型,可以与自然界观察到的实际增长率进行比较;可以敏感地反应出环境的细微变化,是特定种群对于环境质量反应的一个优良指标。

3、生物密度效应的两个基本规律?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解释一下最后产理恒值法则产生的原因。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竞争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小。

4、指数型增长与逻辑斯谛型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就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1-N/K)。

5、简答R.K对策的特点?

R对策者适应于不可预测的多变环境(如干旱地区和寒带)

K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

6、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几种?

均匀、随机、集团

7、简答园林植物种群动态?

(1)园林植物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即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容量的影响。

(2)当人为管理较为精细时,种群的波动较小;但当环境变化较大时,种群易受到伤害。

(3)种群平衡性较弱

(4)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随机和聚集分布。

(5)种群调节以遗传调节为主。

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群落:

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2、群落最小面积:

就是说至少要求这样大的空间,才能包括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物种。

3、优势种:

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

4、建群种:

生物群落中,优势层片中的优势种。

森林群落中,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5、多度:

是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多度只能在同一生活型的物种间进行比较。

6、密度:

单位面积的植物株数。

7、投影盖度:

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又称郁闭度。

8、频度:

某个物种在调查围出现的频率。

常按包含该样方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计算:

频度=某物种出现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9、重要值:

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10、生活型:

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

11、层片:

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

12、群落交错区:

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13、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4、群落的季相:

随着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即群落的季相。

15、波动:

群落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16、演替:

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二、简答

1、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

(7)一定的分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2、简述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

群落分层的意义:

(1)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2)减缓了竞争

动物分层现象:

主要与食物有关。

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而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

3、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点

群落交错区:

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产生原因: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

4、简述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

朝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波动:

短期的可逆变化,且变化方向经常改变,一般不发生定向替代

5、简答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的主要区别,并了顶级——格局假说的最主要理论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1.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

因素

2.在一个气候区域,所有

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形

成气候顶级

1.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

的形成

2.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

个顶级

顶极—格局假说

由Whittaker(1953)提出,认为在任何一个区域,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

特点:

将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结合在一起

其中的顶级群落相当于单元论中的气候顶级

其中的顶级类型相当于多元论中的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6、了解单元顶级学说中前顶级的各种类型

亚顶极指气候顶极阶段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

如高原的羊草草原是大针茅草原的亚顶极阶段。

偏途顶极也称干扰顶极。

由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如在美国东部因常遭火烧而长期保留的松林阶段。

预顶极也称先顶极。

由于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群落。

如草原气候区出现的森林群落。

超顶极也称后顶极。

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如草原区出现的荒漠植被片段。

7、了解群落演替及其类型

演替:

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1、按照演替时间

(1)世纪演替

(2)长期演替(3)快速演替

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

(2)次生演替

3、按照演替基质的性质

(1)水生演替

(2)旱生演替

4、按照演替的方向

(1)进展演替

(2)逆行演替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原生裸地:

指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

例如:

火山喷发熔岩破坏植被形成的裸地、湖泊等。

2、次生裸地:

是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

例如森林采伐后的皆伐迹地、开垦草原、火灾和毁灭性的病虫害,都能造成次生裸地。

3、食物网:

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状结构,即食物网。

4、营养级: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二者的参与,同时也包含一些地质与地理作用在內,因此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生物小循环:

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7、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富集效应):

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

1、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围,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主要组成成分有:

非生物成分:

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

生物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四级)、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分解者(异养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动物等)

构成:

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主要形式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2、什么是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

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生物之间的捕食和被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条链,而是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即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自行举例:

如草原生态系统中,狼、兔子、羊、草之间的关系。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

(1)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

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只能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2)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

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

生物的新代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5、碳循环途径:

从大气中的CO2储库开始,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把碳从大气中取出,结合到碳水化合物中的分子中,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呼吸和残体腐烂分解时,再回到大气。

主要循环过程:

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CO2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6、森林和农田哪一个对土壤的消耗较大?

为什么?

论述

1、举例说明在园林实践中,如何通过调节光照来控制花期以满足造景需要。

●光周期现象:

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长日照植物:

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

通常需要14小时以上的光照才能开花。

例如:

菠菜、紫菀、

短日照植物:

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开花或明显推迟开花。

一般需要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

深秋或早春开花的植物多属此类。

如牵牛、菊类。

中日照植物:

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时间的植物。

例如甘蔗。

日中性植物的概念:

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称为日中性植物,如黄瓜等

●调节花期的重要性1)满足重要节日的集中用花2)实现花卉的周年供应3)有利于开展杂交育种工作

●具体措施:

1)延长光照,促成开花2)遮光处理,促成开花3)电照处理,推迟花期4)昼夜颠倒,调整花期。

例如:

一品红为短日照植物,正常花期咋12月中、下旬,为了使其在“十一”开花,一般在8月上旬就开始进行遮光处理,每天见光8—10小时,可以用来在国庆布置花坛,美化街道以及各种场合造景。

2、岛屿生态学说与自然保护区设计之间的关系

岛屿效应:

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因为岛屿处于隔离状态,其迁入和迁出的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

MacArthur的平衡说

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

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

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

|保护区的边缘生境更适合于某些物种的生存。

|若每一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

|多个小保护区有利于隔离传染病

|空间异质性丰富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保护更多的物种

|保护大型动物需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能减少被保护物种灭亡的风险,而且细长的保护区,有利于物种的迁入。

|要考虑到景观多样性。

3、如何运用季相进行园林造景设计?

答:

群落的外貌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植物的季相景观受地方季节性变化的制约。

如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相十分显著,常绿针叶林的季相变化远不如落叶林明显,主要表现为春季雄花序的开放,和入秋后活地被物的枯黄。

常绿阔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季相变化更小,各种植物几乎没有休眠期,开花换叶又不集中,中年以绿色为主。

植物的季相景观也被赋予了人格化,从而更易被人们所认同。

如春天盛开的牡丹花为富贵花等,因此对植物季相特色的理解,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对自然生活最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升华。

园林设计者不仅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更为关键是要能创造出丰富的季相景观群落。

(1)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清楚地了解,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都可称作季相植物。

如春季发叶早的柳,开花早的梅花等,或植物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涵。

(2)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3)最后要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

总之,创造植物季相景观就是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注重春花、夏叶、秋实、冬干及植物群落花、叶色等外部形态,合理布局,使不同花色花期,叶色叶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是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