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890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2 第八单元 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考点3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档

考点3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微点拨] 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的进步

2.通讯的进步

[轻巧识记]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

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

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

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2.影视业

3.“第四媒介”——互联网:

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图示总结]

1.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政府的政策等。

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4.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5.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主题一 欧风美雨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图片证史——膝盖的平等:

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

图一 晚清上海 图二 民国初 图三 1922年孙中山

衙门百姓跪官年躬身问候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

希尔亲切握手

论从史出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2.史料探史——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推动力

史料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探究 史料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的必要性?

答案 辫子、传统服装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不利于操作机器,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表明剪辫易服的主张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3.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

(1)地域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

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4)动力

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迁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4.方法总结——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四大阶段

主题二 向“距离”挑战——近现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1.史料证史——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画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了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2.重点讲解——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主题三 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

1.史料探史——报刊的社会功能

史料 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

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

探究 据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留学生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和作用如何?

答案 目的:

宣传“民族”“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归纳总结——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价值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考题组

1.(2015·江苏高考)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答案 C

解析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事例说明了旧中国下层民众卑微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题干图片与民族工商业的处境无关,故排除A项。

1949年3月,国民政府尚未覆灭,图片也无法体现上海的混乱与动荡,故B项错误。

仅从题干两幅图片,无法得出D项结论。

2.(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A、C两项排除。

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

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3.(2014·全国Ⅰ高考)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模拟题组

4.《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

①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 ②体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 ③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④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故①错误;从材料中“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汉四川军政府对是否剪辫易服持宽容的态度,故②正确;从图片标题“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可知剪辫易服在民国初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③正确;大汉四川军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的革命政府,从材料中“自从满清入主……积习自当力除”的信息,可知大汉四川军政府是支持革命的,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5.下表是“1880年与1930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口增长”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该表能反映出当时(  )

国民收入(亿元)

年增长率(%)

人口(千人)

年增长率(%)

人均收入(元)

年增长率(%)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880年

1930年

143.43

257.98

1.21

377636

500789

0.58

38

51.51

0.62

A.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快速发展

B.民生状况有所改善

C.人口增长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D.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是正数,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关系,故C项错误;近代化主要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材料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6.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

“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只是个别现象,“主要出行工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上海交通是否日益便利发达,应该通过与以

前的对比看出来,材料信息单一,无法说明问题,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的说法没有提供比较例证,难以说明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考点训练

1.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答案 C

解析 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可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对自由,故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