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886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docx

新课标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8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讲学案

专题18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纲解读

主题

考点

内容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017课标全国Ⅱ,5,6分

2014安徽理综,6,6分

选择题

★★★

人脑的高级功能

2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17江苏单科,8,2分

2016课标全国Ⅰ,4,6分

2015福建理综,27,14分

选择题

非选择题

★★★

分析解读 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本专题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属于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

高考试题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神经调节的理解、掌握和再现上,考查考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分析及实验设计方面,并且常与体液调节相结合,以生理过程模型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

在复习时应重点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相关曲线、图形的解题方法,并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命题探究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命题技巧

1.本题以图像为载体,以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途径为主线考查了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图像信息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既有教材基础知识又有新知识信息,侧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核心考点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2.突触的结构及功能

3.神经递质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知识储备

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3.神经递质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4.兴奋传递异常的原因

解题关键

1.结合兴奋传递过程理解图中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生理作用

2.理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以及兴奋传递异常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思路分析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B表示ADP和Pi,E表示ATP。

据图可知,A-C在突触间隙中,被D酶催化分解成A和C,其中,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回突触小体中,重新与A反应生成A-C,由此可知C能循环利用。

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A-C将无法分解,会导致受体持续受A-C刺激,从而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备考建议

1.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制

2.梳理神经调节与体液免疫等知识的联系,尝试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17课标全国Ⅱ,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2.(2017海南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3.(2014海南单科,15,2分)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 C

4.(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 C

5.(2017北京理综,29,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

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     方式进入胞内。

Ca2+与     共同作用,使C酶的     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该结果为图中的    (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

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

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

 

(4)图中内容从      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16分)

(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

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6.(2014浙江理综,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

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答案 (12分)

(1)

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思路

预测

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

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教师用书专用(7—9)

7.(2016上海单科,10,2分)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

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胃肠蠕动加速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D.心跳加快

答案 A

8.(2014上海单科,24,2分)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 B

9.(2014四川理综,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

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 (11分)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2017海南单科,13,2分)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 A

2.(2017江苏单科,8,2分)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 D

3.(2016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 B

4.(2015浙江理综,4,6分)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 D

5.(2014重庆理综,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

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答案 B

6.(2014江苏单科,11,2分)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