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681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docx

教学设计科学制作电磁铁精品教案

《制作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电能产生磁。

2、知道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3、会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设想、方案或思路。

4、学习奥斯特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难点:

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发现,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

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

电池盒、小电珠、灯座、(铜芯)导线、指南针、铁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关于“磁”,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

(能吸铁;磁极、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化)电流有磁性吗?

你们也许觉得这个问题真奇怪,电和磁是两回事嘛!

在10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想的。

1820年4月的一天,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他在课堂上演示物理实验时,偶然把通电的导线平行地放在磁针上面,他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

这个现象当时并没有引起在场其他人的注意,而奥斯特却是个有心人,他非常兴奋,紧紧抓住这个现象,又反复做了几十次实验。

终于确定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这个发现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制作电磁铁)

二、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1.奥斯特当年做实验的时候,到底发生什么现象呢?

你们想当一次奥斯特,重现他当年的实验吗?

2.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你还记得奥斯特的实验是怎样做的吗?

3.学生思考回答。

(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指南针放在导线下)老师依据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

(提示学生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放置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重点:

指南针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4.学生活动。

5.你们有什么发现?

(导线通电后磁针发生偏转。

6.现在你认为奥斯特的猜想是什么?

(学生意见可能有两种:

a.导线通电后变成了铁;b.导线通电后有了磁性。

教师要持中立态度:

都有可能)

三、验证奥斯特的猜想

1.如何判断导线通电后是变成铁还是有了磁性?

(通电导线是否可以吸铁)

2.提供一些铁屑学生实验验证。

3.交流实验现象,总结:

奥斯特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能用最简介的文字说明吗?

(导线通电后能产生磁性—电能产生磁—电生磁)

4、讨论用电安全。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知识:

电力设施受国家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危害电力设施安全或者非法侵占、使用电能。

四、总结拓展

1.通电导线有磁性,想一想,我们能利用这个现象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收集更多关于奥斯特的故事。

3、渗透《电力法》因用户或者第三人的过错给电力企业或者其他用户造成损害的,该用户或者第三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板书设计:

电和磁

奥斯特

导线通电,磁针偏转电能生磁

生活中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1、电磁铁有哪些特性?

想想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学生思考回答。

3、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课题:

生活中的电磁铁

二、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1、蜂鸣器就利用到了电磁铁。

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

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

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蜂鸣器都响起来了吧?

其实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的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2、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4、学生分小组观察。

5、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6、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

(也可以播放一段磁悬浮列车的影像资料,或者请坐过或见过磁悬浮列车的同学做些介绍,教师也可以补充讲述一些磁悬浮列车的内容。

四、设计电磁铁工具……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电磁铁的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独立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

五、拓展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

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

怎么验证?

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

为什么?

请同学们课外想办法验证。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第四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电力设施受国家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危害电力设施安全或者非法侵占、使用电能。

第五条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应当依法保护环境,采用新技术,减少有害物质排放,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尊重不同的意见的存在,并能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选择。

科学知识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查阅资料与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

体验地球的不同转法,会初步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用:

地球仪(从支架上取下来,贴小人儿)、手电筒(或蜡烛)、实验记录表。

2.教师用:

模拟傅科摆器材一套。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太阳东升,白天到来;太阳西落,黑夜降临。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授:

(一)昼夜形成的猜想与验证

1.前人说法与自己的猜想。

⑴.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请同学们阅读P24的资料,了解一下前人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有条件的可以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⑵.关于昼夜的形成,你赞成哪一种说法?

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测哦!

⑶.学生思考后回答。

【同学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作出了你们的回答,老师梳理一下以后,主要有这几类猜测,我们一起来看。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

(3)地球绕着太阳转。

(4)太阳绕着地球转。

2.模拟昼夜的形成

⑴.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交替,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些猜测会不会出现昼夜交替?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呢?

⑵.共同讨论,引入模拟实验,体会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体)

太阳——手电筒(或蜡烛光源)

把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⑶.分组实验,模拟验证:

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把你的判断记在科学文件夹中。

3.汇报交流

作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

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

(二)地球自传的实证——傅科摆

1.导入:

通过模拟实验,几种猜测都是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呢?

我们来阅读一则科学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后集体交流。

3.老师利用实验器材模拟演示讲解,加深理解。

演示: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讲解: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形成共识:

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传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样自传的?

自传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渗透法律知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太阳与影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4)四人合作,画出铅笔的影子,观察影子。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本课重点:

是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影子的变化。

本课难点:

研究太阳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录纸,玻璃。

学生准备:

分组——橡皮,铅笔,尺子,手电筒,彩笔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猜一猜)

1.师说谜语:

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

2.学生猜谜。

3.讨论:

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

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5: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太阳和影子的更多变化。

(板书课题)

[评析:

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

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

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师生探究:

影子的产生条件

1、你能在室内找出自己的影子吗?

2、打开教室内的电灯。

(1)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抬高到离桌面约10厘米的地方,在桌子上找一找书的影子。

(2)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初步感知:

在灯光下有物体的影子。

4、寻找:

哪些物体有影子?

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5、观察:

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6、比较:

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

哪个亮一些?

哪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