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汇报Word格式.docx
《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汇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汇报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评选“十星级农户”工作,既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具体指标,又有精神文明方面予以适度倾斜,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不做表面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热情。
每年各乡镇都要评选“十星级农户”,并在有关大会上予以隆重表彰,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四、寓教于乐,用基层文化活动熏陶人。
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既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陶冶农民的高尚情操,又能使封建、落后、低俗的文化活动失去市场。
据调查摸底,全县11个乡镇均有民间艺术队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集镇闹市,每年演出达1500场次,观众达百万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特别是临涣镇的民间艺术团体更是在宣传新农村、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
我们联合文化部门把民间艺术队伍作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力量加以管理和扶持,规范农村文化经营活动。
一是对管理规范、节目健康、群众欢迎的队伍颁发文化经营许可证和“演出证”,对优秀队伍给予扶持和奖励,对管理混乱、节目庸俗低下的队伍坚持予以整改取缔。
二是定期派人下乡进行专业指导,参与节目创作和审查,推动了民间艺术水平的提高。
在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团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十分着重农民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提高,利用原村部旧址,开办农村书屋,为群众提供体育文化活动阵地,使农村赌博的少了,看书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学技术的多了,培植文化能人,农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群众安居乐业,新农村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
五、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结合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典型推介,通过组织记者采风、集中采访等形式,组织新农村系列专题报道,在宣传中着力推进文明创建,提高农村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篇:
我部充分发挥县电台、电视台、政务网站和《xx日报xx专刊》等新闻媒体主要宣传阵地的作用,县电台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辟了《讲文明树新风》栏目,电视台《家园》、《身边》等自办节目也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力度。
3月份到4月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示范村xx村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相继在《xx日报·
xx专刊》和《xx日报》推出《示范村的“美容师”》和《七旬老党员乐当保洁员》两篇报道,对该村七旬老党员义务为村民当清洁工的事迹进行了宣传。
同时,在《xx日报·
xx专刊》刊出《黄新庄新农村新景象》,对黄新庄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4月16日,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xx同志带领下,邀请《xx日报》版面xx,同时组织县两台共同对新农村建设典型xx镇xx新村开展了调研活动,县两台推出了相关报道。
在《xx日报·
xx专刊》做了《走进新民居体验新生活——xx镇xx村见闻》的专题宣传。
目前已经成功推介的典型有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典型——xx镇xx;
新农村建设典型——xx镇xx村,荣获“感动xx”十佳称号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农村带头人——xx镇xx村书记xx,所宣传的典型都分别在《xx日报》、《xx日报》、市县电台、电视刊播。
.XX.xx
第三篇:
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西地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西地镇人民政府
20XX年5月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十一五”期间县经济办对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将全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西地镇地处县城东13公里处,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同步发展的农牧业大镇。
全镇总面积316平方公里,有可耕地20.43万亩。
辖4个村民委员会,3645户,15999人,分属汉、维、回、哈、蒙、满、锡箔等8个民族。
20XX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
其中:
种植业实现人均收入4076元,占人均纯收入35%;
畜牧业实现人均收入4729元,占人均纯收入41%;
二、三产业实现人均收入1864元,占人均纯收入16%;
林业实现人均收入35元,占人均纯收入0.3%;
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实现746元,占人均纯收入7%;
其他收入人均实现73元,占人均纯收入0.5%。
二主要做法:
、加强领导,明确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成立了西地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
每年制定《西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排意见》,与各村签订责任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镇4个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从而形成了镇、村上下联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体系,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加大支持,示范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是大力推行村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镇领导各包一个村,每村选派机关干部,协助各村完成各项工作。
二是借助外力推动发展力度。
争取各类项目涉及资金,同时协调包村支农单位开展大结对活动,多方争取发展资金。
三是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
农民自觉、自愿加入项目建设。
、健全机制,强化督查,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为确保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镇党委、政府创新督查机制,首先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其次是镇党委、政府每季度对各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进度检查和考核评估,形成了每季度一督查、每季度一通报的督查新机制。
同时还将工作实绩与干部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从而确保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三、取得成效:
、在20XX年1月初对全村15名妇代组长进行了集体免职,从而拉开了西地镇“撤组并村”工作的序幕,村“两委”领导班子相继在各片区兼任党支部书记,全村下设成立了西地村党委、3个党支部书记,经过运行摸排村“两委”相继结合各支部的实际情况提拔任命了配齐了个党支部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委员,生产干事,妇带组长,相继产生,而提拔任用的班子成员经过近半年的磨合运行,在实际生产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如新农村建设居民集中聚居小区,经济落实,土地清理,植树造林及其他各项工作,作用发挥较往年有所提高。
“撤组并村”工作班子配备及人员由以前的46人减少为目前的20人,工作效率大大的提高了,人员的精简,工作质量的提高充分活用了“撤组并村”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为了20XX年西地村的党建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0XX年西地村被西地镇党委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而工程工作项目建设为中心地段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建设,这也是镇党委政府自20XX年4、5、6组新农村建设之后又一项惠民工程,同时也是西地村乃至周边村组居民居住楼区节约土地,整合资源,解决本地居民县城购买楼房二造成的夏天种地住农村,冬天农闲县城住的“两栖”农民的困难问题,努力消除城乡统筹一体化得矛盾,截止目前为止西地村新农村建设主要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1、村“两委”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对居民新区及村委会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新址所占用的土地多次上门与农户协商洽谈,本着土地转让自愿,利益均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经过努力,所占用的6户农户80多亩土地问题得到了解决,协商合同及转让协议均一签订完成,为楼区建设前期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协商配合完成了居民集中聚居小区及村委会新址的规划设计
并报上级部门。
3、按照镇村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要求,重点加强西地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西地村中心村文化广场的建设工程,建成广场、草坪、喷泉、花坛、风景墙、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广场、人行道路、健身器材配臵;
完成了村级卫生室改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主巷道得到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率逐年提高,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5%以上;
人畜饮水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六乱”现象得到及时治理。
4、通过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规范合作社的运行、土地流转、高效节水示范点建设、抓好“千元田”“双千元田”的创建、设施农业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落实。
截至目前,累计投资于西地村新农村建设资金达到1303.5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村集体积累已达到310万;
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20XX年人均收入可达11556元,比去年增长1500元,二三产业成为村经济收入主要,非农收入比例已达到46%以上。
5、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六统一”标准,在每个中心逐步配套完善“四区建设”,兴建了西地村鑫源小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安居富民住房任务210户。
6、目前,西地村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均达到100%,农村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低保户和五保户得到全面救助,同时积极引导贫困弱势群体创业致富。
7、积极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节日开展文化体育娱乐及教育活动。
目前;
西地镇所辖各村无重大案件及超越级上访现象,并先后获得文明村及平安村的称号,同时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
根据自治州20XX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与考核细则,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情,西地镇被县委拟定为创建州级示范镇、农牧民纯收入万元乡镇。
为确保示范乡镇、万元乡镇的创建工作,我们通过争取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不断促进农牧民人均增收。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乡镇、万元村标准。
按照县委20XX年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分解方案中示范点增收目标为1200元以上,我镇被确定为20XX年新增万元乡镇。
为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我镇完善各类措施,确保人均增收的落实
工作。
20XX年我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1556元,比上年增加1518元,所辖六村人均收入全部过万元。
东地村人均收入12305元,比上年增长3914元;
西地村人均收入11220元,比上年增长2617元;
桥子村人均收入10742元,比上年增长2544元;
小渠子村人均收入12801元,比上年增长4136元。
高效节水面积比重增加。
20XX年新增节水面积8.6万亩,完成率143%。
目前全镇累计节水面积16.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6%。
土地产出率水平提高。
20XX年西地镇单位耕地面积产出水平为1700元/亩,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收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出水平≥3000元/亩。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标准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西地镇达到规模经营的播种面积为64238亩,农业规模经营站的比重为27%。
农民组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龙头带动型、农民合作创办型等多种模式,推动统一经营、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结构。
20XX年,西地镇参加协会农户1962户,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51.9%。
到20XX年,全镇规范化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以上,农户入社率达94%以上,全面覆盖重点产业和所有行政村。
农业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西地镇20XX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600人,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26.5%。
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今年我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56850元/人,全面完成20XX年目标值≥56260元/人的目标。
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增长。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94.5%以上。
绿色农业比重有所增加。
狠抓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产品播种面积11134亩,比重占48%。
农村环境面源污染降低。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新型回收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率达到50%。
村庄绿化覆盖率上升。
继续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0%,为村民乘凉、休憩、交流提供方便。
农牧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注重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牧民生活条件改善程度达92.3%。
农牧户参加农业保险率提高。
20XX年参保率达62%。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新农合、新农保和救助对象全覆盖,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标准比去年有明显增长。
一是全面完成农牧业现代化的指标测算工作。
按照自治区党委15号文件及昌州党发1号文件的要求,我镇
对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二十一项指标进行了认真测算。
目前,指标推进测算工作已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台账。
二是农村经济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农牧民人均收入。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基地已建105座大棚栽植的葡萄、油桃、蟠桃及蔬菜,目前长势良好。
今年新建大棚21座,105亩现已全面完工;
专业合作社。
按照“六有”合作社的要求,我镇成立专业合作社20个,其中,农业产业合作社13个,畜牧产业合作社7个,会员486人。
产业化基地建设。
种植总面积达23.2万亩,其中种植小麦11.46万亩,种植玉米7.5万亩,甜菜2.2万亩,裸仁南瓜8458亩,其它经济作物11937多亩。
“千元田”创建。
分配千元田任务13.3万亩,“双千元田”4.6万亩,现已全面完成。
分配千元田示范点6个,实际完成12个,双千元田4个。
重大农业技术推广。
坚持把农业新品种引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
全镇引进新品种29个,新技术19项,良种使用率和新技术推广率均达100%。
土鸡养殖。
建立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育土鸡养殖大户45户。
投资310万元,建立青年创业基地一个,以此带动全镇土鸡养殖的发展。
挤奶厅建设。
西地村新建标准化挤奶厅1座,实现集中挤奶和封闭挤奶,推动奶牛养殖上规模,上层次。
林果业。
20XX年农田防护林任务350亩,现已完成420亩;
道路绿化任务6公里100亩,现已完成7公里100.3亩;
完成居民点绿化任务2个50亩。
完成特色经济林任务1650亩,完成率110%。
水利工作。
分配任务6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6.1万亩,完成万亩节水示范点4个。
农民就业创业。
截至目前,成立劳动力转移协会1个,完成率达100%,转移劳动力3077人,完成率达118.8%;
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690人,完成率达106%;
已完成创业培训116人,完成率达116%。
第四篇:
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两大重点”,坚持“四个结合”,推动“四大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突出两大重点:
一是突出示范村建设。
从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每个示范村培育了2一3个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
建立了以产业协会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流通体系,提高了促进示范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18个示范村着力设施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公路、通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一池三改”和村庄绿化的“五通两改一化”工程,各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五通和“两化”。
二是突出科学编制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完成县、乡、村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村庄布局规划,重点完成了18个示范村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了各示范村的居民居住区和主要街道布局等,绘制了1
发展蓝图。
始终做到“四大结合”:
一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实施重点项目相结合。
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捆投的措施,对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效益示范、畜牧改良、农田水利、饮水解困及公共事业等建设项目,实施“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是与开展村企互动活动相结合。
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村企互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产业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动员和支持市内外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行政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长期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村企互动、优势互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
三是与农村危房危窑改造项目相结合。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示范村为重点,集中安排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村。
三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
以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红茹河等流域为重点,按照培育“辣椒村”、“西红柿村”、“韭菜村”等“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和“抓川、进山”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全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着力推动四大创新:
一是创新对农民的培训方式。
首先,分层次培训农民。
加强对村干部和农村“能人”
的培训,通过村干部和“能人”的带动,一带十,十带百,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
其次,根据农民普遍存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按照“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的总体要求,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让农民通过示范区,亲自感受科技效果,再通过示范户的实践操作和示范引导,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知识。
建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按照“农业技术部门+示范基地+农户”、“农业科技人员+农户”的模式,建立服务农民的长效机制。
二是创新建设机制。
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五补一免”和“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
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有偿、有序流转,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发展二、三产业方面,引导农民采取入股集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营。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设施和荒沟荒滩等公共资源,按照“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经营管理,让其更好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