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4621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文档格式.docx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综观全诗:

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

“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

“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

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

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

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

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

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6《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作者写自己思恋已逝的岁月,思恋美好的年华。

这种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无一“悲”字,“苦”字。

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见思念苦之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庄生晓梦迷蝴蝶”,似水年华恍如梦,又像美丽的蝴蝶,却更苦于无奈的现实,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死后化成杜鹃悲啼,自己又该怎样面对现实,又将把一切托付何物呢?

人们尽可能传诵。

但谁也不会轻易说出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天日乱玉生烟”想的多了,悲伤滚滚而来,自然有泪了。

作者也许有点绕性心理,人太悲伤了,就需要一点安慰。

想想将来,或许今天的泪水将成为明日的珍珠。

美玉总伴随好运而来,运气好了,说不定蓝田的玉……还没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却生烟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唉!

”李商隐叹息着流走的时间里,我惋惜!

“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扪心自问,“当时已惘然”,那么现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个篇幅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飘然脱俗,用传说来写感情,诗句的优雅更显露出柔和凄美。

情悲而不失美,静而又波澜,有后悔更有勇气,无不表达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

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9《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10《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

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

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这首词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12《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

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

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

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

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

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

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

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

“可怜白发生!

”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13《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当时辛弃疾正再一次被当时的朝廷调任,好友为其饯行时,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上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

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

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

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

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

“你且留步!

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

”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

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

长门事"

至"

脉脉此情谁诉"

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

君莫舞"

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

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14《扬州慢·

淮左名都》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

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

而昔日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

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

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

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

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

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

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

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

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

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15《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

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下片。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

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

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

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

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

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