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14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名著欣赏选修第四章17世纪文学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如“三一律”,题材与体裁的严格划分,语言的准确、简洁,结构的明晰和合乎逻辑等。

3.创作上遵循古典

古典主义作家如同中世纪的但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一样,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学。

这主要体现于两点:

一是他们基本上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选取题材,二是把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某些方法奉为不可冒犯的清规戒律。

就后者而言,前面提到的“三一律”就是典型一例。

在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情节一致”基础上,古典主义者进而规定,在戏剧创作中,要做到时间、地点和动作的三个整一。

布瓦洛说,一部剧本——

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的充实。

这意思是说,一个剧本只能表现同一事件,剧情应该发生于同一地点,发生于二十四小时之内。

这一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任何人不可逾越。

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一般把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7世纪30-5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

60-70年代,古典主义文学的鼎盛期;

70年代之后至18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的衰落期。

[本节只介绍前两个阶段的创作成就。

]

(一)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期的成就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诗人法兰索亚·

马莱伯(1555—1628)。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为王权服务,语言要明晰、准确、规范化,艺术形式要完美。

布瓦洛称马莱伯为“诗宗”,要求作家以之为楷模。

1634年,剧作家梅莱(1604—1686)在悲剧《索福尼斯伯》中首次严格遵循了“三一律”,得到黎塞留的赞许。

1635年,黎塞留成立法兰西学士院,制定了语言文学方面的规范。

1636年,高乃依的悲剧《熙德》上演。

夏普兰(1595—1654)遵黎塞留之命写了《法兰西学士院对<

熙德>

的批评》一文,严厉指责高乃依不遵守“三一律”。

此后,“三一律”便成为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创作准则。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高乃依。

1.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高乃依的《熙德》

彼埃尔·

高乃依(1606—1684)被看成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

他一生写了30多个剧本,大部分是悲剧。

代表作是悲剧《熙德》(1636)。

《熙德》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吉伦·

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

悲剧中讲:

贵族青年罗狄克与贵族小姐施曼娜倾心相爱。

但由于他们的父亲发生了可怕的争执,一对恋人陷入了悲剧的情境。

罗狄克的父亲杰葛和施曼娜的父亲高迈斯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

国王任命杰葛为王子之师,引起高迈斯的嫉妒,打了杰葛一耳光。

杰葛年事已高,要儿子罗狄克替他报仇雪耻。

罗狄克在经过一番激烈、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在决斗中杀死了高迈斯。

施曼娜在父亲被杀后,内心同样充满了矛盾。

她恳求国王处死罗狄克,但当罗狄克来到她的面前让她亲手处置自己时,她又借故予以拒绝。

这时,宿敌摩尔人入侵。

罗狄克主动迎敌,一举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因此被摩尔人称为“熙德”(意为“君王”)。

罗狄克为国立功,施曼娜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极点:

她觉得罗狄克更可爱,同时又担心父仇更难报。

她要求国王准许为他报仇的桑士与罗狄克决斗。

罗狄克打败了对手。

按照当时的律例,施曼娜应与获胜的罗狄克结婚。

但施曼娜不乐于从命。

国王体谅她的矛盾心情,命令罗狄克出击摩尔人,待凯旋之日再婚配。

施曼娜同意国王的决定。

剧本主要描写发生于男女主人公身上的家族义务与个人感情的矛盾冲突。

罗狄克为了维护家族荣誉,不得不杀死爱人的父亲,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在这种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罗狄克以理智战胜了情感,为了尽义务而牺牲了个人幸福。

这样的矛盾同样也纠缠着施曼娜。

她一方面出于义务不能不向国王控告罗狄克,另一方面又越来越深地陷入了对罗狄克的爱情之中。

这些矛盾最后都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下得到解决。

就这样,《熙德》张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性原则,也给个人感情以充分肯定。

由于《熙德》的题材重大,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情节集中并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上演时受到巴黎观众的热烈欢迎。

但黎塞留对它却很不满意。

黎塞留不仅对高乃依的成功表示妒意,而且他不能容忍剧中国王以理性的方式而不是以专制的手段来统治国家,不能容忍剧中三次通过决斗来解决纠纷的做法(黎塞留一向严令禁止决斗)。

因此,他授意法兰西学士院的负责人夏普兰撰文《法兰西学士院对<

的批评》,无理责难高乃依抄袭他人,并违背了“三一律”。

高乃依愤而停笔三年。

此后他所写的剧本,均符合“三一律”,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是,高乃依因此再没有写出比《熙德》更为优秀的作品。

这说明,古典主义对于某些作家的艺术才能起到了束缚作用。

(二)古典主义文学鼎盛期的成就

60-70年代是古典主义的鼎盛期。

莫里哀的喜剧,拉辛的悲剧,拉·

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使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成果蔚为大观。

莫里哀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喜剧作家。

他的喜剧创作,形成了自阿里斯托芬、莎士比亚以来的又一座高峰,显示出古典主义在喜剧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2.理性与情欲(非理性)之间的冲突:

拉辛的《安德洛玛刻》、《费德尔》

让·

拉辛(1639-1699)被看成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人,其作品代表了古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拉辛一生共写了11部悲剧。

其代表作为《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

A.《安德洛玛刻》

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刻》(1667)的题材来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安德洛玛刻》和《特洛亚妇女》。

剧中写:

特洛亚城陷落之后,赫克托耳的寡妻安德洛玛刻成了阿喀琉斯之子皮洛斯的女奴。

皮洛斯钟情于安德洛玛刻,因此迟迟不与热恋他的斯巴达公主赫耳弥俄涅结婚。

悲剧开始时,希腊使节俄瑞斯忒斯来到皮洛斯王宫,传令皮洛斯王交出赫克托耳的遗孤以绝后患。

为保全儿子的生命,复兴特洛亚,安德洛玛刻假意允诺与皮洛斯结婚。

赫耳弥俄涅妒恨不已。

她利用俄瑞斯忒斯对自己的感情,唆使俄瑞斯忒斯杀死了皮洛斯,然后自杀而死。

俄瑞斯忒斯也因绝望而发了疯。

安德洛玛刻及其儿子得以保全。

由于生活于法国专制政体由盛而衰阶段,因此拉辛的悲剧与高乃依迥然有别:

他不写理智战胜感情、忠君报国的英雄,而写情欲压倒理性、私利至上之人,由此暴露路易十四后期贵族上流社会人欲横流、人性堕落的现实。

在《安德洛玛刻》中,拉辛对人性中的恶进行了深入挖掘,谴责了人欲横流、丧失理性的贵族阶级。

皮洛斯对未婚妻赫耳弥俄涅背信弃义,不惜抹掉自己的光荣历史,作出危害希腊人利益的勾当,甚至在神庙宣布特洛亚的敌人是自己的敌人。

俄瑞斯忒斯身为希腊使节,却希望皮洛斯拒绝交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因为这对他有利,可以使他有可能得到赫耳弥俄涅。

甚至,他在情网中越陷越深,犯下弑君渎神大罪。

皮洛斯也好,俄瑞斯忒斯也好,在拉辛看来,都是情欲的俘虏,理性对他们的心灵不起作用。

在拉辛笔下,赫耳弥俄涅性格复杂。

她热烈地爱着皮洛斯,到厄庇洛斯等候结婚,却被冷淡了数年,最后甚至被抛弃。

因此,她又十分怨恨皮洛斯。

最不能使她忍受的是,她这样一个公主,竟然败在了一个女奴之手。

这又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理。

既恨且妒,促使赫耳弥俄涅决心杀死皮洛斯。

但她不择手段,卑鄙地利用了俄瑞斯忒斯。

最后,她跪在神庙前,在皮洛斯的尸体旁自杀而死,以表示她对皮洛斯的爱。

在拉辛看来,赫耳弥俄涅也是情欲的俘虏,也缺乏理性。

悲剧主人公安德洛玛刻与上述人物不同。

她怀念丈夫赫克托耳,要为赫克托耳守节。

她爱儿子,要为赫克托耳保全遗孤。

她的感情是强烈的,是无可非议的。

同时,她又有高度的理性。

在苦苦哀求也感动不了皮洛斯的铁石心肠,眼看自己的儿子就要成为刀下之鬼时,安德洛玛刻假意答应了皮洛斯,但要求皮洛斯在神庙宣誓,把她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帮助他重建特洛亚城。

她决定在皮洛斯宣誓后自杀,这样既保全了儿子,也保全了自己的贞操。

安德洛玛刻的行为,与皮洛斯、俄瑞斯忒斯、赫耳弥俄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她身上,感情与理性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在艺术方面,《安德洛玛刻》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充分体现出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

与古希腊悲剧相同,它的冲突紧张激烈,结构简练集中。

它写四个人物的恋爱关系(皮洛斯与安德洛玛刻,皮洛斯与赫耳弥俄涅,俄瑞斯忒斯与赫耳弥俄涅),情节复杂,而拉辛却处理得干净利索。

拉辛没有从头写他们四人爱恋关系的产生和经过,而是从俄瑞斯忒斯作为希腊使节来到厄庇洛斯王国写起。

俄瑞斯忒斯的到来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

皮洛斯要求安德洛玛刻给他一个最后答复,这答复不仅影响到皮洛斯对赫耳弥俄涅的态度,而且将要决定俄瑞斯忒斯的命运。

如果安德洛玛刻拒绝皮洛斯,皮洛斯就会和赫耳弥俄涅结婚,俄瑞斯忒斯得到赫耳弥俄涅的愿望就会落空,安德洛玛刻的儿子就将被杀掉;

如果安德洛玛刻答应皮洛斯,俄瑞斯忒斯的愿望就可能实现,安德洛玛刻母子就会平安,但安德洛玛刻也会因此而失去宝贵的贞操和气节。

在厄庇洛斯王国,俄瑞斯忒斯的到来成了悲剧冲突的起点,矛盾从此急剧发展,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尖锐,一直到收场。

从《安德洛玛刻》的结构艺术看,可以说,拉辛是一个善于“带着镣铐跳舞”的作家:

“三一律”对他非但不是束缚,反倒是他发挥艺术才能的最佳形式。

承接: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B.《费德尔》

《费德尔》(1677)的题材源于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

剧本涉及了乱伦之爱的主题。

雅典王后费德尔爱上了国王忒修斯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后来知道希波吕托斯另有所爱,由妒生恨,“恶人先告状”,向国王诬陷了希波吕托斯。

结果希波吕托斯因受诅咒而被摔死。

她悔恨之余,服毒而死。

死前向国王坦白了事情真相。

悲剧充分表现了拉辛的艺术才能,他对费德尔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深刻。

费德尔由爱到恨,最后起了杀意,是有一定过程的。

她和国王忒修斯结婚后就爱上了希波吕托斯,但她假装恨希波吕托斯,来掩饰对他的爱。

她内心试图排挤掉希波吕托斯的地位,情感一再受到压抑,因此陷进了极度痛苦之中。

悲剧开始时,拉辛通过费德尔与保姆的谈话,交待了费德尔的矛盾和痛苦心情。

这是理智克制情感阶段。

忒修斯离家半年,毫无音讯,传说已经死亡,她似乎可以无需隐藏自己的情感了。

于是,在保姆的怂恿之下,她便向希波吕托斯倾诉了自己的爱情,结果遭到了拒绝。

她由爱转到羞愧,但还说不上恨。

此时,忒修斯忽然归家。

费德尔深自谴责,后悔暴露了自己的感情,她的理智也曾一度催促她向丈夫坦白。

但是,当她知道希波吕托斯爱阿丽西,自己有一个情敌时,心情突然复杂化了:

她既嫉妒,又怕希波吕托斯把她的过错告诉给忒修斯。

费德尔完全丧失了理性,终于对希波吕托斯的爱转变成为恨了。

她决心假手忒修斯害死希波吕托斯。

结果忒修斯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并祷告海神惩罚他。

当希波吕托斯骑马路过海边时,海中出现了一头怪物,惊吓了希波吕托斯的马,希波吕托斯坠马而死。

希波吕托斯死后,费德尔的理性重又占了上风。

她认识了自己的罪过,悔恨交集,服毒自杀。

临死前,她向忒修斯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表示忏悔。

就这样,拉辛把费德尔的感情变化写得层次分明,合情合理,显得非常真实感人。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费德尔》演出时,一部分反对拉辛的贵族用卑鄙手段组织起来抵制它。

拉辛因此搁笔十二年。

古典主义者禁止采用《圣经》题材,怕的是亵渎神圣。

拉辛重新创作后,忿而用《圣经·

旧约》故事,写了《爱斯苔尔》(1689)和《阿达莉》(1691)两部悲剧,公开表现出对古典主义者的蔑视。

3.“巨型喜剧”:

拉·

封丹的《寓言诗》

若望·

德·

封丹(1621-1695)写过悲剧、喜剧、抒情诗、故事诗等,但以《寓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寓言诗》(1668,1679,1694)共12部239篇。

封丹说,他的《寓言诗》是——

一部巨型喜剧,幕数上百,

宇宙是它的背景,

人、狮、兽扮演其中的角色。

在这部“巨型喜剧”中,拉·

封丹主要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民间故事,借动物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多方面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关系、生活逻辑等问题的理解。

封丹是描绘禽兽的能手,《寓言诗》中的禽兽在他笔下绘影绘声,富于真实感。

故事一般很简短,集中精炼,却富于戏剧性,有开场,有发展,有高峰,有收场。

诗的韵律也千变万化。

《乌鸦和狐狸》《狼和羔羊》《小公鸡、猫和小鼠》《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是其中的名篇。

辐射点:

寓言作家。

伊索——拉·

封丹——莱辛——克雷洛夫——谢德林。

再次辐射:

一般寓言。

佛经寓言——《五卷书》——《旧约全书》——中国先秦寓言。

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古典主义的保守倾向越来越被作家们所反感,终于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文学界出现了一场“古今之争”,僵化的崇古的主张受到批判,厚今薄古的主张取得胜利。

这一事实说明,古典主义此时已经趋于衰落,其主导地位被动摇了。

不过,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古典主义在18世纪仍起重要作用。

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出现后,古典主义才最终退出文坛。

古典主义影响了欧洲文坛,英、德、俄等欧洲国家都出现了尊奉古典主义的著名作家,如英国的德莱顿(1631-1700)、德国的高特舍特(1700-1766)、俄国的苏尔玛科夫(1718-1777)等。

三、17世纪英国文学

17世纪的英国,随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贵族阶级的复辟,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诗人、作家,即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清教徒作家以及革命时期的革命诗人。

复辟时期的宫廷诗人的代表是前面提到的德莱顿,他既是英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又是宫廷古典主义创作的代表者,写有“英雄悲剧”、“风尚戏剧”以及颂诗和讽刺诗。

4.道德完善的“心路历程”:

班扬的《天路历程》

此时的清教徒作家的代表是约翰·

班扬(1628-1688)。

班扬在他的寓意小说《天路历程》(1678)中,写了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矢志向“天国的城市”前进,经过“绝望泥沼”、“名利场”、“困难山”、“安逸”平原、“死亡河”,最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小说主观上宣扬的是基督教信仰,客观上如同但丁的《神曲》一样,启示人们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并且,在结构上,小说延续了《金驴记》、《小癞子》那种以个人的旅途经历串联情节的传统。

但丁的《神曲》。

5.“撒旦主义”:

弥尔顿的《失乐园》

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诗人弥尔顿(1608-1674)的创作。

弥尔顿1649年后在革命政府担任拉丁文秘书期间,曾以拉丁文撰写了著名的小册子《为英国人民声辩》(正篇1650年,续篇1654年),为英国人民处死国王和建立共和国的正义行动作辩护。

由于为革命日益操劳,他最后双目失明。

复辟时期,他的著作被焚烧,本人遭到监禁、罚款,但他始终坚持革命立场,继续以诗歌为武器,宣扬革命思想。

他以口授的方式,取材《圣经》,创作了两部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一部诗剧——《力士参孙》。

人们称之为弥尔顿的“三大诗作”。

史诗《失乐园》是弥尔顿最重要的作品。

约1万行,分12卷。

其题材取自《旧约》,写的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受到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受到上帝惩罚,失掉了乐园的传说。

《失乐园》的基本情节是:

撒旦原是大天使,但他骄矜自满,纠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卷五、六),于是被上帝打到地狱遭受苦难(卷一、二)。

由于无力反攻天堂,撒旦便想出间接报复的办法,企图毁灭上帝创造的人类。

上帝知道撒旦的阴谋,但为考验人类的信仰,并不阻挠撒旦。

撒旦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夏娃居住的乐园(卷三、四)。

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告诉了他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卷七、八)。

但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卷九)。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卷十),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了乐园。

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亚当和夏娃(卷十一、十二)。

弥尔顿写《失乐园》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

他认为,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起外界的影响和引诱,因而感情冲动,走错道路,丧失了乐园。

夏娃的堕落是由于盲目求知,妄想成神。

亚当的堕落是由于溺爱妻子,感情用事。

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勃勃,骄矜自满。

辐射:

罪感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撒旦的骄矜,在感情上却同情他所受的迫害,因为撒旦的受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封建贵族的压迫。

在描绘地狱一场时,弥尔顿虽然口口声声说撒旦骄矜,野心勃勃,但在对话里,在形象上,撒旦又完全是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

在凶险的地狱背景中,撒旦的战斗决心表现得非常坚定:

战场虽然失利,怕什么?

/这不可征服的意志,报复的决心,/切齿的仇恨,和一种永不屈膝/永不投降的意志——却都未丧失;

/……我们的神力和这修炼的体质,/既由命运规定了断不能消灭;

/我们在这次伟大战争的经历中,/既未削弱,反而加强了预见,/那么,和我们大敌从事于永恒的/坚决战争时,无论用武力,用阴谋,/我们都可以保证更大的成功;

/虽敌人现在胜利了,正兴高采烈,/霸占着天庭,对诸神实施虐政。

同时,通过和撒旦一起被贬入地狱的天使们的形象,诗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

……对最高的掌权者,/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在他们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在《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一文中,深刻地挖掘了《失乐园》的意义。

他说这个好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即使作者不是有意在作品中描写1648年的革命,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这种分析无疑是正确的。

弥尔顿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宣扬了革命的思想,从《失乐园》开始,“撒旦主义”成了革命叛逆精神的同义语。

歌德的《浮士德》。

《复乐园》四卷,根据《新约·

路加福音》写成,叙述耶稣被撒旦引诱的故事。

耶稣在约旦河畔受圣徒约翰的洗礼后,准备公开宣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

这考验就是撒旦向他进行的引诱。

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

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顶上,他也毫不畏惧。

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接受了考验。

于是耶稣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复乐园》和《失乐园》都在于说明生活的引诱问题,但《失乐园》所强调的是理性控制情欲,是人文主义对生活的肯定和清教的道德观之间的相互协调,而《复乐园》则强调信仰消除情欲,体现宗教思想的胜利。

这首诗反映了革命挫败后,诗人厌弃和抗拒复辟王朝的道德堕落和反动王朝对古代文化的歪曲,以锻炼自己的性格,继续和封建势力作斗争,表明诗人对英国革命的始终不渝的态度。

6.不屈的灵魂:

弥尔顿的《力士参孙》

《力士参孙》是一出诗剧,取材于《旧约·

士师记》。

士师是古希伯来人未有国家和国王之前部落联盟的元首。

参孙就是这样的一个士师。

他不仅是孔武有力的大力士,而且是一个深谋远虑、智勇双全的战士。

他的主要敌人是从海上入侵的非利士人。

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

他失足之处是娶了异族的女子,并把自己力量的源泉是头发的秘密告诉了她。

结果被妻子出卖,剪去了头发,挖去了双眼,戴上脚镣手铐,关在牢里服苦役。

后来他的头发渐渐又长了,恢复了力气。

非利士人不知道。

非利士人让他在大庆节日的宴会中表演技艺。

于是,他趁敌人酒酣饭饱之机,两手挽住大厦的两根支柱,尽平生力气一拉,大厦轰然倒塌,压死了敌人,自己则同归于尽。

这出悲剧也表现出顽强的革命精神,反映了王朝复辟后资产阶级革命者内心的痛苦和身受的迫害。

歌队这样责难神:

你甚至叫他们,

死在邪门异教的刀剑之下,

把他们的尸体丢给野狗、猛禽;

或使他们做俘虏,

或朝代改了,在暗无天日的法庭里

受负义群氓的审判处刑。

诗作也表达了革命者的意愿:

有一天神会把不可战胜的力量,

放在人民救星的手里,

来镇压世间的暴力、人民的迫害者

和野兽一般狂暴的恶人。

参孙的形象和遭遇更和诗人自己相像。

二人都是不屈的斗士,都双目失明,在敌人监视之下过着穷苦的生活,都斗志坚强,至死不变。

诗人虽然没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剧性壮举,但他十四年如一日,以有限的残生吟诵三大诗作,表现了崇高气节,作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丰碑,赢得了后人的景仰。

英雄主义源流。

小结:

17世纪文学主要成就简表

国别

作家

生卒年

主要作品

体裁

法国

高乃依

1606-1684

熙德

悲剧

拉辛

1639-1699

安德洛玛刻

费德尔

莫里哀

1622-1673

悭吝人

喜剧

伪君子

堂璜

司卡班的诡计

封丹

1621-1695

寓言诗

寓言

波瓦洛

1636-1711

诗的艺术

文论

英国

班扬

1628-1687

天路历程

小说

弥尔顿

1608-1674

失乐园

史诗

复乐园

叙事诗

力士参孙

诗剧

西班牙

卡尔德隆

1600-1681

人生如梦

戏剧

德国

格里美尔斯豪生

1622-1676

西木卜里奇西木斯奇遇记

 

第四章第二节:

莫里哀及其《伪君子》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人,是欧洲戏剧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