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6899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考点35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原卷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8.(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9.(2015·

福建文综·

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0.(2015·

上海单科·

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11.(2015·

广东文综·

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2.(2015·

海南单科·

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13.(2014·

重庆文综·

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4.(2014·

天津文综·

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15.(2014·

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16.(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7.(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18.(2014·

安徽文综·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2014·

北京文综·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20.(2014·

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21.(2014·

山东文综·

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2.(2014·

全国大纲卷·

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23.(2014·

29)右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

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4.(2013·

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25.(2013·

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它”是指(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26.(2013·

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27.(2013·

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8.(2013·

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29.(2013·

30)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30.(2012·

上海单科卷·

29)右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社

31.(2012·

浙江文综卷·

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32.(2012·

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33.(2012·

全国课标卷·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34.(2012·

海南单科卷·

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35.(2012·

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

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6.(2012·

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

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

影响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A.三大改造B.中苏关系

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

37.(2011·

·

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38.(2011·

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了(  )

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39.(2011·

全国文综大纲卷·

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40.(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41.(2011·

北京文综v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全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 

B.1952 

1956

C.1966 

1976 

D.1978 

1982

42.(2011·

2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43.(2010·

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44.(2010·

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BCD

45.(2010·

全国Ⅱ卷文综·

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46.(2010·

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47.(2010·

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48.(2010·

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49.(2010·

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50.(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4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分)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

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

51.(2012·

福建文综卷·

38)(37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

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图1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15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6分)

【三年模拟】

1.在1953年统购统销之初,国家规定:

“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粮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并可在农村间进行少量的互通有无的交易。

”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农民拥有对余粮的部分处置权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C.统购统销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D.国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2017·

云南模拟)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

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3.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该做法(  )

A.导致了工业发展不均衡

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促使了工业布局更合理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4.(2017·

宁夏银川调研)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

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2017·

黑龙江大庆调研)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  )

时间

国营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接近0%

A.资本主义工商业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新民主主义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

6.

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

对右侧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

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

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

7.(2017·

江西南昌模拟)“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

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

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

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歌谣空白处应该是(  )

A.农业改造B.“大包干”

C.公私合营D.人民公社

8.(2017·

山东临沂模拟)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

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

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