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321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教案

5.草船借箭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

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具

准备

课件:

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出示课件2】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

(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

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

(板书:

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出示课件4】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5】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交流,激发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出示课件6】

(1)故事的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

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

(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

(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他们的对话。

)【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

(朝廷之事;公家之事。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借理由推托、拒绝。

)为什么不能推却?

(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

【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0、11】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

(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

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

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板书: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jì(  )小亮的才干,sī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ūnlìngzhuàng()。

但小亮shénjīmiàosuàn(),先他请来了cáo(   )老师。

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jì) 幔(mànwàn)子都督(dūdōu)水寨(zhàizài)

丞(chéngcéng)相 呐喊(nèinà)调(tiáo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四、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答案】

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

二、妒忌(jì) 幔(màn)子都督(dū)水寨(zhài) 丞(chéng)相 呐喊(nà)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准备:

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经过: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4)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

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

【出示课件2】(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

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

(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

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出示课件5】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