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方剂配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803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燥方剂配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治燥方剂配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治燥方剂配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治燥方剂配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治燥方剂配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燥方剂配伍.docx

《治燥方剂配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燥方剂配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燥方剂配伍.docx

治燥方剂配伍

治燥方剂配伍

凡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

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

外燥指感受秋今燥邪所发生的病证,其病常始于肺卫。

由于秋今气候温凉有异,因而外燥又有凉燥、温燥之分。

一般而论,初秋承暑热余气,故多见温燥;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故常见凉燥。

《通俗伤寒论》云: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内燥是属于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的病证。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燥胜则干”。

就病部位而言,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别。

燥在上者,多责之于肺,症见干咳,少痰,咽燥,咯血;燥在中者,多责之于胃,症见肌肉消瘦,干呕食少;燥在下者,

多责之于肾,症见消渴或津枯便秘等。

在治疗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故本章方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两类。

治疗燥证,首先要分清外燥和内燥。

外燥中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但因人体内外、脏腑之间相互联系,故在临床上亦多相互影响。

如外感温燥,不但有发热,头痛等表证,亦可见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上燥证,治疗时多以轻宣燥热与凉润肺金并用。

内燥虽有上、中、下之分,但亦常相因为病,如津伤肺燥,出现咽喉燥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上燥证,每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有关,治宜养阴润肺,金水并调。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治燥剂常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至于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病所宜。

第一节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

凉燥属次寒、小寒,凉燥犯肺,则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

常用杏仁、苏叶等苦辛温润药物为主组方,取其轻宣凉燥之功。

代表方剂如杏苏散。

温燥属热,易于耗津灼液,使肺金清肃之令不行,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

红,苔薄白而燥,常用桑叶、杏仁、沙参等辛凉甘润药物为主组方,取其轻宣燥热之功。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

录自《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9~15g)杏仁(9~15g)半夏(6~10g)茯苓(9~15g)橘皮(6~10g)前胡(9~15g)苦桔梗(6~10g)枳壳(6~10g)甘草(3~5g)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燥为秋季主气。

若秋深气凉,感之多为凉燥。

《温病条辨》引沈目南《燥病论》曰:

“燥气起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

”凉燥外袭,正邪相争,故恶寒无汗,头微痛。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为燥气所伤,清肃失常,故咳嗽;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凉燥为小寒,属阴邪,故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肺气不宣,津液不布,故鼻塞咽干。

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饮之征。

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方用苏叶轻宣凉燥,以其辛温香散之性,外能解肌发表,内能开宣肺气,使凉燥从表而解。

凉燥伤肺,肺失宣降,又以杏仁苦降而润,利肺止咳化痰,与苏叶相伍,轻宣凉燥,降气止咳,共为君药。

前胡疏风降气化痰;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利咽;枳壳理气宽胸,与桔梗同用,一升一降,共助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共为臣药。

佐以半夏燥湿化痰,橘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化痰。

甘草润肺和中,配伍桔梗宣肺利咽,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且生姜亦可制半夏之毒,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佐使。

诸药相伍,轻宣发表,使凉燥外解;理肺化痰,使肺复宣降之权,则诸证自愈。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凉燥证的代表方剂。

临床亦可用于外感风寒,肺气不宣之咳嗽,而风温或内伤咳嗽则非本方所宜。

2.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属外感凉燥或风寒咳嗽轻证者。

【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

“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

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

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

鼻塞者,鼻为肺窍。

嗌塞者,嗌为肺系也。

脉弦者,寒兼饮也。

无汗者,凉搏皮毛也。

按杏苏散,减小青龙一等……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

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巳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

临床报道:

以杏苏散随证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04例。

结果:

痊愈76例,其中服3剂者38例,服6剂者32例,服10剂以上者6例;好转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5%。

杏苏散加味治疗156例外感咳嗽,治疗4天,痊愈64例,显效55例,有效21例,无效16例;治疗7天,又痊愈7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5例。

【方歌】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一钱(3~5g)杏仁一钱五分(5~8g)沙参二钱(6~10g)象贝一钱(3~5g)香豉一钱(3~5g)栀皮一钱(3~5g)梨皮一钱(3~5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轻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疾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方解】本方主治乃温燥伤肺之轻证。

温燥伤于肺卫,其病轻浅,故身热不甚。

温燥之邪上扰清空,则头痛。

鼻为肺窍,咽为肺系,燥邪伤津,津不上承,则口渴咽干鼻燥,温燥伤肺,肺失清肃,则干咳无痰或痰少。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为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征。

治宜轻宣燥热,凉润肺金。

方中桑叶甘寒质轻,轻清疏散,可宣透肺中燥热之邪;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二者相合,既能轻宣燥热,又能润肺止咳,共为君药。

臣以豆豉辛凉解表,透散外邪;沙参养阴润肺;贝母清热化痰。

佐以栀皮清胸膈之热;梨皮润肺清热化痰。

诸药合用,辛凉与甘润并进,使燥热除而肺津复,诸症自愈。

本方诸药用量较轻,煎煮

时间宜短。

吴氏认为:

“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本方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但吉苏散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主治外感凉燥证。

本方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主治外感温燥证。

本方与桑菊饮均可清宣肺热止咳,用治外感咳嗽。

但桑菊饮以桑叶为君,配以菊花、连翘、薄荷等疏风清热之品,其疏风清热之力为优,主治风温初起之但咳,身不甚热者。

本方以桑叶、杏仁为君,配以豆豉、沙参、贝母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之品,其润燥化痰止咳之力为佳,主治外感温燥之轻证,伴见口鼻干燥者。

【运用】

1.本方主治温燥咳嗽之轻证。

若燥热较甚,本方则力有不逮。

2.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属温燥伤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

“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

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叶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

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

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之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皮清热。

沙参、梨皮养阴清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临床报道:

运用本方治疗百日咳72例,69例服药1剂后痉咳次数与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全部病例中24例服药3剂,33例服药5~10剂,痉咳完全停止,精神、食欲好转,渐复正常(新中医,1979,3:

43)。

用桑杏汤治疗123例小儿顽固性咳嗽,皆获捷效。

作者认为本方不仅秋令,冬令亦可用之,且四季皆可运用。

【方歌】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三钱(9~15g)石膏煅,二钱五分(8~12g)甘草一钱(3~5g)人参七分(2~4g)胡麻仁炒,研,一钱(3~5g)真阿胶八分(3~4g)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4~6g)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4g)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5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脯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本方主治温燥伤肺之重证。

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则头痛身热。

燥热壅肺,肺津受损,宣降失常,气机不畅,则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疾,气逆而喘,胸膈满闷。

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乃燥热盛而气阴两伤之征。

治宜清宣肺燥,益气润肺。

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

燥热壅肺宜清,肺津受损宜润。

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而微寒,清热养阴润肺。

二药与桑叶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

其用量均轻于桑叶,则石膏虽沉寒,不碍桑叶之轻宣;麦冬虽滋腻,不妨桑叶之外散。

燥热壅肺,肃降失司,故佐以杏仁、枇杷叶降肺气,止咳平喘。

与桑叶合用,有宣有降,以适肺性。

燥胜则干,阴津耗伤,故佐以甘平质润之麻仁、阿胶,滋阴润燥,助麦冬养阴润肺之能。

热伤元气,则佐以人参,为补肺气之要药,令气旺津生。

甘草益气生津,润肺止咳,调

和诸药,兼佐使之用。

诸药合用,以清宣肺燥为主,清中有润,宣中有降。

降中寓补。

宣肺以散燥邪,清润以祛燥热,降以利肺气之道,补以益肺气之虚。

如此,则肺之燥热得以清宣,气阴得复,肃降有权,则温燥伤肺诸症悉除。

故名“清燥救肺。

本方与桑杏汤均治温燥伤肺,二者均以桑叶为君。

但桑杏汤配以轻清凉润之品,主治温燥伤肺之轻证,其症身热不甚,干咳少痰,脉浮数或右脉数大;本方配以清润补降之品,主治温燥伤肺之重证,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燥,口渴,脉虚大而数等。

本方与百合团金汤皆治肺燥咳嗽。

本方为外燥伤肺,燥伤气阴,病在气分,故方中以桑叶清宣外邪,伍以石膏、麦冬、人参等清热、润肺、益气之品;百合固金汤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病及血分,故方以二地滋阴润燥,凉血养血,伍以玄参、百合、当归、白芍等,滋阴降火、养血之品,其病为内燥,症见咳痰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运用】

1.若痰多者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血虚加生地黄以养血滋阴润燥;热甚加羚羊角,或加牛黄以清其里热。

2.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壅肺,气阴两伤者,均可用之。

【文献摘要】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柏:

“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

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

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

石膏、麦冬禀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气之源,而气可不郁;土为金母,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恃;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实矣,木实金平之,二叶禀东方之色,入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非肺家之肝药乎?

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

火,故佐杏仁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

临床报道:

在唐古拉山地区(海拔4800~5230米)应用清燥救肺汤加味治疗鼻出血34例。

结果:

痊愈(出血停止,二月以上未复发)28例,有效(治疗后半月内复发,但出血量少,易止血)4例,无效2例。

高原反应性鼻衄绝大部分为干燥性鼻炎,用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治疗,效果明显。

【方歌】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第二节滋阴润燥

滋阴润燥剂,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所致的内燥证。

其证或由汗吐下后重伤津液,或久病精血大虚,或由感受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